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据的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7

1. 古文中“据”的意思

动词(jù)形声,本义:手靠着;靠着1、同本义据,杖持也。

——《说文》冯几据杖。——《战国策·燕策》据轼低头。

——《庄子·盗跖》2、依靠、凭借不可以据。——《诗·邶风·柏舟》神必据我。

——《左传·僖公五年》诚据其势。——《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北据汉沔。

——《三国志·诸葛亮传》向后据地。——《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3、根据据于德。

——《论语》据法而治者、吏习而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5303536民安。——《商君书·更法》4、占有、占据【occupy】乃入据陈。

——《史记·陈涉世家》[2]据其栅。——《资治通鉴·唐纪》据而有之。

——《资治通鉴》悉为逆据。——《广东军务记》5、按着【press】稽首据掌致诸地。

——《礼记·玉藻》。注:“以左手覆按右手也。”

6、安;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史记》7、又如:据经(依据经典);据乱(据乱世之史);据常(根据常理);据依(依据);据古(尊依古道)8、又如:据鞍(跨鞍。

后用以指年老而壮志不减);据凡(占据要位);据重(占据要位);据窃(窃据,非法占据)名词(jù)1.证据,凭证。如:立此为据;字据;据证(证据)2.古西域的长度单位。

相当于晋代的十里据(jū)拮据(形):经济境况不好,[1]缺少钱,境况窘迫 :手头~康熙字典【卯集中】【手字部】 据 ·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8解释:【唐韵】九鱼切【集韵】【韵会】【正韵】斤於切,??音居。【说文】戟挶也。

【诗·豳风笺】韩诗云:口足为事曰拮据。 又【集韵】【韵会】【正韵】??居御切,音据。

手病也。 又与据通。

【前汉·扬雄传】潭思浑天,参摹而四分,之极於八十一,旁则三摹九据,极之七百二十九赞,亦自然之道也。【注】据,今据字,犹位也,处也。

又【酷吏传赞】赵禹据法守正。 又【司马相如·大人赋】据以骄骛。

【注】张揖云:据,直项也。(据)解释:【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居御切,音锯。

【说文】杖持也。【论语】据於德。

又【广韵】依也。【易·困卦】困于石,据于蒺藜。

【诗·邶风】亦有兄弟,不可以据。【左传·僖五年】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注】据犹安也。 又引也,援也。

【尔雅疏序】事有隐滞,援据徵之。 又按也。

【礼·玉藻】君赐稽首据掌,致诸地。【疏】覆左手按於右手之上也。

【老子·道德经】猛兽不据。【注】以爪按拏曰据。

又拒守也。【史记·赵奢传】先据北山上者胜。

又姓。明宣德漏刻博士据成。

又【集韵】其踞切,音遽。有形之貌。

与庄子觉则蘧蘧然之蘧同。 又【史记注】讫逆切,音戟。

【吕后纪】见物如苍犬,据高后掖。又叶求於切,音蘧。

【史记·龟筴传】事有所疾,亦有所徐。物有所拘,亦有所据。

通作据。见据字注。

2. 文言文的解释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

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

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

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 徼:边界。

B.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薪:这里是“当作柴草”。 C.或芟而去焉 芟:锄除。

D.固有不能间也欤 间:间或。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任光禄志趣高雅的一组是( ) ①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②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 ③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 ④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 ⑤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⑥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 ①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游京师显贵人家之园的见闻感受,那里奇花异石屡见不鲜,惟竹不可得。

B.文章第2段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 C.任光禄虽然身处江南,但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而是在荆溪之上治园,“遍治以竹”。

D.文章由任光禄对竹的态度,揭示出他不谄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这也属直接写竹。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解析】D (间:间隔,阻止)2【解析】B。(①句写京师人把竹子当作宝;④句是写任光禄的凛然气节;⑥句写竹子)3【解析】D。

(是间接写竹)4(1)【解析】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亦”、宾语前置、句意各1分)(2)【解析】所以京城人珍爱竹子,与江南人不重竹子,他们同属于不知竹,是一样的啊。(“其”、“一”、句意各1分)(3)【解析】既然这样,那么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其力予以搜集,然后心里才高兴。

(“然则”、“虽”、“快”、句意各1分)【参考译文】 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集聚的东西,自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柴烧。

他们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

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化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

而江南人甚而笑他们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 呜呼!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

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

这。

3. 文言文翻译

党进徼巡京师,市井间有畜鹰鹞音禽者,进必令左右解纵之,骂曰:“不能买肉供父母,反以饲禽乎?”大宗有藩邸,有名鹰鹞,令圉人调养。进忽见欲解放,圉人曰:“晋王令养于此。”且欲走白晋王。进遽止之。与钱令市肉。谓之曰:“汝当谨视此,无使猫狗所伤。”小民传之为笑。 (选自江少虞《事实类苑》)

