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文化的内观文化系统八大体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7

一、内 观 哲学;
二、内观心理学;
三、内观治疗学;
四、内观减压学;
五、内观禅修学;
六、内观教育学;
七、内观礼规学;
八、内观实业学;
内观哲学是内观文化的宇宙生命观和方法论,它继承、整理和吸收了人类认识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悟道,抽出了宇宙万事万物运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真理观、道德观、伦理观、历史规、人性观等。内观哲学体现了内观文化的精髓及理论的基点,是内观文化赖以创制和发展的内核。内观文化的其余体系正是内观哲学体系的延伸、放大和具体运用。 (一) 唯识根本律
(二) 八识能变律
(三) 五蕴缘起律
(四) 唯识中道律
(五) 八不中道律
(六)补注:老子七律
(一)唯识根本律
1、唯识的物质观
2、唯识的物质起源论
(1).物质非心外实有
(2).物质由第八识变现
3、唯识的物质结构论
(1).物质并非由极微(物质基本单位)构成
(2).第八识只变现实法,由实法形成假法
4、唯识与量子力学物质观比较
5、唯识认识论
(1)、主体性
(2)、主体间性
6、唯识方法论
(1).五位分析理论:
第一层“色法”,
第二层“心所法”,
第三层心色不相应行法”
第四层“心法”,
第五层“无为法”
(2).五蕴观察理论:
1、色蕴系统
2、受蕴系统
3、想蕴系统
4、行蕴系统
5、识蕴系统
(3).四处观察理论:
1、身念处
2 、受念处
3 、心念处
4 、法念处
(4).七处观察理论
1 、计心在身内
2 、计心在身外
3 、计心潜伏根里
4 、计心内外两在
5 、计心在随所合处
6 、计心在根尘中间
7 、计一切无着为心
(5).心理分析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意象符号理论
3、理解层次理论
4、米尔顿催眠理论
(二) 八识能变律
1、初能变——阿赖耶识
2、第二能变——末那识
3、第三能变——前六识
4、正辩唯识
(三) 五蕴缘起律
1、色蕴系统
2、受蕴系统
3、想蕴系统
4、行蕴系统
5、识蕴系统
6、六界系统
(四) 唯识中道律
1、三性
2、三无性
3、真识性
(五) 八不中道律
1、不生
2、不灭
3、不常
4、不断
5、不一
6、不异
7、不来
8、不出
(六)补注:老子七律
1、第一律,道法自然律
2、第二律,玄之有玄律
3、第三律,巨树毫末律
4、第四律,反者道动律
5、第五律,有无相生律
6、第六律,二 生 三律
7、第七律,不 道 律 “内观心理学”“内观治疗学”与“内观减压学”“内观禅修学”是内观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延伸、放大和具体运用;“内观教育学” “内观礼规学”和“ 内观实业学”是内观文化价值观的具体表达。
(一)人格结构与转化理论:
1、五蕴格局
2、根性差异
3、个性层次
4、能力差异
5、格局转化
(二) 意识层次理论:
1、现 识
2、分别意识
3、自我意识
4、自性意识
5、精神意识
6、觉性意识 内观心理学的建构与发展、将会创造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心理科学的应用可以促进、改变健康环境,可以用新的条件进行新的尝试和新的变革。内观心理学在群众广泛实践基础上应用于心理咨询事业便形成神奇的“心医”。
(一) 三识五蕴系统层次辩证论治理论
1、心理病因
2、病理类型
3、病症分类
4、缘起过程
5、辩证论治
(二) 粉碎阿那陀识
1、清理空间
2、粉碎概念
3、重新体认
4、建立共识
