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六突尼斯骚乱事件的背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突尼斯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北端,与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接壤。这个有1000万人口的北非国家因为迷人的地中海风景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欧洲游客。在执政的23年里,总统本阿里因为成功推行经济改革和大力吸引外资广受赞扬,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评选突尼斯是非洲大陆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国家,2009年突尼斯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3.1%。
但是,该国失衡的经济结构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以出口和旅游为主要增长点的经济深受不景气的全球大环境影响,国内就业环境也日趋恶化。突尼斯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的失业率为14%。而据英国媒体报道,突尼斯年轻人的失业率实际上达到了惊人的52%。成为事件导火索的自焚青年就是因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才走上街头卖蔬菜和水果。
突尼斯向来鼓励公民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找工作曾经不是问题,然而失业现象在过去10年越来越严重。不少批评者指责政府官员任人唯亲和大搞裙带关系,致使普通百姓没有后门就找不到工作。本阿里总是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他信任的政治家族里,他的妻子莱拉曾被曝光安插自己娘家的亲戚出任政府大员。
此外,本阿里的独裁统治也广受诟病。在1987年一场不流血的夺权战中,他从终身总统哈比卜布尔吉巴手中拿走了权力。他当时说病重的老人布尔吉巴已经无法管理国家,承诺要给百姓带来“真正的民主和不断进步的政治生活”。虽然上台初期本阿里曾推动政治改革,但是这在其巩固了权力后就戛然而止。
2009年大选中,本阿里再度高票当选总统开始第五个任期。他在选举前威胁如果有反对者质疑投票结果的公平性,就要将他们投入监狱。
突尼斯骚乱的发展速度超出了很多政治分析师们的预计。实际上,类似对政府不满的抗议在一些穆斯林国家都曾发生过。政治强人本阿里下台是否会在阿拉伯世界引发类似“颜色革命”的连锁反应还不清楚,但对那些没有充足石油资源而又改革滞后的国家,在如今低迷的全球经济环境中如何面对底层尤其是年轻人群日益强大的不满,将是不得不严肃思考的问题。(据《中国日报》) 突尼斯2007年经世界经济论坛评比为非洲大陆经济竞争力第1的国家,优于南非。突尼斯年经济成长率都在5%上下,加上2008年与欧洲联盟签订的自由贸易区开始实行,又是旅游业形象好的国家,一直给人经济成长稳定的印象。
根据无国界记者组织指出,在位23年的74岁总统本阿里是个独裁强人,无法容忍任何批评,并将批评他的人送进监牢。
突尼斯给外界的错觉是以稳定经济成长,交换民主自由。然而2010年12月17日希迪布济德一名26岁失业青年摆摊卖果蔬营生,遭当地城管盘查没收。他愤而自焚,以此抗议城管部门“粗暴执法”,随后抗议民众与国民卫队发生流血冲突,造成一人死亡。自焚青年虽被送到突尼斯最好的医院抢救,但终因伤势严重死亡。
郁闷的民怨很快在全国各地引发回响。开始,突尼斯部分城镇相继发生示威游行和社会动乱。报道称,示威活动主要发生在突尼斯西部和中部的3个城镇:塔拉、卡塞林和勒盖布。国际人权联合会主席贝尔哈森11日表示,示威引发的冲突造成至少35人死亡。政府与工会同时表示,示威民众与警方均有大量人员受伤。 突尼斯政策鼓励教育,高教育文凭一向等于工作保证,然而10多年来,高教育毕业生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已超过20%,在某些领域甚至近60%。
青年高失业率,许多人归因本阿里政府贪污情况严重,没有“后门”关系就没有工作。加上民生物资价钱提高,加深对本阿里政权的不满,示威游行陆续在各地蔓延。
本阿里感觉事态严重,进行内阁小改组,并表达政府将加强创造工作机会。他亟欲平息民怨,还宣布2年内将创造30万个工作机会。
本阿里自认控制媒体,在公开谈话中企图告诉民众,街头运动被伊斯兰分子利用。他低估了从地方延烧到首都的街头抗议,从受教育的失业青年开始,不仅是单纯的社会运动,而且已经转为严肃的政治诉求。
多年独裁累积的挫折,成了引发连续街头运动的原因,如同专家所说,政府态度一向是“虽没有自由、没有民主,但是政府保证民众生活好过”,这套说词已不符事实。
突尼斯民众在示威游行中举出“本阿里下台”的标语,本阿里13日再度电视谈话,期望能平息街头运动,不料民众积怨已深,街头运动更加剧烈,局势终于不可收拾。
突尼斯自发性人民运动近1个月后,推翻了总统。突尼斯人权分子舒依卡接受《世界报》访问表示,这案例显示“丝绒革命”也可发生在其他国家。这是人民首次发起说“不要,下台”,并且成功,可能在北非地区产生连锁反应。(综合新华社、《重庆晨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