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阶段性总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7-15
一提起习作,有的学生感到头疼:一是苦于不知写什么;二是不知怎么写。为使我校的儿童生活习作研究此课题实验更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现将研究的点滴做法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组织教师学习,转变教师习作教学理念,是进行儿童生活习作研究的前提

要做好一项实验研究,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起步,调查、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通过对1-6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约35%的学生喜欢习作,40%的学生对习作感觉一般,25%的学生不喜欢习作。中高年级80%以上的学生不太喜欢老师做太多的指导,限定太多的框框,而喜欢自由表达,喜欢写自由命题的习作,喜欢写内心深处的感悟。
针对调查情况,我们分析了学生不爱习作的主要原因:
①不会观察生活,没有生活储备,选材困难;
②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情感,缺乏独到的见解;
③没有相关的语言储备,缺少基本的表达方法;
④习作内容、形式等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而造成学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是习作教学脱离生活的结果。为扭转这种情况,改进习作教学,我们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了相关学习。
个性化学习:

要求实验教师针对各自班级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习作教学理论的学习,保证每月1000字的理论摘记;要求教师互相传借观看名家习作教学光盘,学习扎实、高效的教学技艺;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习作教学案例、反思;提交一篇有研究价值的优秀论文;参与省、市区举行的习作教学研讨活动,并写出学习收获等;每学期每人上一节习作研究课。
专题性培训:
针对共性问题,学校实行了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并以交流这一特殊的集体学习方式互相促进。学校设立的“引领——探究——交流”学习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引领”即专家的引领。观看国家基础教育主办的网上习作教学研究讲座。学校课题主持人进行有关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讲解、学习等。通过学习,澄清了教师的一些模糊认识,有效地转变了教师的习作教学理念。
“探究” 即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教学方法的探究和骨干教师的习作教学风格探究。
“交流”即进行读书学习的交流、习作教学实践的交流等。
通过学习,使实验教师明确了儿童生活习作研究要以“儿童”“生活”为中心,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生活内容为中心的多种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形成主体人格。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为教师行为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二、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教师习作教学能力,是进行儿童生活习作研究的保证
校本研修是解决教师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针对习作教学存在的实际情况,切实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对提高教师驾驭习作课堂教学的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制定教师研究计划

组织教师在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反思、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生活习作研究子课题,引导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训练计划,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我的习作教学优势在哪里?我的近期目标是什么?远期目标是什么?我怎样通过研究将儿童生活习作最终引向学生自主习作研究方向,使学生在关注生活的过程中,热爱生活,表达情感,交流看法,自主习作,健全人格。以此来强化教师对儿童生活习作研究的意识和责任感。
2、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定期组织实验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各年段选派一人上课,课后个人反思,课题组成员人人进行点评,全组再共同研讨。这种凝聚着集体智慧的习作捆绑式校本研究,使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稳步提高。

3、召开经验交流会:每学期实验教师每人上一节研究课。课后每人都要进行自我反思,每学期进行的习作教学专题交流更是促进了教师理论的水平的提升和专业性发展,为课题研究积淀了丰厚的实践成果。
4、教师亲写下水文,体验习作

我们要求课题组每位成员在习作指导前都写好“下水作文”便于有的放矢,重点指导,有时和学生同时现场习作,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与教师的作文对照,找出闪光点和差距。这样的指导更具有说服力,既缩短师生间的距离,缓解了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又能形成学生与教师比水平的写作氛围,使学生与教师共同进步。
三、搭建平台,丰富学生的习作积累,是进行儿童生活习作研究的关键
1、积累语言
我校采取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对教科书名篇,名句鼓励学生背诵、抄写、写读后感。每一个学生都有专门的积累本,分项记录,整理好词佳句,写作方法,读后感,自编名言等。同时,一至六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口语交际课,为学生积累语言提供了保证。
其次,课题组教师还编辑整理了必背的古诗集,要求每一个学生会背诵,还用几百个成语编写了成语接龙,保证学生在运用时信手拈来,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
再次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学生读书,充分利用晨会、班队会,课外活动等有效时间开展读书活动,如晨会开展新闻联播活动,以此引发学生关注国事、家事、天下事;美文欣赏与点评;口语表达、才艺展示等。这些行之有效的活动使学生积累了语言,丰富了积淀。
2、积累生活

