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袁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1

1. 袁黄传(其一)文言文阅读答案

[编辑本段]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随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既走,(狼)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肉者,不如姑悬诸树而蚤(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

屠即径归。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疑虑徘徊)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革(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译文 从前,有个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经晚了。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

狼不断的窥视着屠夫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把狼吓跑。

狼看见了屠刀,一开始被吓了一下,往后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于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担子里的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

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尖把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

屠夫就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于是感到非常害怕。

焦虑的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下颚,那个形状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

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于是由于屠夫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挂在树上像钓鱼一样,狼的遭遇太可笑了! [编辑本段]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没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企图在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 *** 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自己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编辑本段]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译文: 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

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

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带子把狼腿捆起来。

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2. 文言文:袁黄公力行节俭

袁黄公力行节俭 【原文】 袁黄公力行节俭,与缙绅相约:每会荤素五品,不许宰牲。

然县门左右各有熟食店,具来已久,日杀牲甚众,公亦不能禁也。已而渐少,期年之后,并无一家卖熟食者。

盖向来买食,皆由讼者邀宴吏胥。今公随问随结,庭无滞狱,买者鲜少,则卖者折阅,故皆徙业耳。

(节选自《感应篇》) 【译文】 袁黄公努力施行节约俭省的政策,与官宦和儒者相互约定:每次会聚(只备)荤菜素菜五样,不许宰杀牛羊。然而县衙附近都有熟食店,由来已久,每天宰杀牛羊很多,袁黄公也不能禁止。

后来逐渐少了,一年之后,并无一家卖熟食的店铺了。大概先前来买熟食的,都是打官司的人邀请宴请官府的小吏的。

如今袁黄公(对案件)随察随结,县衙里没有积压的案件了,(所以)买熟食的人很少了,因而卖熟食的店主都亏损(严重),所以都转行了。【注释】1、袁黄:号了凡,明朝万历年间曾做知县,有《了凡四训》传世。

2、力行:犹言竭力而行;努力实践。《书·泰誓中》:“今商王受力行无度,播弃犂老,昵比罪人。”

孔传:“行无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史记·儒林列传》:“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陵压》:“严安之、崔谭俱为赤尉,力行猛政。”

宋曾巩《与王深甫书》:“士诚有常心,以操群圣人之说而力行之,此孔孟 以下所以有功于世也。”廖仲恺《序》:“读先生之遗文者,能体化而力行焉,则此集之刻,为不虚矣。”

3、缙坤:即搢绅。插笏于绅。

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晋读为搢绅之搢,谓插于绅带之间,若带剑也。”

《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封元年》:“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搢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后用为官宦或儒者的代称。

《东观汉记·明帝纪》:“是时学者尤盛,冠带搢绅,游雍而观化者,以亿万计。”唐权德舆《知非》诗:“名教自可乐,搢绅贵行道。”

清昭连《啸亭续录·内务府大员》:“内府人员惟充本府差使,不许外任部院,惟科目出身者,始许与搢绅为伍。”林纾《与姚叔节书》:“伧人入城,购搢绅残敝之冠服,袭之以耀其乡里,人即以搢绅目之,吾弗敢信也。”

3、荤:指葱姜蒜等辛辣味的菜。4、已而:旋即;不久;后来。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史记·孝武本纪》:“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

’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新五代史·梁臣传·霍存》:“存伏兵萧县,已而瑾果与溥俱出迷离,存发伏击之。”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辛亥游录》:“过午一时,潮乃自远海来,白作一线。已而益近,群舟动荡。”

5、期年:亦作“朞年”。一年。

《左传·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晋卜偃曰:‘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

’”《后汉书·侯霸传》:“百姓老弱相携号哭……皆曰:‘愿乞侯君复留朞年。’”唐李德裕《渔鱼骨》诗:“昔日任公子,期年钓此鱼。”

《金史·宗翰传》:“盟未朞年,今已如此,万世守约,其可望乎?”清袁枚《续新齐谐·曹公梦》:“于是有言梦不足徵者,有以期年半载相机进退劝者。”6、向来:刚才;方才。

