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作品需要优秀的解读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在纳博科夫论狄更斯《荒凉山庄》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作家可能是个很好的说书人或说教家,但他同时应是个法术师、艺术家,否则他就不是个伟大的作家。”在郭初阳老师的《炉边书话:十二讲》中,他反复提到优秀的作品需要优秀的解读者,而读者与作品之间,需要优秀的解读者作为摆渡人。那么优秀的解读者作为多重意义的组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身份呢?现以郭初阳老师nostalgia主题课程来做一简单梳理。

一、文学家的敏感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区区28字,执教者多如牛毛,可是出类拔萃者凤毛麟角。郭老师以文学家的敏感,用“此起彼伏”这个成语从四个维度来解释这首怀人之作,可谓新奇独到。

        怀乡之作,顾名思义思念家乡,远在巴蜀之地的李商隐看到家书,思念的情绪拉得悠长悠长,此谓之第一层地点上的“此起彼伏”。一封家书意万重,远在他乡的诗人展信观望,此时已是归心似箭,可无奈“归期”未定,心心念念的重逢如绵延不断的愁绪,此谓第二层日期上的“此起彼伏”;湿湿漉漉的秋水,晕染了一幅烟雨蒙蒙。此时诗人的内心许是一派烟雨氤氲。此谓之心绪的第三层“此起彼伏”。感情已然浓烈至此,遥想未来某日,我们一起“共剪西窗烛”,悠远的思绪拉回未来,由此时到彼时的乾坤大挪移,谓之第四层“此起彼伏”。

        一般的读者,理解至此也以是山穷水尽,无缘曲径通幽之妙。可是优秀的解读者,如同一个杂耍艺人,让你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乐趣。观郭老师的课,时常让你不知道他会带你去往何处,而这正是优秀解读者的奇妙之处。郭老师引用清代作家周珽对此诗的评论,此诗之中“何当、却话”四字最妙。实词之妙,如同一人之骨骼与肌肉,丰盈健全此人风貌。而虚词之妙就像关节上的链接轴,意在将“巴山夜雨”连缀期间。郭老师引用余秀华的“难道还有明天?可惜还有明天。”来互文印证。可谓具有一石二鸟之妙。

二、教育家的气势磅礴

          无论是对李商隐《夜雨寄北》四个“此起彼伏”的讲解还是引用清代作家周珽的评论,还是余秀华的印证,以及开篇用俄罗斯电影《nostalgia》和爱因斯坦的伴侣乔纳森对布拉克的怀念,都显示出一个教育家气势磅礴引经据典的老到之处。这当然和他平时的海量阅读与各个方面的涉猎有关。而海量阅读的积淀绝非一日之功。观郭老师将刘皂的《旅次朔方》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作比较阅读,由此寻找两首诗里面的故乡与此地。“归期未有期”的怅然若失,淅淅沥沥此起彼伏的雨打芭蕉声,无处宣泄的满满心事,最是离愁别苦,又加凄风冷雨,如果顺着这样的思路,询问作者的心境怎样,那就是大错特错。郭老师话锋宕开,引用李尔克的《催眠》

            我愿坐在谁身边

唱一支歌来催眠

我愿轻轻哼唱着摇你入睡

守护你沉入又走出梦寐

我愿是房屋里唯一的人

懂得什么叫夜凉如水

我愿向里里外外倾听,向你,向世界,向森林--

时钟敲响着召唤每一个人

而人直看进时间的底蕴。

          如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解读者所拥有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像顾随评价此诗,观义山之诗虽有热烈情感而不任情感泛滥。巴山蜀水凄凉地,我愿你在我身边,轻轻哼唱,摇你入睡,懂得什么叫夜凉如水。优秀的解读者,不仅在解读诗歌时会知人论诗,由诗及人,更会触摸每一个字,体会诗歌的良苦用心。

          而故乡与他乡绝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名词,一个人的乡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跳跃不定。它会把一个人紧紧抓住一辈子不放。一个人也会对成长中的此地日渐生情。郭老师话锋一转,链接生活,此时此地你在何处?你的故乡在哪里?遥望生活过得城,你是否有一点回念之情呢?李商隐的作品,是否也道出了你的乡愁呢?

        这不是一首诗歌赏析课,而是以nostalgia 为主题的统整形课例,就像郭老师说的,在汉语里没有一个词语就“乡愁”和“怀旧”统整在一起,所以他选择了 nostalgia这个词。

三、哲学家的思辨

        优秀的解读者往往会带你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惊喜,也会将各个学科打通,自古以来,文史哲不分家。郭老师纵横捭阖,利用哲学家的思辨之趣将不同题材的两首诗的解读的摇曳生姿。

        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用来揭晓时间秘密的经典怀旧之作。“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美好的怀恋。”郭老师引用李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第四封信来解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你是这样年轻,一切都在开始,亲爱的先生,我要尽我的所能请求你,对于你心里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那些“问题本身”,像是爱一间封闭了的房间,或者是一本用别种文字写成的书,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

        同样,郭老师引用《马太福音》里“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来印证这个问题,在诗歌中遨游。过去很艰难,当你转过头回望时,它又抹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所以说时间会发酵,白开水会酿成美酒,此刻“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乡愁是空间空间意义上的,他跟某个地点有关,和居住在那里的人有关,而怀旧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的,它跟我们的过往的历史有关,而nostalgia很好地把时间和空间交织在一起。时间和空间不就是我们宇宙中的一体两面吗?时空斗转,岁月流逝,沈从文回到了自己故乡了吗?我们是否也会会像刘皂在《旅次朔方》反认他乡是吾乡的境况呢?

      诸如史学家的严谨、心理学家的体察、信仰者的悲悯等,虽不在本文的主题之内,却笼罩于《炉边书话:语文十二课》之中。没有人能成为郭初阳,每个人都只能成为他自己。追寻生长,尽所能而达之,可以无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