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汉达《春秋战国故事》笔记【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1.逮妖精

周宣王-周幽王-周平王

左儒和杜伯 刎颈之交

2.烽火台

周幽王 褒姒周幽王后人:

姜氏 宜臼 废太子

褒姒 伯服 新太子

=> 申侯 申国姜氏娘家+西戎 因废太子伐西周

=> 郑伯友【郑桓公】 力挺周朝战死

褒姒因救家族中褒珦而被献出。

烽火戏诸侯

千金买一笑

3.黄泉相见

周平王 申姜儿子宜臼 废太子重立登王位 申国外孙

在周平王被废又被立的过程中,产生了三个结果:

1)周平王因西戎毁镐京弃之,东迁洛阳,称东周。

2)秦国由附属国升级为诸侯国,西戎所占地收回可归秦,为秦后来的领土扩张提供了便利。

3)郑国被赏洛阳附近的土地,并继承周国卿士,为郑国在春秋初期的小霸地位奠定了基础。

郑国:

郑桓公(伯友) 郑武公(掘突)郑庄公(寤生)

对郑庄公弟:多行不义必自毙

对郑庄公妈: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大隧之中,其乐融融。

4.太子做抵押

周平王和郑庄公的卿士之约 互为人质:

周平王之子 公子狐

郑庄公之子 子忽

周平王死,盟约毁,公子孤伤心过度,死在奔丧途中,公子孤之子继位,称周桓王。

周桓王与周公黑肩商议后罢卿,任虢公忌父,与郑国结怨,以致郑国祭足带兵,到温邑和成周以借粮名义,抢麦抢稻。

5.乱臣贼子

卫国:周天子封给兄弟康叔,卫桓公是第十三代。

州吁:卫桓公之兄弟有州吁和公子晋,卫桓公拜见周天子时,州吁鸩杀而篡位,后用大夫石厚之计,联合宋、陈、蔡、鲁攻郑,以转移其篡位的违天命礼仪的风头。

陈国:开封市东,周武王封给虞舜的后人胡公

蔡国:上蔡迁到新蔡,周武王封给他兄弟叔度

宋国:商丘市,周武王封给商朝的后人微子

鲁国:曲阜市,是周武王封给他的兄弟周公旦

卫战况分析:+4

陈蔡顺从周天王,郑与周天王不睦,卫伐郑+2

宋公子冯避祸在郑,宋与郑不睦,    卫伐郑+1

鲁实权派公子翚爱财,卫贿之,        子伐郑+1

郑战况分析:-3+1

除宋因公子冯有直接利害关系+1,其他三国皆非有内因伐郑者,属观望派-3

郑通过公子冯这颗棋子,转移宋的矛头,进而影响了其他三国原本就观望的态度,变成袖手旁观。

卫伐郑,原本就是一场虚张声势、硬撑门面的政治策略战,重点在息民怨,平不服,而不是真正伐郑,最终以收人家粮食代表胜利班师回朝,郑当然也顺手推舟做人情,结束了这场荒谬的面子工程战。

卫百姓并不买帐,州吁按下葫芦起来瓢,大夫石厚搬他老爹石碏的救兵,没想到搬来的却是一块刚正不阿的大石头,不光是砸了脚,还搭进了他和州吁的命。这就是石碏的大义灭亲。

州吁和石厚被石碏用计骗去陈国被杀。

卫国重新立卫宣公-公子晋。

公子晋是这场政变中的最大受益者。

郑国则在其中找到了攻打宋国的理由。

6.奉天讨罪

郑国:卫联合宋陈蔡鲁伐郑,郑国找到了攻打宋国的名义。

联合策略:

陈:郑强陈弱,强示好弱不免让人起疑,而郑用边界起事为由打开了交好之路

鲁:用赏城池的方法来诱惑公子翚,拢络了鲁

齐:齐鲁本近亲,鲁既定,齐易定

许:小国,并未花心思,事实上后来这里出了bug

征伐旗帜:

郑庄公朝见周桓王,嘲讽郑国偷麦抢谷,王赐粮食十车,让郑国难堪,为图个表面爽。周公黑肩毕竟是个政治成熟的人,赐绸缎给郑,暗中缓解周桓公的义气用事。

郑毕竟不是实力完胜的真霸主,究竟还是忌惮于其他诸侯国的风向,吃了噎也不好发作,只得将计就计,绸缎盖在粮食上,向其他诸侯国展示周天子对郑国的“高看一眼”。并以此造势:奉天讨罪,伐宋国之不敬,不来朝见周天子。

战事开始:

郑国:联合四国,来了三国,兵分两路。

郑国都城:公子忽+祭足

郜城~公子吕+颍考叔+鲁公子翚

防城~公孙子都+高渠弥+齐夷仲年

卫国都城:宋殇公+孔父嘉+金银贿赂卫蔡救兵

战况:

1.郜城、防城攻下后,郑奉送齐鲁,齐谦让给鲁,自此郑鲁齐定下战事盟约。

2.宋攻郑后方都城,逼郑退兵回国防守。

3.宋退兵郑国都城后攻戴城,而后被郑公子吕的部队收编家门口的戴城。宋郑自此不睦。

总结:

1)郑主导的战事,获胜获利,现诸侯王之势。

2)郑用赏城池的大肚量与鲁、齐结交战事盟约。

3)郑吞并了其邻近附属国戴。

4)郑找到了伐小国许的名义。

7.放冷箭

郑庄公伐宋一战:

1.主战场在宋,拿下郜防二城,换齐鲁两盟国。+2

2.连带征戴和许。+2

3.在征许过程,因为一杆军旗和大车,惹两员猛将生罅隙,公孙子都放冷箭给颍考叔后羞愧自裁而死。郑庄公痛失两将。-2

总之,还算是得分之战。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