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缺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0

1. 文言文的特点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第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一、言文分离。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

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

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二、历久不变。

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例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

虽然后世人们在模仿中难免会掺入些许当时的口语,从而给文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简练。

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可以说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

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 四、古奥难懂。

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这一切,在初学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

所以,给古书作注,解决难懂的问题,历来是文人学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一。

2. 文言文的特点有哪些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3. 【文言文的数量词有何特点】

文言文的数量词和现代汉语相比,有三大特异之处.第一,量词不发达.甲骨文中虽然已有了物量词,如:鬯(chàng,一种香酒)二升.但只限于器具与度量衡单位.一般的表示天然单位的物量词(如:个),在汉代以后才逐渐发达.动量词起源更晚,直到魏晋以后才逐渐增多.所以,这之前的文言文是很少使用量词的,特别很少使用动量词.现代汉语里的数词往往要和量词结合起来使用,而文言文最常见的办法是不通过量词而直接用数词去修饰名词或动词.如(加点的为数词,下同):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欧阳修《卖油翁》)2.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林嗣环《口技》)第二,词序上有差异.数量词修饰动词,在白话文中,一般是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而文言文中恰恰相反.如: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这里,数词三放在动词顾的前边.反之,数量词修饰名词,在白话文中,一般放在名词前面作定语;而文言文中的数词或数量词修饰名词时,则不仅可以前置,还可以后置.如:4.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第三,表数方法上的差异.可分为三种:整数与零数之间往往加有或又.如:5.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二)分数的分母和分子之间,或省掉分,或省掉之,或两者都省略掉.如:6.藉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司马迁《陈涉世家》)(三)以确数代替概数的表示方法.古文中有些数词往往只是一种夸张的概数,这些数词常常是三九十二十八三十六七十二十百千万亿等.这些数字作概数时都是表示众多的意思.如: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8.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9.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同上)11.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林嗣环《口技》)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以上句子中的数字都是概数,千万不可拘泥字面作牵强附会的解释.另外,像十八般武艺七十二般变化三百六十行等之类的说法,也都是极言之多,不可望文生义.。

4. 文言文与白话文比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1. 文言文:

【优点】:在于文字精炼、微言大义、文字优美、合于音律。而且以文解文的特性能够不拘一时一地,所以现代人也可以读懂孔子等人著作的论语。

【缺点】:在于难懂、不易普及,要读懂文言文须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含意,而要写作文言文的难度更高,所以五四运动后强调“我手写我口”、“能识字便能读文”的白话文渐渐的取代了文言文。

2. 白话文:

【优点】:白话文比起文言文来说更易领人读懂,它的描写素材广泛,与文言文来比更贴近于现代生活,所以更易令人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因为白话文就是口语,在词组上、句法上,嘴上怎么说,笔下便怎么写。于是,只要会说话,便能写能读,所以白话文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缺点】:白话文不利于知识的保存。因为口语是口口相传的,变化的速度是很快的。经过几代人后,便不再使用一些词组,不再习惯一些句法。因此文言文的好处,就是它把口语和书面语分开成两个系统,不论口语如何的变化,一旦写成书面语,便基本保持着不变的词组和语法,使得两千多年前的文献与一两百年前的文献,都可以以近乎相同的方式阅读。文言文为中华文化的经久不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它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