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当以立意为主!什么是普适性永恒主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通俗点说,是指通过文章想表达什么意思,要跳出个人化的、事务性的内容,升华文章主旨,给人以规律性的启示。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三分之一写景,三分之二写游景感悟,提升全文境界。

比如这句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释义:抬头纵览广阔的天空,俯看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极尽耳目的欢娱,实在很欢乐)。

与这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释义: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都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上一句在于表达宇宙之浩大,下一句在于说明生命只渺小。

它的立意很大,属于人类 普适性的话题:无限的宇宙与有限的生命 。人终有一死,如何度过人生,是任何人都绕不过去的话题,极易得到共鸣。

因此它能流传千古,把普通的一天游玩过程中的欣喜和惆怅,上升到生命和宇宙的思考高度。

听一个编辑的课程,说到如何立意,人生是复杂的,人性是多面的,不是只有成功学、积极上进,还有反面,比如傲慢、愤怒、仇恨和偏执等。

很多人觉得有强烈的诉说的欲望,包括我,自己的经历中有疼痛、有欢喜,想言明。不从套子中跳脱出来看周围,其他人在过着怎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很容易故步自封,自说自话着感动自己的流水账。

最近在看《傲慢与偏见》,正如主题所说的,阐述的主要内容是女主角伊丽莎白对男主角达西的偏见,因误会和相处认为他是个傲慢的人。

作者全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和情节来描写以上性格,仿佛这个人生动的出现在眼前。

读者读完有共鸣,是因为傲慢和偏见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人们周围一直有傲慢的人,或者因为财富权利或者因为才华;也一直都有抱有偏见的人,不管是因为误会还是个人的理解。

这是普适性存在的事物,通过文章人们能真实的感受到它是什么样子的,或许会有所感悟。

应该如何与人生中不好的一方面相处,想通了,可能会与一直不相容的他人甚至自己和解,不强求,得到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