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备中心的灾备中心选址关联要素重要性分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灾备中心选址的7大要素按重要性排序为自然地理条件、配套设施、周边环境、成本因素、政策环境、高科技人才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人文环境。
按照上述7大要素再去评估现有灾备中心选址城市和区域,我们会发现以下问题:选址北京、上海会直接导致成本显著提高,选择成都可能会没有认真评估近成都地区的地震断裂带的影响,一些小型城市,人力资源可能成为瓶颈。除这些比较明显的问题,比对这些要素,我们会发现现有灾备中心选址中还存在大量的不足和潜在问题。如:自然地理条件较差,灾备中心将会面临较高的地震等自然灾害风险;配套设施条件的不足,将导致水电等关联成本的提升;周边环境的恶化有可能导致高科技设备的可用性降低,以及危及运维人员的安全;选择成本较高的区域,将导致本来就投资大、效益小的灾备中心投入产出矛盾更为突出;对政策环境的忽略,将有可能面临政策风险;一些中小型城市高科技人才资源的欠缺将导致灾备中心运维IT人才资源短缺,运维人员素质降低,尤其在灾难发生时风险加大;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较差会导致灾备中心原材料及配件供应不足。从目前国内大多数灾备中心的选址条件看,上述问题都或多或少存在,这对灾备中心而言,蕴藏着巨大的投资风险。
从技术上看,衡量容灾系统有两个主要指标:RPO(Recovery Point Object)和RTO(Recovery Time Object),其中RPO代表了当灾难发生时允许丢失的数据量;而RTO则代表了系统恢复的时间。最好的情况是RPO=0,RTO=0,但显然这种情况是个理想状态。
现在灾备做得最好的银行系统是将指标设在RPO=0,RTO<5分钟。每个单位每个业务的灾备目标不可能都要求达到银行的标准,因在规划业务系统的灾备和技术选择时,需要细致分析各单位复杂的IT系统的危险程度,有效区分关键业务和非核心业务系统,并平衡业务系统的实际需求和总体成本的关系。
除对灾备规划重视外,作为容灾的关键设备,存储设备本身的性能也很重要。电信运营商对于核心存储设备的稳定性要求远高于主机和网络设备;存储产品本身必须有容错架构、故障自检和自愈能力,而且厂商应该具有充分的技术服务能力,支撑电信运营商对于安全和稳定性的苛刻要求,仅仅提供设备已经不能满足运营商对于存储系统稳定运行的需要了。国内的运营商开始出现多点容灾、双向互容灾等等复杂的需求;而过去大多仅仅建设同城同步容灾,现在的市场需求多样,而且要求的功能越来越复杂。

第2个回答  2019-11-09
灾备数据中心的选址,应避免选点在洪水高发的平原、有地震危险的区域、气候恶劣区域或政治动荡的地区。同时也应尽可能避免选择在军事目标区域。便利的交通网络是非常有帮助的。周边环境情况也需要思考,比如与高电力消耗企业接近可能存在电力供应问题或电气方面的干扰。而如果与医院在同一供电路由上则是反而有好处的,因为恢复电力供应时对医疗事业单位是优先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选址上空最好是无航线,附件无高速路,无高压电站,无发射电台等,减少受到电磁波干扰。
灾难备份中心与生产中心之间距离合理。灾备中心与生产中心不应设立在同一地震带,同一江河流域,同一电网。同时,异地灾备中心一般距离生产中心300公里以上(注:银行业标准),以避免灾难备份中心与生产中心同时遭受同类风险。
综合考虑生产中心与灾难备份中心交通和电讯的便利性与多样性,以及灾难备份中心当地的业务与技术支持能力、电讯资源、地理地质环境、公共资源与服务配套能力等外部支持条件。
灾备数据中心的基础条件。机房环境要求与主中心相同,各项建筑基础环境(如防雷、防火、防静电、承重、分区隔离等)、供配电环境、温湿度空调环境、消防和监控安全环境等,都应参照生产数据中心机房环境设计,至少达到生产数据中心机房环境所属等级要求。考虑到灾备恢复情况下额外的外部技术支援,灾备中心在工作人员容纳方面应作适当考虑,以保证有足够空间容纳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集中协同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