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也难进美国名校 华裔分享申请秘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29

   讯   5月15日,美国亚裔团体联名状告哈佛大学,指控哈佛在招生上对亚裔不公,一时间这条新闻引起了华人的广泛关注。不论这个指控成不成立,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名校难却是事实。一般美国名校,像常春藤这类高校对中国学生的招生都有名额限制,那么怎么样才能拿到为数不多的名额?成功拿到美国名校的offer, 光是有好成绩是不够的,还要看许多个人特质和领袖才能。几位名校毕业的华裔学生分享了她们的成功秘籍。

   成绩闯关 软指标才是决胜因素

  这次哈佛大学被告,也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法律顾问强调,“我们招生的方式完全合法”, “哈佛大学的招生政策属于综合各种因素整体考量,以保证学生的多元化。哈佛大学在招收亚裔学生方面的记录可圈可点。”

  今年哈佛的新生中,亚裔占21%,去年、前年的比例分别是19.7%,19.2%,这样看,好像亚裔学生比例也不低。今年21%的亚裔,是指Asian American, 在美国的亚裔家庭学生(美国护照或绿卡持有者),不包括国际学生。国际学生今年占10.8%,比去年略有增加。

  从官方数据来看,近几年哈佛对亚裔的招生总的来说是稳定,略有上升的趋势。这两年中国、韩国留学生增多,特别是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大幅增多。从官方数据来看,在美国亚裔学生并没有减少。

  事实上包括哈佛在内的常春藤名校被告的案例还真不少:2014年年底,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律师布鲁姆(Edward Blum)就代表亚裔学生,起诉哈佛大学和北卡大学;

  在美国兴讼容易,但从上面的案例看,能把名校告倒还蛮难的。因为还是回到那句话,名校不只看学生的成绩。  那成功踏进常春藤名校的华裔学生,他们有哪些特质呢?

   Annie:兴趣特长另辟蹊径

  从哈佛大学毕业的Annie Li说,她的一个自己没想到的优势是,她在高中期间参加了很多戏剧的活动。虽然当时做这些并没有打算把它当成申请大学的优势,之所以做是因为一开始没有很多人在戏剧俱乐部做事,她导演了一、两场秀后,更多地参与戏剧社的活动,并努力跻身更能发挥领导才能的工作。最终她成为了这个大型戏剧组织,戏剧实验室的三位制片人之一。

  Annie说,这些经历对她申请哈佛大学帮助良多。许多亚裔学生特长都表现在可量化的比赛,参加数学、科学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当然,这些如果能在这些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无疑会为申请名校加分,但她可能是另辟蹊径。

  Annie也指出,写好自述论文(personal essay)也是很重要的。不管你多聪明,多勤奋,必须在自述论文中展现个人的魅力,才能脱颖而出。

  Annique: 爬藤没有固定模式

  今年从纽约特殊高中史岱文森高中毕业的Annique Wong,成功进入耶鲁大学。她申请的是耶鲁单一选择性提前行动(restrictive early action),当她被录取后,决定上耶鲁。她说,之前和父母去参观过这所学校,觉得学校很像家的感觉。通过与耶鲁在校学生交谈后,她发现大家都很喜欢那里,过得很开心(happy)。

  谈到申请耶鲁大学的成功经验,Annique说,其实没有什么固定格式能够照搬来,去敲开名校的大门。她走访不少大学,招生官员都会强调招生是通过综合全方位考量的方式,这为她留下深刻印象。当然,拥有优秀的成绩的基础,但是高中四年内,学生必须去尝试新的事物,参加俱乐部、结交新人,把自己变成一个有血有肉有趣的人。而重要的是,不要为了进好大学才去参加俱乐部或做其他活动,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最终将会成功。

   Christine:亮出你的个性

  今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将于秋季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王佳艺Christine说,真的很难自己简历中哪些方面比较出彩,她在高中时兴趣广泛,参加过很多俱乐部并担任主席,包括辩论队、化学队、中国学生会等,还参加了一些国际慈善组织,同时她也修了八门大学先修课,成绩优异。

  但她从参加哥大招生的经验说,在面试申请人时,招生人员非常重视申请人是否对所申请的学校真正感兴趣,然后,要留意申请人是否有个人想法,有个性。她说,SAT标准考试成绩和高中GPA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真实地表现自己。

  升学顾问王新佩说,能进入名校的华裔学生,有一些共同特质。首先是必须天资好,反映在选课的难度,成绩,还有深度的社会参与,以及明显的领袖才能。还有一个,这些孩子的活动都是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爱好: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热爱就会促使一个人发挥最大的潜能。另外,名校也重视申请人的性格、品行和责任感: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读书不只是为了达到个人出人头地的目的。奉献社会的精神,是一个有能力的公民的基本职责。

   莫为浮云遮望眼 “藤”外有天

  王新佩说,大家对爬藤过度关注,信息量太大,反而让人摸不到头绪: 现在是信息时代,有关名校招生的文章,帖子铺天盖地,家长这个时候要冷静,不能攀比。要看自己孩子是不是有爬藤的潜力。

  那怎么能看出来孩子是不是有爬藤潜能呢?王新佩建议家长可以先给孩子做一个职业性格评估。这是升学界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职业性格,职业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与其职业性格越匹配,其职业满意度就越高。评估之后呢,在正确认识的孩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他的活动。不应该太为了迎合名校,名校的选秀标准每年都不同。名校希望看到的是你发自内心的对某个活动的追求,活动不在量,关键在质 - 需要深度和持久-领袖才能。

  王新佩说,每个孩子都有长处,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名校每年只有4万多个座位,能有进名校的学生毕竟永远是很少数。多少孩子进不来名校。我们的经验认为,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对于不能上名校的孩子,没有必要从小用名校的标准来衡量他。美国有2600所四年制大学,有许许多多的实用专业,各种program,如建校合作,3+2 4+1等等。还有许许多多的的助学金和奖学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