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轨文言文全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1. 旧唐书 列传第三十四 刘仁轨部分翻译

刘仁轨,汴州尉氏人。

他少年时恭谨好学,遇上隋末战乱,无暇专心学习,每到一处,就在空中地上比划练字,因此博涉文史。武德初年,河南道大使、管国公任瓌将上表论事,刘仁轨见到他起草的表章,就替他改了几个字,任瓌感到十分惊异,就填写空白文书授任他为息州参军,不久升任陈仓尉。

本地有个折冲都尉叫鲁宁,依仗班位高,放纵无礼,历任长官不能禁止。刘仁轨专门加以劝诫晓谕,约定不可再犯,鲁宁却更加横暴,刘仁轨最终用杖刑把他处死。

州官将此事上报朝廷,太宗生气地说:“是什麽县尉,竟敢杀我的折冲!”立即追召他入朝,和他交谈,惊奇他的刚正,升任他为栎阳丞。贞观十四年,太宗将到同州设围场打猎,当时秋获尚未结束,刘仁轨上表劝阻说:“臣听说上面屋漏,下面的人知道;愚夫的计谋。

可供圣人选择。所以周王向割草砍柴的人请教,商王和筑墙的傅说谋划,因此得以长久统治国家,传位无穷,功业显於宗庙,幸福流於后世。

陛下天性仁爱,亲行节俭,朝夕思念,百姓在心,一人流离失所,救民之心就深切忧虑。臣听说大驾想到同州围猎,臣知四季巡视游猎,是前代帝王的常典,不过事有沿袭改革,不必一定遵循。

今年好雨及时,秋天庄稼极为茂盛,田野一片金黄,庄稼才收了十分之一二,尽力收割,一个半月还不能结束,贫困无力的人家,谷子收完才准备种麦,就是按照平常的徵派,对田家已有妨碍。现在既要供奉承办打猎事宜,又要修理桥梁道路,纵使非常简略,也需动用一两万个人工,百姓正忙於收割,实在穷於应付。

臣希望陛下少留一点万乘的尊严,倾听一人之言,推迟十天,待收割完毕,就会人人都有空闲,家家都得康宁。车轮慢慢起动,公私都得便利。”

太宗专门降下诏书慰劳说:“卿职位虽低,竭尽忠诚奉事国家,所论之事,朕都十分赞赏。”不久拜授新安令,多次升迁任给事中。

显庆四年。出任青州刺史。

五年,高宗征辽,令刘仁轨暂时统领水军,因没按期到达而获罪免官,特令他以平民的身份随军效力。当时苏定方已平定百济,留下郎将刘仁愿在百济府城镇守,又让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任熊津都督,安抚百济余部。

王文度渡海病死,百济人众又在僧人道琛\旧将福信的率领下反叛,拥立旧王子扶余丰为王,率兵将刘仁愿包围在府城。诏令刘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接替王文度统领部队,并就地徵发新罗的军队合力救援刘仁愿,且战且进,刘仁轨军容整齐,攻无不克。

道琛等人於是解除对刘仁愿的包围,退保任存城。不久福信杀死道琛,吞并了他的兵马,招集引诱叛亡之人,势力更为壮大。

刘仁轨於是和刘仁愿会军休息。当时苏定方奉诏征伐高丽,进兵包围了平壤,没能攻下而撤回。

高宗传诏书给刘仁轨说:“平壤军队撤回,卿的一城不能单独固守,应开拔到新罗,共同驻守。如果金法敏需要卿等人留下镇守,就暂且驻在那里;如果不需要,即应渡海返回。”

将士都想西归,刘仁轨说:“《春秋》之义,大夫出境,遇上可以安定社稷、便利国家的事情,可以独断而行。何况在沧海之外,靠近豺狼之地呢!况且人臣进思尽忠,死无二心,公家的利益,知无不为。

主上想吞并消灭高丽,先平定百济,留兵镇守,控制其心腹要地。虽然妖孽充斥,但我们防备很严,应砺兵秣马,攻其不意,他们既无防备,何攻不克?战斗取得胜利,士兵自会安心。

然后分兵占据险要,打开局势,飞速传递表章报告皇上,再请增加军队战船。朝廷知道成功在望,定会出师任将,援军的消息一到,顽敌自会灭亡。

非但不会放弃已取得的战果,实际上也确能永远平定海外。现在攻打平壤的军队已经返回,熊津的驻军又已撤出,那麽百济余众,很快就会重振旗鼓,高丽这块亡命之徒的藏身之地,何时才能平定?况且如今以一城之地,处贼中心,如果撤兵时措施不当,就会变成逃亡的残兵败将;拔兵进入新罗,不过是坐客,倘若不如意,追悔莫及。

