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满族女子传统发式 - 草稿 - 草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最近风靡一时的清代影视剧让人着迷,除了剧情之外,其中的清代发式更让人回味无穷。 入关前,满族女子大多是辫发盘髻,未婚女子为双髻,已婚女子则为单髻。入关后,满汉融合,丰富了满族妇女的发式,便有“软翅头”、“两把头”、“一字头”、“架子头”、“大拉翅”、“燕尾”等等。

【1】辫发盘髻

清入关前,统治清代的满族原生活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渔猎、耕种、采摘的生活方式。为了行动快捷,便于骑射,满族男女都有辨长盘髻的习惯。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一长辨,盘一圆髻。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统一,到后来努尔哈赤建后金国,始建冠服制度。宫廷后妃命妇为了大典时戴朝冠的需要,将头顶之盘髻松散于脑后。

【2】小两把头

清初,冠服制度的逐渐完善。要求后妃在大典礼时戴朝冠, 喜厌节日还需要戴钿子。很明显,上面的发型并不适合这些隆重的节日,但直接垂下来带上钿子,行动起来非常不便。于是,小两把头就出现了,女子梳两个横长髻,形状像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法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小两把头”的特点,是用本人头发梳成,无法戴分量重的金银饰。“小两把头”的出现,是从实用用处出发的。无论贵族女子还是平民满足女子都梳的发型。

咸丰年间《玫贵妃春贵人行乐图》有表现

【3】两把头

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发展,后妃发式也出现了由小到大,由实用型向着美容、美饰的审美发展。到了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但是,要这些分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足之处,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而发式也随之有了改变。两把头造型也随之产生。

道光年间的文学家文康在小说《儿女英雄传》的第二十回,有一段关于这种满族妇女头饰的描写:“只见那太太,头上梳着短短的两把头儿,扎着大壮的猩红头把儿,别着一枝大如意头的扁方儿,一对三道线儿玉簪棒儿,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却不插在头顶上,倒掖在头把儿的后边,左边翠花上关着一路三根大宝石抱针钉儿,还戴着一枝方天戟,拴着八棵大东珠的大腰节坠角儿的小挑,右边一排三枝刮绫刷蜡的矗枝儿兰花儿

道光年间的《西顶过会图》有表现。

【4】一字头

一字头是宫廷贵族日常发型,这种发型梳理简单,戴朝冠或者钿子都特别方便。由于梳这种发型时自身承重量不大,无法戴过多发饰,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倡导了简朴、节约的风尚。可到了清代晚期,清宫后妃又风行头套式的“大拉翅”发型,也就是一字头的一种。传说慈禧晚年的时候,因为头发脱落,无法再梳满族传统的两把头,才发明这种以铁丝做架子、以布做胎、以青缎或青绒布做套的帽子式的头饰。因为这种“大拉翅”不是以自己的头发梳成,可以做到一尺多高,又能承载许多沉重的珠宝首饰,深的慈禧的欢心,在满族的贵妇中也广为流行。但宫女或者平民女子绝对不可以带这个的。这个可以说是是清代满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发式造型与妆饰于一体是著名发式。简单的说,“大拉翅”就是一顶华丽的假发。

【5】雁尾

雁尾是脑袋后面翘起来的一个发尾,很多清宫戏里面都有出现。明末汉女流行的发式,在清朝初期和中期也有少数女子梳这样的发型。

【6】三绺梳头

三绺梳头在当时还是比较流行的,也有很多变式。

《清宫词》曰:“凤髻盘出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于尺,叉子平分燕尾底

《乔元之三好图》有表现

        伴随着发式的变化不得不提的还有发饰的变化。

【1】「钿子」

钿子由用纸、竹,或者金属丝编成“钿胎”,然后再在上面插上装饰,类似簸箕一样扣在脑后的帽子。

从包头盘发演变而来的钿子,形似「盘发」的钿胎,上面的钿花可以自由增加或减少。比直接在包头盘发上省时省力

钿子发展到清朝后期越来越庞大,通常在旗人女子嫁为新妇的时候佩戴的

【2】绒花

到应时节序女子们会戴应季绒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阳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阳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芦阳生……清宫后妃们的头花,还有大量的绒花留存于世,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堪称“乱真”之花。《宫女谈往录》中记载:慈禧由秀女初入宫时,和许多秀女一样的打扮,“脑后拖着条乌油油的大辫子。辫根扎着二寸长的红绒绳,辫梢用桃红色的绦子系起来,留下一寸长的辫梢,蓬松着垂在背后。右鬓角戴一朵红色的剪绒花,额前整齐的齐眉穗盖住宽宽的额头。白嫩细腻的脸颊像一块纯净的玉”。

清的发式不仅表现了其独特的名族特色,还是满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为我国服饰史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靓丽的风景线。又对现在清的影视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王柯,2013,清前期的皇族旗髻

王柯,李正,2013,对清宫剧中皇族女性发型设计误区的认识

周桐羽,2013,清代宫廷发饰的发展变化

邸霎佳,2015,清朝宫廷皇室女子发式在影视作品中的创新研究

赵琦,2018,浅析清代满族女子传统发饰
第2个回答  2024-05-30
在清朝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满族女子以其独特的传统发式,在时光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发式,不仅承载着满族文化的传承,更体现了满族女性的柔美与大气。
说起满族女子的传统发式,就不得不提 两把头。顾名思义,两把头 是将头发分为左右两部分,各编成一个大辫子,再将其盘于头顶。其中,左侧发辫常被盘成一个高耸的髻,被称为 大拉翅,而右侧发辫则盘成一个较小的髻,称为 小拉翅。
两把头 的盘法颇为讲究,不仅需要巧手编发,还要有一定的力道,才能将发髻盘得高高耸起,稳固而不松散。发髻的形状也有所不同,圆形、椭圆形、半月形等,各具风韵。
除了 两把头,满族女子还有其他 انواع传统发式。比如,未婚少女常梳 大辫子,将头发编成一条长长的辫子,垂于身后;已婚妇女则梳 小辫子,将头发编成两条较为短小的辫子,盘于脑后。
清代满族女子发式不仅美观大方,还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左右不对称的发髻,体现了满族文化的阴阳平衡理念,而发辫的粗壮和高耸,则彰显了满族女子开朗豪爽的性格。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满族女子的发式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在入关初期,满族女子还延续了传统的 剃发留辫 习俗,但到了清中期,受汉族妇女梳发髻的影响,满族女子也开始梳起发髻,并逐渐融入一些汉式元素。
清代满族女子传统发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美丽的发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展现了满族女性独特的魅力与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