原来;先前。《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佗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蓱齑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沛国刘璡,尝与兄瓛连栋隔壁,瓛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瓛怪问之,乃曰:‘向来未著衣帽故也。’”唐张鷟《游仙窟》:“五嫂向来献语,少府何须漫怕!”宋陆游《夏雨》诗:“向来秧底乾欲裂,白水漫漫俄盈陂。”

7、吏胥(xū):旧时地方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小吏。唐白居易《和微之除夜作》诗:“我统十郎官,君领百吏胥。”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桑麻失利,只得畜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徵役钱。”清龚自珍《明良论四》:“律令者,吏胥之所守也……守律令而不敢变,吏胥之所以侍立而体卑也。”

8、滞狱:指因积压或拖延未予审决的案件。《南史·梁始兴忠武王憺传》:“憺自以少年始居重任,开导物情,辞讼者皆立待符教,决于俄顷,曹无留事,下无滞狱。”

唐司空图《唐故宣州王公行状》:“会鄂州盐铁使赃状上,闻有力者持为滞狱,公驰传即讯,涉旬辨决。”《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帝不欲天下有滞狱,乃建三限之制,大事四十日,中事三十日,小事十日,不须追捕而易决者无过三日。”

参见“滞讼”。9、鲜(xiǎn)少:很少。

《国语·楚语上》:“私欲弘侈,则德义鲜少。”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宋王安石《送李宣叔倅漳州》诗:“居人特鲜少,市井宜萧索。”郭沫若《断断集·社会发展阶段之再认识》:“分工在封建制之开花期中鲜少成立。”

鲜:少。10、折阅:(1)谓商品减价销售。

(2)谓买主杀价。这里指亏损。

11、徙业:谓不专心本业,见异思迁。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夫外慕徙业。

3. 文言文《袁黄公力行节俭》的译文是什么

【译文】袁黄公努力施行节约俭省的政策,与官宦和儒者相互约定:每次会聚(只备)荤菜素菜五样,不许宰杀牛羊。

然而县衙附近都有熟食店,由来已久,每天宰杀牛羊很多,袁黄公也不能禁止。后来逐渐少了,一年之后,并无一家卖熟食的店铺了。

大概先前来买熟食的,都是打官司的人邀请宴请官府的小吏的。如今袁黄公(对案件)随察随结,县衙里没有积压的案件了,(所以)买熟食的人很少了,因而卖熟食的店主都亏损(严重),所以都转行了。

1、【原文】 《袁黄公力行节俭》 袁黄公力行节俭,与缙绅相约:每会荤素五品,不许宰牲。然县门左右各有熟食店,具来已久,日杀牲甚众,公亦不能禁也。

已而渐少,期年之后,并无一家卖熟食者。盖向来买食,皆由讼者邀宴吏胥。

今公随问随结,庭无滞狱,买者鲜少,则卖者折阅,故皆徙业耳。 2、【注释】 1 袁黄:号了凡,明朝万历年间曾做知县,有《了凡四训》传世。

2 缙坤: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3 荤:指葱姜蒜等辛辣味的菜。

4 胥(xū):小官吏。 5 折阅:亏损。

3、【袁黄】 袁黄初名表,字坤仪,初号学海,后改号了凡。袁黄是(浙江嘉善人,又有资料称其为江苏吴江人)。

据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证,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发生"靖难之役",袁家因与反对燕王的人有交往,而受到牵连被抄家。

袁了凡的曾祖的父亲幸免于被捕,开始四处奔走逃亡,后定居于江苏吴江。 少即聪颖敏悟,卓有异才,对天文、术数、水利、兵书、政事、医药等无不研究,补诸生。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辟书院,令高材生从其受业。万历五年(1577)会试,因策论违主试官意而落第。