何况福信凶狠横暴,非常残忍,扶余丰猜忌多疑,貌合神离,张翼的鸱鸟共处,势必互相残杀。只应坚守观察变化,乘机进取,不可轻动。”

众人听从。当时扶余丰和福信等因为真岘城临江地势高险,又处要冲,故加兵防守。

刘仁轨带领新罗的军队,乘夜逼近城池,攀着棘草从四面登上,到天明时就占据了城池,於是打通了新罗运粮的道路。:不久扶余丰发动突袭杀死福信,又派使者到高丽和倭国请求援兵,来抵挡官军。

下诏令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军渡海做后援。孙仁师和刘仁轨等会合之后,军队士气大振。

於是众将聚集到一起商讨军事,有人说:“加林城是水陆要冲,请先进攻它。”刘仁轨说:“加林城险要坚固,急攻就会损伤战士,固守就会旷日持久,不如先攻周留城。

周留,是贼寇的巢穴,群凶聚集之地,铲除罪恶要从根本,必须先拔掉根源。如果攻克周留,那麽其他各城自会投降。”

於是孙仁师、刘仁愿和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进兵。刘仁轨就另外带领杜爽、扶余隆率水军和粮船,从熊津江开往白江,会合陆军同时进攻周留城。

刘仁轨在白江口遇到倭兵,四战四胜,烧毁倭船四百艘,烟火冲天,映红了海水,贼众大败。扶余丰脱身逃走,缴获了他的宝剑。

伪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等率士。

2. 《刘仁轨传》翻译

刘仁轨为给事中时,与中书令李义府不和,遂被贬到外任,做青州刺史。

当时正好征讨辽海一带,李义府就逼刘仁轨运送粮草,果然被水冲没,皇帝下旨命御使袁异式查办刘仁轨。袁异式暗中接了李义府的授意,不以礼遇接待刘仁轨,甚至对他故意讥笑,说:“你与朝中掌权的谁有仇呀,为何不自裁了断?”刘仁轨说:“请你给我机会!”于是回房中撕了块布,将头用布缠裹住,使它把面目遮挡住。

一会儿,刘仁轨出来说:“我不能因为你这么说就去死,但刘仁轨并不是没有死呀!”因为这件事获罪,而被朝廷解职。 大将军刘仁愿攻克了百济,奏请皇上(让刘仁轨)做了代方州刺史。

刘仁愿凯旋回朝,高宗皇帝对他说:“爱卿真是将门子嗣,处事安排、布置军旅事务,都很令我满意,为什么呀?”刘仁愿谦虚地推辞说:“不是臣我有能为,乃是前任青州刺史指导我的原故。”(皇帝)立即下诏书召回(刘仁轨),到京后就拜他做了御使台都御使。

此前,刘仁轨被贬职到军旅中时,旅途中休息在莱州官驿中,住在西客房。当时夜已深,有位御使大人也来到馆驿中,馆驿中的人回说:“西客房比较好,不过已经有上司住了。”

那御使问“谁?”回答说:“代方州刺史。”他便下令让刘仁轨挪到东客房去住。

后来刘仁轨被任为御使,那位御使和袁异式都在御使台管辖下,心里感到非常不安。刘仁轨安慰他们说:“明公怎么这么瘦?难道是为以前的事感到不安吗? 我知道你们也是为权势所逼,我难道还不如韩安国吗?只是生气你当时对我休息时的行事太无礼了。”

又对众御使说:“诸位奉命出外办事,应当清查冤错积案,留意查访民情,多听民声,多做仁义善事,不要搅扰州县官吏以显得自己权力很大。”又指着在坐的那位御使说:“就像这位御使,晚上到了馆驿,馆驿中东西客房能有多大区别?如果让别人挪到东房,这就不是待人以诚以善的原则呀!希望诸位不要这样!” 刘仁轨后来做了左仆射(这个官职),与中书令李敬玄不和。

当时吐蕃侵犯,李敬玄总向皇帝奏报刘仁轨(的错误)。军中事务常常被李敬玄干扰。

刘仁轨于是向皇帝上表说敬玄很懂兵法,敬玄万般推辞。高宗说:“刘仁轨推荐你,我也认可。

你还有什么推辞的?”李敬玄只好出兵,在青海一带打了大败仗,当时对他颇有议论。 起初,刘仁轨开始做官发迹时,他的弟弟刘仁相在地方做官时升时降,(没法和仁轨相比),遂对哥哥非常不满,和他分了家产(另立门户)。

