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的人反去去害人,心理学如何解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这种防御机制叫做攻击者认同。就是一个人以虐待的方式对待另一个人,因为有人曾经这样虐待过他,他这样做了以后,自己就不会感觉到愤怒。

例如: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恃强凌弱,那么他可能在家里正经受着或曾经经受过躯体或者心理上的虐待。

例如:爸爸妈妈对孩子说,你不可以在车里吃零食,这样会把车弄脏。那么在有一次孩子看到爸爸妈妈拿着买回的菜上车,也跟爸爸妈妈说,不可以带吃的东西上车,这样会把车弄脏。也跟这个防御机制有关。

很高兴收到邀请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在心理学上叫做踢猫效应,当一个人的,收到别人迫害或者情绪不好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受到上司或者强者情绪攻击的人又会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

踢猫效应故事的原型: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现代 社会 中,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紧张很容易导致人们情绪的不稳定,一点不如意就会使自己烦恼、愤怒起来,觉得有人迫害自己,其实这这些人有的,有一定的迫害妄想症,觉得老是有人很自己作对,所以迫害别人,但其实这只是他们自己心里的想法。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种消极因素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

我觉得这主要是三种心理状态: 认同,合理化,无意识的重复。

1.认同感。比如幼时被他人(一般是父母)虐待的孩子,由于过于痛苦,为了让自己不那么痛苦,会给自己找一个理由,比如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不够听话不够聪明不懂事才会被父母这样对待的,是自己有问题,而不是施虐者有问题。那么长此以往他就会向施虐者认同。比如,幼儿园和小伙伴玩耍时,小伙伴没有听他的话,他就会对其施暴,并且认为这样理所当然。因为这是他从小时候的经历中学到的。

2.合理化。合理化就是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 社会 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是一种自我安慰。

比如,因为曾经的痛苦遭遇,受害者会预设他人是危险的,是会嘲笑/伤害/遗弃自己的,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他们会先攻击对方;因为他觉得对方危险,所以认为自己有足够的理由施虐,自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一种正当防卫。

3.无意识的重复。他们曾经也是虐待的受害者, 施虐者在无形之中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他们日后遇到类似的状况时,会采取相同的态度和手段虐待他人。

被人害了然后去害人,这样的人心理都有问题,也叫反 社会 心理。被人害了,应该以正常的心态对待以正常的渠道与方式处理,如果被害的程度触及了法律,那就通过法律手段或者来解决,所以要靠被害的程度如何。如果动不动就要去反击复仇而再去伤害他人,最后自己就失去了正当性,落得悲惨结果。这样的回答能让您满意吗?

心理学有个效应可以解释:海格力斯效应。

海格力斯效应是一种人际互动,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之间存在的冤冤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 社会 心理效应。

说到这里,可能就会有人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以怨报怨只会增加仇恨,还是大度一些,学会宽容和忍耐,放下仇恨,如果能以德报怨就更好了。退一步海阔天空,放过别人等于放过自己,拒绝海格力斯效应,做一个心态平和的人,那反而能收获更多的爱和信赖。如果能放下仇怨,就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都知道那是极好的境界和修养,如果真能做到,那这个人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值得钦佩。

不要什么事都用心理学解释,其实这就是一种情绪的释放,当你被害吃了亏,心中不平,如果不释放出来,对身体伤害很大,所以人就会选择害别人来释放心中的不平。

兔子急了也会咬人。

因为正义被湮灭,既然别人能害人,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去害人,人人平等,不能只有自己受伤害啊?

太简单了,就是正义没得到伸张,迟到的正义不叫正义,叫纠错。既然正义得不到伸张,自己吃了亏了,所以也就同流合污了

防御心理过重

世界是由事件编织的网。而人生是用感觉穿成的念珠。人之所以会左右为难。是因为这条念珠上穿了太多的你觉得我觉得他觉得。被害的人之所以会去害人。一是安全感使然,二是报复心理。不能放弃自救。去创造感觉吧。感觉在事上得,任何时候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