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至的文言文表程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0

1. 古文里至和致区别

至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arrive;reach]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说文》凤鸟不至.――《论语》至,到也.――《字林》至,到也.――《广韵》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书·牧誓》我征聿至.――《诗·豳风·东山》远道不至.――《墨子·辞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至则行矣.――《论语·微子》至则无可用.――唐·柳宗元《三戒》风雨骤至.――汉·王粲《登楼赋》至zhì⒈到,到达:~工厂.由东~西.自始~终.⒉极,最,达到了顶点:~少.~高无上.物~则反.⒊[至于] ①〈表〉达到某种程度:他还不~于那样.②连词.〈表〉另提一件:~于意外之财,他是分文不要. 致 同本义 [deliver;extend;send]致,送诣也.――《说文》君子以致命遂志.――《易·象下传》远莫致之.――《诗·卫风·竹竿》卿致馆.――《诗·卫风·聘礼》殷人既葬而致事.――《仪礼·曾子问》远方莫不致其珍.――《荀子·解蔽》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致敬亭于幕府.――清·黄宗羲《柳敬亭传》致电上海.――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又如:致聘(送交定亲礼品)招引;招致 [incur;result in;cause]致天下之士.――汉·贾谊《过秦论》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徕.)――《史致(致)zhì⒈给,送达:~函.~电.〈引〉传达,表达:~意.~敬.~谢.⒉招引,引来:~病.~富.~利除弊.⒊到,达到:学以~用.⒋极,尽力,专注:~高.~力.专心~志.⒌意态,情趣:兴~.情~.景~.雅~.⒍精密,细密:~密.精~.细~.⒎大概:大~.⒏一样,无分岐:一~.⒐[致命]可使丧失生命:他受了~命伤.。

2. 古文里“至”有几种意思

至有到;还有极、最的意思。

得么……

详细字义

〈动〉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get;obtain;gain]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4. 找到 [discover;obtain;find out]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5. 得知 [hear of;learn about]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6. 捕获 [catch]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8. 成功;完成 [succeed]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9.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10. 适,合 [fit;befit;suit]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11. 具备 [have;possess]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12. 同“德”,恩惠,感恩 [be grateful;feel grateful]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13. 助动词。能,能够 [can]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14. 得意,满足 [be proud of;revel in]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15. 又如:洋洋得意 16. 看到 [see]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名〉 1. 收获,心得 [what one has learne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virtue]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副〉 1. 必须,应该 [must]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形〉 1. 合适;正确 [suitable;right]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3. 【文言文中有两种意思,分别表示程度轻和重的词,像:殆1危殆2大概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练习5.结实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③(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④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4.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1、何: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2、而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你的。

3、乎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4、乃

(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5、其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扩展资料

虚词的注意点:

1、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2、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