每次碰到县里人役追收课税时,有人劝告他说:“为何不与刘给事(即刘仁轨)合家?五品以上官,家里可以免税。”仁相说:“谁愿意在狗尾巴下乘凉?”亲兄弟因为一荣一贱竟产生这样大的隔阂,可以说是(对世人)最大的训戒。

注解1、给事中:官名。秦汉为加官,晋以后为正官。

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2、中书令:即内史,最高辅政官。

3、青州:地名,下文莱州、方州、百济、辽海、青海等皆地名,不释。 4、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带刺史,即“代刺史”,权宜之官。 5、大司宪:即都御使。

唐时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任职,统称为三院御史。下文台内即指“台院”。

6、韩安国:西汉人,此处引用了关于他的一个典故: 韩安国曾因轻罪被囚于山东蒙城监狱,狱吏田甲虐待羞辱于他,他愤愤不平地说:“死灰难道不会再燃烧吗?”意思是我还会再复职的,你要对我客气点。谁知田甲毫不示弱,竟恶狠狠地说:“如果燃烧了我会用尿把他溺灭的。”

不久,安国复官为内史,便将田甲叫到跟前说:“死灰复燃了,你怎么不溺灭呢?”田甲叩头求饶,安国不咎既往,一笑了之。 7、左仆射:中国秦至宋代的官名,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次于右仆射。

8、片:听信片面之词而做决断,近于“偏听偏信”之意。

3. 名如其人文言文翻译

原文

刘仁轨为左仆射,戴至德为右仆射,人皆多刘而鄙戴。有老妇陈牒,至德方欲下笔老妇问左右曰:“次刘仆射,戴仆射?”曰:“戴仆射。”因急就前曰:“此是不解事仆射,却将牒来!”至德笑领受之。

戴仆射在职无异迹,当朝似不能言。及薨,高宗叹曰:“自吾丧至德,无复闻谠言。在时,事有不是者,未尝放过我。”因索其前后所陈奏张盈箧,阅而流涕。朝庭始追重之。

翻译

戴至德,唐高宗时为右仆射,办事公正,从来不计较私人恩怨。另有一个刘仁轨,字正则,唐高宗时为左仆射。当时的人,都称道刘仁轨,而看不起戴至德。 有一个老妇人,向他们呈上状子,当时,戴至德就在老妇人的近处,所以,戴至德便接过了状子。 戴至德正准备下笔批示时,老妇人向旁边的人问:“这位是刘仆射,还是戴仆射?”旁边的人回答说:“是戴仆射。” 老妇人听了,便赶忙上前,说:“你是个不能解决问题的仆射,快把状子还给我。”戴至德笑了笑,就把状子,还给了老妇人。

戴至德仆射,在职期间,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成就,当朝似乎也不能说他什么。后来,等到戴至德死了,高宗感叹道:“我自从失去了戴至德以后,至今,再没有听到忠直之言了。他活着的时候,我若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总是直言劝谏,从不放过我!” 于是,高宗要来戴至德前前后后所陈上的奏章,一看,竟有满满的一大筐子!高宗边看奏章,边流泪,感叹不止。这时,朝廷才追重戴至德。

4. 唐太宗赏罚分明的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先后对18名大臣进行了26次奖励。

对谏议大夫魏征奖励次数最多,重奖8次,共奖绢1900匹,钱400缗,金瓮1只,黄金10斤,房屋一座,马两匹。魏征去世后,太宗命令九品以上官员前来悼念,并亲自为其撰写碑文,并书写墓碑。

他对大臣们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征去世了,就失去一面镜子了!)”对击灭东突厥的大将军李靖重奖2次,共奖绢3000匹,增加食邑到500户,还令其兼任左光禄大夫。对辅佐太子承乾、数次直谏的于志宁、孔颖达各赐黄金1斤,帛500匹。

阿史那社尔(突厥族)是征服高昌的行军总管,在高昌平定后,众将均受到封赏,因为没有皇上的命令,他未接受封赏,接到皇帝的圣旨后,也只领受了一些老弱的仆人和残次物品。唐太宗对他的廉洁谨慎十分看重,奖励他从高昌缴获的宝刀一把,杂色彩绸1000段。

