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11-24

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有: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

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的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对学校实行分级管理。

从以上内容可看出,“决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是系统性的教育体制改革纲领性文件。

1999年和2001年,我国分别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两者分别从推进素质教育和规范义务教育方面,对全国的教育改革进行了指导,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普及的进程。

2010年7月29日,我国政府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教育、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重大教育改革目标,为我国21世纪上叶乃至整个21世纪的教育,进行了明确清晰的指导与规划。

扩展资料:

学制改革必须经过充分科学论证:

制定新的学制需要认真研究,要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论证清楚。12年基础教育学制是被国际上证明的,也是国际上通用的学制,没有科学论证,切不可随意进行改革。学制改革既要遵循儿童青少年发展的规律,又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既要参照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又要符合我国的国情。特别要考虑到我国的特点。这就决定着我国学制应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多样性、灵活性、终身性的特点。学制改革说到底还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学生客观上是分层的,分层的学生客观上对学制有着不同需求。

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尝试弹性学制,主要通过学校的学分管理来实现。可尝试中学完全实现学分制,允许部分修满学分的孩子提前毕业;也可以探索一贯制办学,建立对口直升,允许一部分学生不用参加中考,在初二学业结束后进入高中,修习衔接课程,完成学业过渡。

学制改革一定要基于学段的根本属性、根本任务以及人才成长的规律去思考,如果把缩短学制目的看成是延长参加社会劳动的年限,“多出人才、快出人才”,那么就将基础教育问题社会化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基础性,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培养合格公民是重要目标。

基础教育并未承担着“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任务。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内蕴的是人才成长的基石,故基础教育培养的不是专业人才,而是为其奠基。奠基工作是缓慢和不易外显的,是急不得的。从世界各国所采用的基础教育学制来看,12年学制比较合理。

能够进行较为扎实、从容的基础培养工作。我国小学的学习年限趋于缩短,初中的学习年限趋于延长,这也是国际上学制改革的共同性趋势,把义务教育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统筹考虑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年限,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这也应该是今后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尽管学制改革与人才培养、社会就业、劳动力短缺等社会问题紧密相关,但仍然是一个教育学问题,学制设置不是为解决学生的学习负担、高昂学费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基础教育遵循固有的人才发展规律,具有自身内在教育发展规律,切不可“揠苗助长”,急功近利,不计长远,还容易造成教育的异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学制改革要有助于“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