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有没有听人这样说?我明天电话你呀。这句话中,临时把"电话"一词用作动词。这就是我们接触过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的就是某一些词,它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充当别的词类,或者具有某种特殊的用法。到底在什么环境里?他们可以活用呢?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比如说,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般名词在句子里面,他是放在动词的前面或动词的后面,做主语或宾语。如果一个名词在句子里边放在了谓语动词的位置,并且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那么它就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比如《战国策》中,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是一个名词,"我"是一个代词,"客"的地方应该有一个谓语动词的,但在这里面却放了一个名词"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孟尝君把我作为门客。

那么,名词用作动词有哪些规律呢?

第一个规律,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古代汉语里面,名词不能修饰代词。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后面。如果一个名词,加上一个代词,那么这个名词一般是要活用为动词的。比如《谷梁传》中,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这个名词后面加了个代词"之"。第一个“夫人"指的是称她为夫人。柳宗元的《黔之驴》中,驴不生怒,蹄之。这里边的"蹄"字,本来也是个名词,在这句话中,他也活用为了动词,用蹄子去踢。《左传》中,从左右,皆肘之。中的"肘"去捣的意思。

又比如《戊午上高宗封事》中,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我"这个代词的前面用了"臣妾"两个名词。后半部分我前面用了"刘玉"这个人名。

这里面的三个名词都活用为了动词。把"我"作为臣妾这样的奴仆,或者把"我"当成刘豫。

第二个规律,特殊指示代词者的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者"字一般它的前面放动词、形容词、数词。它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相当于什么什么的人,或者什么什么的事。一般情况下,这个"者"字前面是不能加名词的。如果加了名词,那么"者"字的短语里面这个名词是活用为动词的。《孟子.梁惠王下》中,雉兔者往焉。意思为,猎取野鸡和兔子。

第三个规律就是,叙述句末"矣"、"焉"前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两个字一般是用在动词后面的表示事情的结束。比如《左传》中,晋侯围曹,门焉。"门"指攻打城门。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而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邑",本来是名词,城邑,活用为动词,在这里指建立都邑。

第四个规律,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副词通常是修饰动词的,不能修饰名词。例如:他很阳光。《左传》中,晋灵公不君。君子本来是国君的意思,但在这里是"不行君道"之意。《左传》中,不足生于不农。农资是农业,但在这里就是不从事农业生产。

《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数目相王。屡次用眼睛去示意。

第五个规律,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愿动词就是表欲望的、表心理状态的。欲、要、想、能、可…它带有副词的语法特征。感动词的后面紧跟了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左右欲刃相如。"刃"字,名词"刀刃",现活用为动词,左右想用刀子去杀蔺相如。

《史记》中,寡人欲相甘茂,可乎?相,国相丞相,是职位。这里解释为,想任命他为相。

第六个规律,特殊指示代词"所"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想。如果"所"字后面跟一个名词的话,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史记.陈涉世家》中,置人所罾鱼腹中。就是用渔网打的。

《史记.陈涉世家》中,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Can。指的就是,种的庄稼打的粮食,养的蚕织的丝。

第七个规律,介宾词组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介宾词组,要么放在动词的前面,要么放在动词的后面。《左传》中,公侵齐,门于扬州。"门"本来是名词,但后面接了一个介宾词组,那它就做一个动词了。《史记》中,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境"本来是国境的意思,但前面放了一个介词短语,那就是和楚国接境接壤,和韩国接境接壤。《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就是鹪鹩鸟在森林里边筑巢。

第八个规律,连词"而"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而"字词语,通常连接动词而不能连接名词。《孟子.陈仲子》中,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成为蚯蚓。

例如《公羊传》中,曹子手剑而从之。曹子,是人名。手,名词;剑,名词。用手拿着剑。又如《战国策》中,故脯卾侯,意为,把鄂侯做成了肉干。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