学校营造了大语文的教学环境,读书,感悟生活伴随着孩子成长每一天,为了扩大学生的读书资源,学校购置了1万余册图书,使藏书量达到3万余册。每周二、三下午开放图书室,专人负责图书借阅工作,为学生读书提供了保障,同时各个班级成立了图书角,充分利用每个学生家庭图书资源。
3、丰富生活
活动是习作的源泉,我们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活,达到丰富学生生活见闻的目的。
开展竞赛活动有:古诗词竞赛、习作竞赛、美文朗诵比赛、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英语口语竞赛、单词竞赛、拔河、跳绳、踢毽等体育项目竞赛。
常规开展活动有:入队仪式、庆“六一”和“十·一”活动、竞选大队委、小报评展等。
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们看到了许多以前未曾注意的事物,生活流淌到了学生的心中,习作成了他们要表达要交际的工具。
四、绿色评价 提高学生习作素养,是进行儿童生活习作研究的动力
1、赏析为主,体验成功感受,我们的习作评改以赏析为主,努力做到:
1)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自我评价
我们经常创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充满兴趣地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一词一句地去寻找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
(2)多给学生一些赏识性评价
我们在引导学生相互评改时,以赏识肯定为主,寻找习作中的优点。
(3)多给学生一些情感性评价
在习作批阅评改中,我们侧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话谈心,在学生习作本上多写一些鼓励性、希望性的“悄悄话”,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如:“秋天的景色迷人,你写的果园更迷人。”
“作文确实有水平,我期待着依靠你自己的努力,将来成为作家。”
“想象力棒极了,结尾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作文表达出真情实感,相信你会做到的。”
“你现在的水平虽然不够理想,但跟你自己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努力吧!”
(4)多给学生一些过程性评价
学生结果并不是学生发展的唯一指标,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变化过程,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研究。
2、创设修改平台,在赏评中指导修改
(1)集体赏改,示范引路
教师选择一两篇有代表性习作,促使学生去读一读、议一议、评一评,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和指导,使学生受到启发,为互评互改打下基础。
(2)互评互改,生生合作
学生在明确本次评改重点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进行赏评,学生之间交流习作,自己动手评改他人文章,按照教师提出的各项要求进行批改。
(3)自评自改,再展风采
自评自改是提高学生自由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习作训练目的。
五、提供师生展示平台,充分体验成功喜悦,是进行儿童生活习作研究的途径。
教师层面:
1、进行习作教学展示:每学期,组内每位实验教师上一节习作教学研究课,并推选两节在校展示,历练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如:毕秀丽的《祖国山河美 用我笔描绘》、冯传平的《一张照片引起的回忆》等,起到了示范与辐射作用。
2、进行习作的教学实践经验交流:针对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研究状况,每学期组织一次优秀的习作教学叙事、教学设计与反思、论文和优秀课题小结交流活动,受到教师的欢迎,很多教师的作品获得高度评价。
学生层面:
1、在各种竞赛中体验成功。学校每年举办“习作竞赛”、“美文诵读竞赛”、优秀“习作小报”评选、优秀“习作集”、文章“剪报集”评选等活动,让不同的学生发挥特长,在展示中积累,在竞赛中体验,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

2、在各种征稿中体验成功,每月学校都要想各个班级学生征集各种稿件,如校报特设的《学生乐园》栏目、楼内的展板等。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发表在学校的各个阵地上,他们是快乐的。有的班级还经常组织学生想各个习作刊物投稿,当自己的习作能被各种刊物发表,他们的内心更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功体验,这种体验促使他们不断努力,不断进取。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在习作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习作研究的意识带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此同时,在教师们的专业引领下,学生们从“不愿写”、“不敢写”、到“我会写,我要写”,不仅习作水平大大提高,而且口语表达和思想认识也日渐成熟起来。每学期在区教研活动中,外校教师借用我校学生上课,学生的综合素质赢得了上课老师及区教研部门领导的高度赞扬,
总之,在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习作教学研究中的时候,我们深深地感到习作教学的深远与厚重,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习作,学会习作是儿童生活习作研究的最终目的,我们愿在上级领导的指引下,将会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