5、觉知空间 (一) 压力的本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一些与时代发展有关的心理病也在不断增多,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病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和相应对策,以确保自身的健康。对大多数中国白领而言,压力已经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那并不必然是件坏事。压力并不是个问题,问题在于你要如何应付压力。这有赖于你如何看待压力,你如何看待压力又部分有赖于你是否有看到它。很多人并没感受到压力,就像在水中游的鱼看不到水一样。我们既然不觉得生活里有很多压力,我们就会活得很机械,跟自动导航器一样。心智经常这样受困扰,但是他们不是沉湎于过去的回忆,就是遥想未来的事,很少人活在当下。
我们在这里用了很多次压力这个字眼,但还没给它一个定义。我蛮喜欢这个字眼,因为它的意思很广,可以包含所有的苦痛。从科学观点来看,压力这个字眼很蠢,因为它同时指让问题出现的刺激和问题本身的反应。因此,压力有个定义是:有机体对适应整个压迫和命令范围的反应。所以,任何事情都可以是有压力的,但情况却并没必要演变成如此。它有赖于那里是否有变革的压力。当然,变革自身是有压力的,因为你要去适应环境的变动。
(二)正念的训练
内观意味着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注意:有目的的,此时此刻的,不带有任何批判的看。觉知到想法只是想法而已,想法不是事实。减轻压力和松弛的计划我们采用一整套的内观减压课程方案。我们认为教导患者最好方式就是开这门课程,正念的训练就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并能统一所有的练习。不管你对传统的静心与瑜伽的方法或心理分析的技巧有多专精,并培养出多少的镇静、寂静和松弛境界,但如果没有让正念满溢出来,进入日常生活之中,就不会有智慧。如果你其余时间跟公牛一般失控,那俨然如佛尊般端坐一小时是没有用的。对你工作上或家庭中的严重问题同样毫无察觉。因此,我们相信生活日用的正念对内观训练的精髓极端重要。
(三)减轻压力和松弛的计划方案
这个课程的内容是如何好好照顾你自己,如何有技巧和完整的生活,有可能的话,还包含了如何迈向更优异的健康和幸福。这不是要取代医学治疗,而是去补足它的遗漏面。当人们有压力问题时,医生常常检查不出任何生理差错,只好转介给精神科或心理咨询医师。这表示问题是在心智上。我们的治疗取向不同于医院和精神心理科的模式,在这个以禅修为基础的减轻压力中心里,我们设定了一个关于一般和特定医疗干预的非常不同的模式。我们是一群人一起做普通的训练,但是焦点不在他们的个人问题,而是在于他们共有的稳当事物上。他们每个人有不同的疾病,也各自有不一样的家庭烦恼、性别和工作情境,还有医生负责他们的特别治疗。我们只教他们一件事:如何注意事物,亦即如何保持正念,如何微调心境。我们给患者一些个人关照,并且依他们个人需要和环境,来修正指示。我们会对每个病人,进行一对一的评价性面谈,以评估他们受训前后的表现,还有长期练习后的状况。配合心理测量(SAS,SDS,SCL90,EPQ)开展量性实证研究报告。考察内观对症候群体与人格转变的作用和影响。在面谈中,我们要听病人说自己的故事,以及他们对疾病和身体有何真正感受。我们试着真心倾听病人的话,并以慈悲心肠来体验他们的情况。这个课程长达8周,病人每星期来一次,约要两个半钟头。一班大概有10人,围成一个圈圈来坐。他们也有家庭作业,一星期6天,每天练习内观45分钟。他们也要做一些工作手册上的觉察练习,并写下思绪和感受。最重要的是不费力追求、放下即是,发现入道者的初心。 (一)内观禅修的法流
(1).南传佛教:
佛陀入灭以后,到了公元前二五四年左右,阿育王派遣弘法者往印度四周的国家弘扬佛法,因而内观法门也传到了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等地区,也利益了当地的群众。此中,传往锡兰、缅甸以及寮国、泰国等地区的佛法,形成今日的「南传佛教」。南传法师简绍(略)
至于印度本土,经过长期的变动,佛教内部也形成许多不同的部派,到了公元三五○年左右,无着菩萨编集《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此中保留了内观法门的许多重要资料。从这一时期开始,唯识宗的观修法门也开始兴起,到了公元六○○年又有密宗的修行法门在印度传播开来,相形之下,能指导原始的内观法门的人就愈来愈少了。到了公元一二○○年,受到回教军队的侵入,整个印度佛教全面式微了。
(2).北传佛教:
约公元一五○年起,佛教开始传到中国,初期的译师们也将内观法门传了进来,所修的以「观呼吸」为主要的入门方便,由于被误解为是「小乘」,因而在汉地难以盛行。到了公元六四八年,玄奘法师将《瑜伽师地论》从梵文翻译成汉文,此中的〈声闻地〉详细叙述禅修者(瑜伽师)如何准备修行的资粮、如何安住所缘、如何达到心一境性、如何以六事(义、事、相、品、时、理)来修内观(毗婆舍那)、如何去除禅修的障碍(五盖等),这些都有完整而详细的解说,但是能依照所述的内观法门来指导的禅师毕竟不可得。因此,虽有很好的教材,但是长久以来都被束之高阁,到了民国初年,此论又被重视,但也只限于学术上的义理探讨而已[4]。
(3).日传佛教:
公元538年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内观的方法最早来源于250年前的日本禅僧白稳(1685-1768)。现在所说的内观法是指由吉本伊信(1916-1988)于1940年在他的导师驹谷谛信指导下创立的,个人通过对自己的人生经历中的基本人际关系的回忆,回答内观三个项目的提问,从而对自己的历史进行验证,所得到的结果可以彻底地洞察自己的人际关系,改变自我中心主义意识的一种心理疗法。吉本伊信努力发展内观法,并逐渐成为内观疗法。
(二)内观文化的禅修学结构
“我们禅观的目的何在?我们如何培育内观?这是很重要的问题。答案是:我们以观照五蕴来培育内观。众生的精神与物质特质为诸取蕴。对它们可能由于贪欲而乐于执取,这样的话,它被称为「执取六根的对象」或可能因邪见而错误的执取,这被称为「以邪见执取」,你需观照它们看清它们的实相,否则,你将因贪欲和邪见而执取它们。一旦观到它们的实相。你便不再执取。你如是培育内观”——马哈希尊者
内观文化的禅修学的整体架构以觉察五蕴为经,以寂止禅与内观禅为纬,以证悟唯识见为轴心。通过万法证明没有“我”。“五蕴”是心理(人格)的结构,有五种(色,受,想,行,识)不同特质的心理功能聚合,心理功能系统的五蕴结构性,主要通过内观修行所引发的心理突破的规律中发现的,也能从我们日常心理现象进行归纳和验证。“止”是心的安定,一如的方法,是进入开放性之前对泥水的滤清。“观”是觉察和一如,具有开放性,超越概念,在“自我”和经验对象之间没有分离,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内观禅修的目标是通过内观的觉察过程发展正念。内观通过观照事物的生起和消失而亲自了解,如实的经验任何观想目标的正真性质。正念就是把我们完全专注在当下,对无常,苦,无我的正知不断升起。
(三)内观文化的禅修学所依经典及传承
内观文化的禅修学义理学来源北传《瑜伽师地论》法于唯识。《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是佛典中《楞伽经》最重要的论著之一,通说为弥勒(Maitreya)编著.瑜伽是梵文Yoga的音译,意为相应、主体间性、一致性、背景场所互为神入之义。通过闻、思、修次第修行,达到所观境、所修行、所证果善巧相应而成就佛道,并以成就之道调化众生。内观文化的禅修学“方法学来源南传《清净道论》,《清净道论》是南传最重要的《阿含经》论点,它的地位,大约相当于瑜伽行派系统的《瑜伽师地论》。依照次第论述戒、定、慧三学要义。《清净道论》的核心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详细阐明关于四谛五蕴八正道和十二缘起等佛教的基本理论。内观文化的禅修学吸取纯观者的“不用入出息念”“不经过禅相”而当下了悟,不走「专注式」的禅修方法,而走「觉知式」的方法。内观文化的禅修学传承马哈希尊者的教导。实践阿姜·念禅师的身念住内观法与马哈希三段式(基本进阶,禅修进阶,内观进阶)内观法,修通16观智。 海明先生非常重视文化的全方位研究和动态视察,任何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增值,只有在传播中才能使人实现第二人性现实.内观教育方式的文化传播是人们快速共享内观文化的过程,也是培养和树立人们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过程,也是现代社会价值观念.随着内观教育的发展.内观文化将愈来愈引起了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未来学家的注意和重视。内观教育也是内观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重要方面。
