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规模最大的地方铁路已隐没在大山里,沿线曾有多家工矿企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0
由于工作单位要求国庆出行到省外需要报备(防疫需要),所以这个国庆假期我一直待在家中休息。假期最后一天耐不住寂寞,还是决定在金城江周围转上一圈。于是我骑上我的小摩托,开启了一趟沿着金红铁路探访工业遗迹的旅程。为什么说是工业遗迹呢,因为金红铁路连同其延伸出的洛茂铁路以及沿线的两家大型钢铁厂两家大型煤矿都齐刷刷地退出了 历史 舞台。首先,我给大家科普一下金红铁路线和洛茂铁路线这两条广西规模最大的地方铁路的 历史 吧,这两条铁路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 历史 并不算很久远,但由于系地方铁路没有承载过大规模客运,再加上线路主要都是蜿蜒于桂北大山之间,所以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本地人对此有记忆,年轻人根本不了解这段 历史 ,以下是摘抄自广西地方铁路志的内容:

金红线从黔桂铁路金城江车站出岔,经温平、坡华、普洛、华江、雅脉至上朝,建筑长 度82.9公里。洛茂线从金红线普洛车站出岔,经都川、仁德,进入贵州省的肯甫、平寨至更 班,建筑长度55.5公里。金红、洛茂两线分别与红山煤矿及更班煤矿同步建设。

   自然条件

   两线均通过山区,地形、地质复杂,峰林谷地,。羽形河谷,多为石山土岭、页岩、石 灰岩、石砾土等地层。最高气温38.7 ,最低气温—5.2 。年平均降水量1389—1750毫米。 沿线除煤、铁外,有色金属蕴藏较多,有铅、锌等矿产。已建成的有煤矿、铁矿、钢铁、化 肥、食品等小型企业。沿线散居着壮、毛南、布依等少数民族。

   勘测设计

   1969年2月, 自治区组成6927工程指挥部负责修建金红线。由柳州铁路局勘测设计。终 点站上朝站处在高山峡谷之中,距红山煤矿8公里。

   1972年初,发现红山一带煤炭储量与实际调查不符,而贵州境内茂兰地区煤炭储量较丰, 自治区决定结合平寨、更班煤矿建设,修建洛茂线。

   1970年2月, 金红线全面动工,柳州铁路局、自治区交通局的专业队伍及河池专区民工 4.7万人参加施工, 1971年5月建成通车,共计完成路基土石方654.3万立方米,挡土墙和圬 工6.15万立方米, 桥梁21座1264.6米, 隧道4座856.9米,正、站线铺轨93.426公里,涵渠 303座5635.8米,房屋建筑物15662平方米,并完成通信、信号、机车转盘等工程。完成投资 6351万元。

   1972年初, 修建洛茂线,1976年7月建成通车。完成路基土石方652.65万立方米,挡土 墙和圬工18.72万平方米, 隧道5座1469米,桥梁13座1232.7米,涵渠195座3627米,正、站 线铺轨62.68公里, 房屋建筑物15143平方米并完成通信、信号等设施。完成投资8436.23万 元。

可以看出来,当年为了建设这两段一百多公里的铁路,国家可是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的。在铁路运营的高峰时期,这两条线路每年还能完成送42万人次的客运量(估计主要客源是矿区工人)。

这两条因开发煤矿而生的铁路也终因煤矿的消逝而快速衰败。据我所知,广西境内的红山煤矿已经因为矿源枯竭而彻底关停了,部分工人被统一安置在了附近镇上;而贵州境内的更班煤矿虽然还有待采储量,但也已经停业多年,在网上还能查到贵州省职能部门在2020年为矿企发布的招商引资信息,估计恢复开采还需时日。总之,当我现在来到金红线时,只能看到锈迹斑斑的铁轨和一列列停靠其上被绿藤缠绕的列车,它们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落寞。

比铁路和煤矿更鲜为人知的是,金红线上还曾经有过两座钢铁厂,它们都位于河池市环江县境内,分别是广西河池钢铁厂和广西雅脉钢铁厂,在它们运营的那个年代(70年代到新世纪初),虽然广西的工矿企业遍地开花,集约化程度不高,但两家钢铁企业还是能在行业内占据着重要地位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钢铁生产的门槛并不低,当年广西的钢铁厂数量一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现在就更少了,产业高度集中,我们在这讨论的钢铁厂是那种有高炉真正能把铁矿变成生铁的企业,其它的那些拿成品钢来塑形做各种钢材的只能算钢材厂)。

至于为什么当年会选择在桂北的山里投资兴建两座钢铁厂,我想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三线建设的规模需要,工业企业往山里移是当时的战略操作,二是金红铁路线和洛茂铁路线沿线不仅有煤矿,还正好有铁矿(虽然铁矿储量少而散,但当时的时代背景是速度优先),天时地利人和之下,钢铁厂就顺势建了起来。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这些三线企业的劣势就逐步逐步显现出来了,它们都面临规模小、企业管理混乱、本地生产原料枯竭、厂址偏远等刚性问题,这让两家钢铁企业在与置身工业城市的柳州钢铁厂、处于广西腹地且背靠西江航道的贵港钢铁厂以及拥有港口优势的防城港钢铁厂的竞争中彻底败北,最终化作一声叹息,悄然破产。

两条铁路两家大型钢铁厂两家大型煤矿一同陨落,要知道,高峰时期,仅仅两个煤矿就有十余万人的职工和家属,不得不说,这是整个河池工业的一块伤心之地。现在我们只能通过照片来追忆这里曾经的人声鼎沸了。

探寻之旅的沿途风光旖旎,我心里却五味杂陈。一转眼,看到一座高大的铁路桥,这是正在建设中的贵阳到南宁的高铁,它像一道闪亮的曙光,格外耀眼,或许,真的是不破不立,我生活的河池市在新世纪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太多的沉寂,但我相信,一切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