4. 十八子手串有什么含义

是佛珠吧?戴佛珠主要是为了修福,能带来好运气就好.一、佛珠的棵数有三种情况:1、一般念佛以49、108的整数倍来计算,因此,佛珠是49棵或者108棵比较符合规格;2、以适合戴在手上的长度设置棵数,便于携戴;3、随便确定的棵数,没有章法的.二、佛珠的开光:1、到寺院直接请开过光的佛珠;2、自已请佛珠,然后到寺院请师父开光.开光仪式主要是弘扬佛法,广为宣说诸佛菩萨的功德.佛珠可开光,可以不开光.没有开光的佛珠也可以直接便用.三、其实,佛珠的价值不在于收藏,而在于使用.使用的好,任何材质的佛珠都是无价之宝.佛珠又叫念珠,念珠是用来念佛计数用的,只要精进念佛就行了,什么材质、棵数多少、价钱多少、款式怎样、以及怎样配戴都关系不大,只要能完成每天的功课就行了.四、功课就是修行人为了使自已能够精进念佛,给自已确定一个数量,作为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比如每天念三万遍“南无阿弥陀佛”,这就需要使用念珠或者计数器来计算自已念了多少遍,完成任务了没有.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持之以恒,形成习惯,是非常棒的修行行为.五、可以用关键词“念佛感应”、“读经感应”、“读地藏经感应”、“放生感应”等等,在网上找到很多精彩的文章,都是真实例子.典型的文章有:《一个女孩隐形的翅膀》、《求姻缘的感应分享和理论方法大汇集》、《放生三年了》、《我同修工作搞定,我也加薪,三星期内我家年收入增加十四万人民币!》等.六、信佛念佛修行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有一本书,叫做《了凡四训》,作者详细介绍了他自已求事业顺利、健康、财富、子女的经过,并写成书,网上有,找来看吧.原著是古文,但网上有现在文译本,可以找译文来看.〈命自我立〉作者袁黄,明朝著名的全能天才.史书这样评论他:大明朝从来不缺天才,但象袁黄这样的全能天才是不多见的.他的造旨遍及行行业业、方方面面.无论什么学问,只要他想学,一学就通、一学就精.他把自已成功的经验总结为四点,写成书.袁黄法号了凡,因此,〈命自我立〉又叫〈了凡四训〉.(心愉原创作品,欢迎转载,无需注明出处,功德无量)。

5. 《改过之法 》(袁黄)翻译及注释

改过之法 人,既然不是一出生就是圣人,哪能没有过失呢?孔子说:‘过则勿惮改。

’如果有了过失,就不要害怕改过。所以 袁了凡 先生在讲过改造命运的道理与方法后,接著又把改过的方法详细地说明,来教训他的儿子袁天启。

这一篇就是讲改过的方法。小的过失尚且要改,那末大的罪孽自然就不会再造了。

在东周的春秋时代,各国官吏相互往来频繁,学问与阅历都很丰富,因此仅凭观察一个人的言语举止,就能推测出他的吉凶祸福,没有不灵验的。这种事在《左传》、《国语》等各类记载史实的书中都能看得到。

大概说来,一个人在尚未发生事情之前,预先显露出的吉凶祸福现象,都是发自他的内心,而表现于外在的行为。凡是待人处事比较稳重、厚道的人,常常能够获得福报;而行为不庄重、过分刻薄的人,常常会招致灾祸。

一般的凡夫,学问不深、见识浅陋,没有识人之明,就像是眼睛得了眼翳病一般地看不清楚,却说祸福没有一定,是无法推测得出来的。 一个人如果能以至诚之心待人,那他的心就与天道相吻合。

一个人福报将要到的时候,只须看他所做的善行,就必能预先得知;灾祸将要降临时,只须看他所做的恶行,也必定能够预先推测得到。现在如果想得到福报而避开灾祸,在还没有讲到行善之前,就必须先从改正过失开始做起。