从教育传播观点看,内观文化的出现特别是又将她回归于人性,是人性文化的发展与延伸。通过《内观文化》杂志、《内观文化哲学导读》,《内观文化心理治疗学》等转播方式和途径教育传播;内观文化的内涵特点的深入人心,内观文化所具有的特质效应也正在改变着社会结构.生存的文化环境及整个文化世界。人们现在理解认识内观文化可以一方面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促膝谈心而达到.而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课程培训而形成卖家市场的价值联盟,实施一套新型教育传播方法.而达到目的。使人们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内观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掌握其文化的特质和价值概念,使人们日日夜夜被正念心理场包围着,负载着新文化价值信息.网络着社会生活,从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新文化世界。构成了一个与传统生活环境不同、高于传统生活环境的清心氛围,也构成一个人们认知新文化的新的社会文化系统.内观教育传播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方式:
其一、内观文化传播的价值意识建立在把重心放在对人类生命中潜藏的智能力量的开发上.通过人的参与而获得,通过人的参与过程获得对人性的理解,了悟和认知,从而获得觉性智能的文化价值意识。不仅是跨越时间和空间,而且又是跨越社会群体。
其二,内观文化以深入浅出的方法开发受教育者的智能,以教育者的觉性功能引发,启动受教育者的智能.
其三,教育传播不仅改变了价值建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价值建构内容。内观教育是觉性教育,内观文化的觉性教育是对人类潜在智能的专门开发,以开发智能为直接目的,以培养内观智能人才为目标,以研究和推广内观文化觉性智能理论为宗旨,进而改变人的经验知识和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一类礼俗文化观念和时空观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礼仪是华夏民族之魂,为世人所景仰.一部伦理史就是一部道德史。伦理思想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思想和伦理思想交织在一起。通过伦理道德观可以表述哲学思想的宇宙观.也可以用哲学思想来说明伦理道德问题。伦理思想体系也是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内观礼规的普世道德“四无量心”是内观文化的伦理观、道德现的具体体现。慈心禅,生活行禅是内观礼规的本质表达。
(1)、普世道德:四无量心
从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所有众生和对待所有事物的立场定义:
慈:给予自己及众生快乐;能对治内心的嗔恚。
悲:拔除自己及众生痛苦;能对治内心的暴力倾向。
喜:随喜自己及众生的成就;能对治内心的嫉妒。
舍:不受事物动摇摆布的影响;能对治内心的爱染执着和喜好厌恶情绪。
因此内观礼规以慈悲喜舍作为我们的住处和居所。相对我们以“五欲”——色声香味触作为住处和居所,即是以感官享乐作为住处和居所的。所以,当我们的内心安住于慈悲喜舍这四个或其中任何一个“家”时,我们的内心境界就超越了欲界存在,内心充满无量的喜悦和快乐。
慈心禅就是通过禅修将这种情操培育出来。四无量心超越了一般人心中的“慈爱”的范畴,是一种冲破所有界限的善意、怜悯、随喜和平静。能消除自己与他人之间的隔膜;消除亲疏、敌我之间的隔膜;消除阶级、种族和宗教的隔膜;甚至于消除了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隔膜,把慈心无限量的扩散出去。
1、慈(悲喜舍)散发向自己,使自己整个人的身心都弥漫着慈心。
2、将慈心向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向散发出去,使自己的内心持续向内(自己的身心)向外(所有众生以及所有事物)都弥漫着慈心。