唐太宗不仅奖励朝廷命官、军队统帅,还十分重视奖励基层官吏。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十一月,唐太宗派遣的使者到达凉州(在今甘肃省武威市),见都督李大亮有一只鹰非常好,暗示要送给皇上,李大亮不同意,给太宗上密表一份,说您拒绝打猎,而使者为您要鹰,这与您的主张相违背,如果是使者自作主张,这就说明您用人不当。

太宗看到密表后很高兴,赞扬李大亮忠诚正直,就把自己用的胡瓶一把和荀悦《汉纪》一书赠给李大亮。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十月初,唐太宗要去同州打猎,路过栎阳县(在今西安市阎良区),县丞刘仁轨进言,此时农民秋收未毕,建议太宗迟滞几日,以免修路修桥影响农时,太宗深为赞许,赐给他印玺密封的手书,不久提拔他做了新安县令。

唐太宗有功必奖,有过必罚。他奖励的官员大多属于刚正不阿、廉洁、正直之士,惩罚的则主要是谋反、贪污、渎职、阿谀奉承之人。

《资治通鉴》记载,被他处罚的官吏达几十人之多,其中有立过巨大功劳的大臣,也不乏亲信和亲戚。侯军集是辅佐太宗马上打天下、发动玄武门之变、率军征伐的重要将领,曾经担任过兵部尚书,但因参与太子谋反,与太宗的外甥赵克等人一并被处死。

贞观十九年正月,太宗用兵辽东,任用韦挺负责军粮运送。但他失职,导致600多艘运粮军船在卢思台搁浅不能行进,被械送洛阳革职。

沧州刺史席辩因贪污受贿,太宗命人下去亲自监督处斩。贞观六年(公元623年)九月,同州刺史尉迟敬德参加唐太宗召集的宴席,看见一个人坐于其前,怒曰,“你有何功劳,坐在我的上面”,唐太宗的堂兄弟任城王李道宗坐在他的下面,进行劝解,尉迟敬德不仅不买账,还几乎打瞎了李道宗的眼睛。

唐太宗十分愤怒,对他说,你屡屡犯法,不要咎由自取;国家的纲纪,唯有靠赏罚来维持,非分的恩惠不可能常有,你要好好反思和改正,不要留下什么遗憾。自此以后,尉迟敬德感到害怕并收敛了好多。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冬,太宗领北伐高丽的大军回师路过易州(州治在今河北省易县),姓陈的司马将温室种植的蔬菜进献给皇帝,太宗认为这是谄媚行为,将陈司马予以免职。 从唐太宗治理国家、管理官吏的所做所为可以看出,他爱憎分明,制度严格,对国家有贡献的,绝不吝惜钱财,给予重奖;对于图谋叛乱的,一概格杀勿论;对于贪污受贿、渎职的,该杀的杀,该除名的除名,该抄没家产的抄没家产;对于谄媚的,嗤之以鼻,削除官职。

唐太宗用实际执行力来管理国家和官吏,造成良好的为政之道,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

5. 文言文翻译鲍子难客

【原文】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选自《诸子集成·列子·说符》)【翻译】齐国贵族田氏,一次在庭院里祭祀路神.祭礼完毕,应邀参加 宴饮的宾客有上千人.席间,有人献上鱼雁,他看了就感慨地说:“天帝对人类的恩德多么深厚啊!繁殖了五谷,生育了鱼鸟,供我们享用.”他刚说完,赴宴的众宾客随声附和,一致赞同.这时,在座的一个姓鲍的十二岁小孩,走上前来说:“事情并非如您所说啊!天地之间的万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类.物类本身,并无贵贱之分,而仅仅凭借智慧大小,力量强弱,相互制约,得以生存,并非谁为谁而生.人类获取能吃的东西食用,哪里是上天专门为人降生的呢?比如,蚊、蚋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能说上天生出人类是为蚊蚋和虎狼制造食品吗?”【注释】齐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食:宴饮.祖于庭:在庭院里设宴祭路神.祖:古人出远门先设宴祭路神叫“祖”.殖:种植,使……繁衍生长.以:用来 .为:给.迭:更迭.交替地,轮流地.预于次:参与在末座.预,参与.次,中间.祖:古代祭祀的名称.原指出行时祭祀路神,在这里只是祭祀(天地鬼神)之义.和:应和.表示同意.亦:也.坐:通“座”,坐席,座位.响:回声.徒:只.类:种类;物类.蚊蚋(ruì)囋(zǎn)肤:蚊蚋咬人的皮肤.蚋,一种吸血昆虫.囋:叮咬.食客:投靠在贵族门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并:一起.智力:智慧和力量.本:本来,原本.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