但是改正过失的方法,第一、要发起羞愧心。试想,古代的圣贤跟我们一样是个男子汉,他们为什么能够千古流芳,成为大众学习的榜样;而我为什么一事无成,甚至到了声名败坏的地步呢?这都是由于过分沉溺于逸乐,受到世俗的欲望所染污,并且偷偷地做些不合乎义理的事,还以为别人不晓得,而表现出傲慢的样子,毫无一点羞愧心;就这样日益沉沦下去,逐渐变成禽兽之流,但自己却不能发觉。

世界上各种可羞可耻的事情,都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孟子说:‘耻这一个字对于一个人,关系实在是太重大了!因为若能知耻,就可以成就圣贤之道;如果不知羞耻,那就只是像个禽兽罢了。

’这些话都是改正过失的重要诀窍呀! 改过的第二个要素,是要发起戒慎恐惧心。须知,天地鬼神都在我们的头顶上监察著,他们是难以欺骗的。

我们纵然在幽暗之处犯过,大家虽然不容易发觉,但天地鬼神却像镜子般地照著我们,看得实在非常清楚。所犯的罪业若是重大,必定会降下许多灾祸;就算是轻的过失,也会减损现有的福报。

我们怎么可以不惧怕呢? 不只如此!就算是在没有人在的地方,神明仍然清清楚楚地看著、指著人们的一切作为;我们虽然掩盖得非常隐密,文饰得非常巧妙,但是内心的种种意念,早就显露出来了,神明全都看得很清楚,终究还是难以自我欺瞒。如果被人看破了,就会变成一文不值,怎么可以不时常存著敬畏之心呢? 不仅这样!一个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存在,就算犯了满天的大罪恶,都还可以悔改;古人有一辈子都在作恶,到了临命终前却能悔悟过来,萌发一个善的念头,于是得到了善终的果报。

这就是说,只要能够发出一个勇猛坚决的善念,就足以洗刷一生所积下的罪恶呀!譬如上千年的幽暗山谷,只要有一盏灯光照射进去,那么这千年来的黑暗就可以完全除去。所以过失不论是久远前犯的,还是最近才犯的,只有能够改过,才是最可贵的。

但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间,一切都不是恒常不变的;我们的肉体也是很容易死亡,只要一口气不来,呼吸停止了,这个肉身就不再归我所有。到这个时候,就算是想要改过,也没有办法了。

到了这种地步,在明显可见的世间果报上,将须担受千百年的坏名声而遭人唾骂,虽然有孝子慈孙这些善良后代,也洗刷不掉这种恶名;至于在看不见的阴间之中,还要在千百劫的长时间里,沉沦到地狱里受到折磨,纵然是遇到圣贤佛菩萨,也无法救助、接引。这种恶报怎么可以不惧怕呢? 改过的第三个要素,必须发起勇猛心。

人在犯过之后,不能够改正的原因,大都因为得过且过、退堕畏缩。我们必须在明白过失以后,立即痛下决心改正过来,不可以延迟、疑惑,更不应当犹豫不决,东等西等,不敢下定决心。

犯了小的过失,要像是被尖刺戳进肉内一般,必须赶快地剔除。若是犯了大的罪业,更须像被毒蛇咬到手指一样,要尽速将指头斩断,不可以有一点点犹豫、停顿,否则毒液蔓延到全身,就会立即死亡。

这便是《易经》中,风雷之所以构成〈益卦〉的道理所在。 【改过要发心呀!改过要发心。

发些什么心呀!发些什么心。第一要发那羞耻心,第二要发那敬畏心,第三要发那勇猛心,具备这三种心,便能有过立即改呀!立即改。】

如果具备这三种心—耻心、畏心和勇心,那么一旦发现犯了过失,就能够立即改正;就像是春天的冰块遇到了阳光,还须忧虑它不会融化掉吗? 然而一般人的过失,有从犯过的事实本身上戒除的,有从认识其中的道理而改正的,也有从心念上来改正的;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不一样,因此所得到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 譬如以前杀害生命,现在戒除不再杀了;以前发怒骂人,现在也都戒除不再发怒了;这是就所犯的事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