(2)、生活行禅:知行合一
慈悲喜舍四种心法可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无我、无常、正念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出来。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观照自己当下的身心,在行住坐卧中时时保持正念正知,便可以过得安详自在。生活行禅是动态的内观,眼耳自然地开放,内心轻松地一直觉知自己当下的肢体动作:以经行为例,经行时轻松地来回行走,一直觉知自己当下脚的移动;在行住坐卧中,可以培养出持续不断的正念,进而看清感受和念头,不再卷入烦恼中。生活中必然会有问题的产生,所出现的问题常常是两难的问题。重要的是培养出一颗稳定并有觉醒的心去处理这些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经由不断的内观练习,不但看清了身的动,也看清了这些问题的来源──心的动,也就是来自各种妄念、私心的生起。经由层层的深入,可以看到身心的无常、无我,就不会执着自己的自我,也不会固执自己的意见、想法,生起贪心、瞋恨等负面的心理,因而能够心平气和的处理好两难的问题。生活中的内观很简单,只是常为人所忽略。在行禅进行过程中,会呈现不同的身心反应,这是因人而异的,对这些现象都不要理它,要持续不断地觉知自己当下的身心的动作,如此智慧自然现前。唯一能使自己解脱痛苦者,只有自己的智慧现前。要想智慧现前,就要培养出强而稳定的内观能力,如此才能从两难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完全体悟生命的意义,并成为真正自在的人。
(3)、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规范
既抽象又具体,既原则又实际的内观礼规已成为内观文化人特殊、新型的人际关系的准则和行动指南。以生活实践为开端;以反省自己的身心实践为着手处,切己体察 通过了悟所至、从而使人生达到觉知、无我、无常的人生最高准则,对人性的超前意识把握,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道德规范。 内观实业学是内观文化礼规学与内观文化教育学实体性价值的终端实现,通过课程培训而形成卖家市场的价值联盟,实施一套新型教育传播方法.而达到培训载道的终极目的。内观文化礼规学内观文化教育学和内观实业学三位一体构成内观文化性格。
内观文化三大性格:
(1)为了生存就必须解决物质文明的根本问题。为此必须创造实现物质文明的理论和方法.也必须创造为进行物质文化生产及分配的组织形式和财产制度等文化特质,这是文化系统的第一性格,对它的反思就产生了物质生活观念。创业观念、营职观念、财产观念、分配观念、守成观念等,随着经营范围扩大和商品经济的深入,又产生产品观念、成本观念、价格观念、利润观念、市场观念、效益效率观念以及组织领导和管理观念等等。所以,内观实业学中的独一无二的中道管理体制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最佳状态的观念是从物质文明创造中派生出来的。
(2)人还需要心理的健康发展,不断地超越自然,包括人自身,这就要创造满足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的文化,这是内观文化的第二大性格,它是为了满足人类心理发展和超越而建构出来的。心理要发展.心理要发展.就要进行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分析的临床实践,及内观治疗的开展,因此又发展出“心医”观念。这个性格属于(心理)中介性格,较之第一性格则具有更高层次的心理文明的价值观念。
(3)第三性格就是正念自觉,解脱心灵。世界上的重大事件根本是不重要的,说到底,最重要的事乃是个人的生命——人的心灵解脱生命方成的自觉正念之道,超越“诸有”超越存“在”,活在当下。只有这时伟大的转变才首次发生。内观文化禅修学为人类超越自身提供切实可行的通天之路和人类了解自己、认识宇宙的方法.这个性格属于精神性格,是人类获得觉性智能的唯一途径,是精神文明属性的终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