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坡乡的地震灾害调查与评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根据草坡乡计生部门统计,震前(2007年末)全乡户籍人口4211人,但是由于草坡乡地村乡村,部分居民户籍管理意识不强,未正式办理户口,该统计数据比实际人口偏低。地震造成全乡58人丧生、16人失踪(以上数据为不包括外来非户籍人口)。
震后,草坡乡政府、广东援川工作组等单位,为落实安置补偿等情况,逐户落实,补充完成全乡人口分布情况。具体如下表。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草坡乡道路损毁断绝,河流改道,通乡、通村、通组道路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掩埋、冲毁、垮塌、崩裂,全126公里各级道路、18座桥梁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国道213线至乡政府驻地交通完全瘫痪,乡政府被阻隔深山河谷中,长时间形成与外界隔绝的“孤岛”。
地震毁坏通讯光缆32公里,手机发射机站4个,小灵通发射塔3个,80%的输电线路被损。通讯光缆、手机发射基站通讯中断,成为信息盲区。全乡损毁沼气池74口、农村饮水管道156公里、堤防工程2.38公里、灌溉渠99公里、提灌站3座。乡机耕道11公里;通乡主干道18公里,通村道路36公里,通组道路87公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地震造成全乡建筑遭到巨大损坏,据该乡统计,草坡乡倒塌、损坏房屋建筑合计约33万平方米;由于道路损毁严重,无法正常地通行交通车辆,草坡乡灾后多次成为“孤岛”,有些村甚至是“孤岛”中的“孤岛”,各项救灾物资无法及时运入。
草坡乡乡委乡政府在本次大地震中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采用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全乡灾民基本就地安置,利用乡自有物资搭建过渡房895间,有效解决了95%需安置群众的住宿安置。就地安置的基本原则确保了居民在灾后积极投入生产自救、义务修复临近村道、修复自有耕地与房屋,维系原有的邻里互助关系,生产生活随着灾情的减退逐步争取步入正常轨迹。 草坡乡属于纯农山地乡,居住结构极度分散,地震前,除了外没有任何几十户以上的集中聚居区,各村、各组(自然村)居民点非常分散,这也给震后集中安置带来较大难度。地震发生后,多数村民都就地取材,修补自身房屋,或在原住房附近搭起了临时安置房,“就地安置”是乡政府和村民普遍赞同的安置方式,符合草坡乡的地形特点以及村民的居住习惯。
地震造成部分高半山地区通组(自然村)道路损毁,或部分村民土地灭失,个别组(自然村)有搬迁到河坝地区的愿望,但安置有很大的阻力,如克充村,一组位于河坝地区,二组、三组位于高半山,震后二组、三组村民提出迁移到一组地区,但由于平原地区土地较少,一组居民并不支持。跨组安置存在较大阻力,跨村安置就更难实施。鉴于草坡乡特殊的地形条件情况,乡委乡政府在震后就确定了“基本就地安置”的原则,对于震后的重建,也鼓励村民就地重建原则上以“恢复交通、耕地、就地修复和重建住房”为建设原则。
对于部分失地较严重,实在无法原址重建的地区,采用原地集中安置方式。包括两河村,码头村和樟排村,安置方式也是采用就近原则,部分村分为2-3个安置点进行集中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