试论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摘抄百度: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是谈论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给他们一个明确的定义,然后从生理和心理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论述二者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遗传 脑 神经系统 环境 狼孩 孟子 心理发展

什么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心理学界把所有的因素划分为二的因素,一个是遗传因素,另一个是环境因素。下面我们具体论述:

一,所谓的遗传是指经过受孕到个体生命之初,父母的身心特征传给子女的一种生命变化历程过程。个体在出生前的发展主要有遗传因素决定,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首先,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正是遗传的因素,是人类的个体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可能发展为一个高度心理发展水平的人。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物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物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是不行的。例如,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就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饿的内脏感觉。一个生来就是全色盲的孩子就无法辨别颜色,更无法变成画家。而且,有遗传带来的解剖生理特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在心理发展上是有一定的作用。

其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发展的个体差异提供了可能性。遗传因素的差异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基础,大脑及其活动的差异,从而影响心理机能的差异。例如,一个是父母近亲结婚而生来的婴儿,另一个是白种人和黑种人结婚生下来的婴儿,给他们与同样的生长环境,那么二十年后结果会怎么样,我想大家肯定非常清楚,。

最后,我们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来自主体的自身物质基础非机体与外界发生作用的组织机制以及机体内部调节机制,从而使生命体成为一个开放的、具有自稳定性能的结构,它能够不断地从外界吸取自己发展所必须的各种“养料”,进行加工改造,使机体能吸收成长,从而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正是从这样丰富的意义上,我们强调遗传因素作为人的发展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指出,这种可能是多样的,其多样性不但由于遗传素质功能的潜在性,还因为环境因素的丰富性,这种可能的多样性相对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广泛而有希望的前景。可以断言,在正常状态内,个体的整体发展水平不会因遗传因素而受阻。就人的智力发展而言,一些脑科学家认为,大脑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远远没有被充分开发,其中被开发的比例只占10,,15,左右,大部分的区域尚未被“唤醒”。因此,对于每个正常的人来说,不必去担心或埋怨天生之材的不济,而是应该充满信心地去开发自己的“潜能”。“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古话体现了这一真理。

二,所谓环境是指个体生命开始后,其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一切因素。环境是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直接影响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量的研究证明,遗传和生长等因素只是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一系列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条件、教养方式等人文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发展的现实性。在藤永保等日本心理学家的研究中,就有一个因“母爱剥夺”而造成姐弟两人身体和心理方面发展严重迟缓的实例。在日本北方的农村,有一个妇女备受游手好闲的丈夫的暴力,但又不敢提出离婚。在忍受着经济和心理双重煎熬的情况下,她对自己的两个孩子渐失母爱,最后听任丈夫把3岁的姐姐和2岁的弟弟关在一个黑暗的小屋子里,每天只给他们吃一顿剩饭。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三年,被人们发现时,6岁的姐姐和5岁的弟弟两人身高只有80厘米,体重只有8公斤,相当于1岁的婴儿。姐弟俩完全不会行走,不会说话,没有任何表情。藤永宝等人的研究虽然是极个别的例子,但充分说明家养教育行为应答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尽管一个儿童生来听觉器官是健全的,但如果没有适当的音乐环境或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成为音乐家,如果没有适当的外语环境或外语教育,就不可能学会外语。

环境是任何有机体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是一个无须加以证明的客观事实。对于人类来说,社会环境,又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兽的基本条件,其中人类社会共同使用的、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言以及与个体之外其他人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环境中把个人与社会群体联系起来的最根本的手段,脱离了人类群体又不会使用语言的“狼孩”的出现证明了这一点。古文《三字经》中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如果真是如此,那社会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恶人呢,如果天生性善,想必其恶应该是后天形成的啰,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接下去的两句就是“性相近,习相远”了,这就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都是同一父母所生,长大后个性迥然不同,想必也是后天形成的。后天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的大啊,它可以使一个原本个性善良的人渐渐走向不归路,也可以让两个同时、同地出生的孩子长大后个性完全不同。环境就像个老师,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

孟子的母亲最了解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个小孩子,有样学样的本能,更容易学到不好的习惯,这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所以才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如果当初孟母没有这样做,也许就没有孟子这样的一个旷世伟人,真是环境造就圣人啊。

环境是培养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关键,每个人事事都受环境的影响,晏子春秋上曾有“南橘北枳”一语,就是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为淮南的环境适合它的成长,所结的果实饱满又香甜,一旦移到淮口的枳。这比喻同样的东西会因环境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以上的各个例子,都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深且远的,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被环境影响的经验。父亲是医生,儿子也可能选医生这一行,父亲经商,儿子也可能经商,父亲是黑道,是贩毒,儿子也可能学坏。这也就是“家学渊源”的道理。所以不论是家庭、学校、至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就不会有“不良青少年”这一词了。

社会就像个大染缸,造就出许多不同的人,什么样的地方,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出什么样的人,所以一个人的学习环境很重要,一个认真努力的学生,到了一个读书风气不好的班级,想不受影响也难,不知不觉日久就会被同化了。环境的魔力是难以抗拒的。

另外,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不同环境中人的发展有很大区别。但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的,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个体,其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相同。个体对环境持积极态度。就会挖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所以教育者不仅要注意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较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和困难的工作。教育需要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三,遗传与环境也有相互的关系,这一直被人们所探讨。在我看来他们是抵抗与互补的关系。 遗传抵抗环境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里的一则史实,其要点是,有一批儿童在胎儿期或出生伊始,就陷入一年左右的严重饥馑的环境,但是当他们长到19岁时,其智力并没有表现出不良。这表明智力发展的生物学基础对恶劣环境有着坚强的抵抗力。

环境抵抗遗传有一种遗传病,叫苯丙酮尿症,它导致患者智力低下,而且大多数夭折。但是现在的医学可以在胎儿出生后的两、三天里就查明是否患有此病。如果是的,就喂以一种代乳品来辅助成长,从而防止这样的婴幼儿罹患此病。总之,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彻底治愈作为遗传病的苯丙酮尿症了,这是医疗技术作为环境影响因子强有力地抵抗不良遗传决定的典型例子。

下面我们谈遗传与环境互补的一面。

遗传与环境互补环境都属于“一般正常”的条件下,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互补的,这可以通过“成熟”来说明。

“成熟”的论题可以这样地表述,如果一项机能从根本上说是遗传决定的,那么当这项机能已经出现,却未成熟时,你要它做出充分的表现,就得加大环境的影响力度,如果这项机能相当成熟了,那么要它做出充分的表现,就不需要很大的环境影响力度。书中引了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做的双胞胎爬梯实验来说明这个论题。

总体来说,成熟的论题表明,当一机能未成熟时,教学、训练将是事倍功半的,当一机能成熟时,相对而言,教学、训练将是事半功倍的。

以上是关于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些基本看法,而为了更便于从教师工作的角度看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我们还需要知道“结构性特征”和“机能性特征”这一对概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其作用是相辅相成的。首先遗传为心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环境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所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得重视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