——《事实类苑》

党进在京师巡回检查,市集里有饲养鹞鹰和鹦鹉的主人,党进见了就命令左右把鹞鹰和鹦鹉放了,并骂道:“不能买肉来供养父母,反而用来喂养鸟儿?”大宗(周代宗法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有府第,有名鹰鹞,命令饲养的人调养它。党进忽然看见了就想放了它,圉人(古代养马的人,这里指养鹰的人)说:“晋王命令养在这里的。”并且要跑去告诉晋王。党进立刻阻止他。给钱让圉人去买肉。并对圉人说:“你应当恭谨地看护它,不要让猫狗伤了它。”百姓把他这种厚此薄彼的表现传为笑话。

上文是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左右),天台学官江少虞在他的《事实类苑》一书中写的一篇讽刺作品,文章短小精悍、犀利幽默,其成就可与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媲美。但它的产生年代却比《变色龙》早了770多年。

全文虽短,却有一波三折的情节,使中心含而不露,令人回味无穷。首先,所记事件虽简单,但情节安排错落有致,迭宕起伏,层层深入地刻画了党进的奴才性格,令人啼笑皆非,收到了含蓄深刻的艺术效果。其次,文中仅有三 句对话,但富有戏剧性,起到了表现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文中没有描写和评述性的语言,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都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出来,可以说,对话是人物性格外化的一种手段。情节发展到关键之处,人物的语言又引起了新的矛盾,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再次,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使故事鲜明生动。文章不直接采用讽刺和嘲笑的手法来鞭挞党进,而是通过党进前后矛盾的语言,前后变化的态度两相对照,暴露出了他的愚蠢和可笑。总之,全文场面集中,结构严谨,刻画细腻、使一个媚上欺下,出尔反尔,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反面形象跃然纸上,读之不禁令人哑然失笑。

4. 文言文有的所有意思

有 yǒu

动词义:

1、会意字。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说文》。按,掩日者月也。故许云月有食之,犹言日有食之月食之也。

一有一亡曰有。——《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大有众也。——《易·杂卦》

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存在。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诗·小雅》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3、取得;获得;占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

4、等候;等待。

5、发生;呈现;产生。如有忝祖德:有愧于祖宗的德行,辱没了祖宗的声誉。有事为荣:出头办事;炫耀权势或钱财。

副词义:

1、用于某些动词前组成套语,表示客气。

2、相当于“或”。或许。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有,或:有的人)。——《孟子·告子上》

词缀义:

1、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

舜伐有苗……汤代有夏。——《荀子·议兵》

有 yòu

1、通“又”。

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韩非子·五蠹》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汉·贾谊《过秦论》

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言者矣。——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清·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核舟记》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5. 文言文解释

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

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

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事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

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国王您认为他象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

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越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

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

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终于没有加罪于她。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武昌九曲亭记 宋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

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

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

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

6. 这句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一次,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国君臣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去拜访狗国才从狗洞进,现在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遣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只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对手下的人说:“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微臣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问:‘做什么的人?’回答说:"是齐国人。"楚王又问:‘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盗窃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武士押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问:“押着的是什么人?”武士回答说:“是齐国的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对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子生长在淮南是橘子,生长在淮北就变为枳子,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吧。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有理有礼,聪明,机智,能言善辩,不卑不亢,爱国。

7. 文言文翻译

当初刘表对韩嵩说:“现在天下大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安定,曹操在许都拥天子而令天下诸侯,你去许都一探虚实。”韩嵩说:“圣人能够洞悉通达节操 ,甚至可以超越它的束缚而不受拘泥。贤者只能坚守节操。我韩嵩,只是能够坚守节操的人。如果此去许都,天子要委我以官职,君臣的名分确定下来,我会以死相守(而不再是你的部下);现在我还是你的部下,只会听从你的命令,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据我的观察,曹操非常睿智英明,一定能造福天下苍生。将军如能顺应天子,并归顺曹公(当时是合法 *** 的代表),一定能享受很长时间的利益,荆州也会因此受到保护,如果是这样,可以派我去许都完成这项任务;如果你还犹豫不定,派我去许都,加入天子要委我以官职,我就成为天子的臣子,而只是你过去的部下 ,成为天子的臣子就要为天子着想,遵从天子的命令,再也不会为你卖命了。请你三思,不要到时候又后悔。"刘表叫他出使京师(其实就是同意了韩嵩的说法),结果果然是韩嵩说的那样,天子授予韩嵩侍中和零陵太守之职,回来后不断称道朝廷、曹操之德。刘表却以为其怀贰心,召集了数百名幕僚下属(杀鸡儆猴,以儆效尤),摆下军士,非常愤怒,拿出节杖(韩嵩已是天子之臣,所以要拿尚方宝剑一类的东西才能斩)要斩韩嵩。属僚们大惊,都要韩嵩谢罪。韩嵩不为所动对刘表说:“是将军违背了当初的诺言,我并没有背叛将军!”

(二)韩嵩是一个有智慧而狡猾的人。刘表以前和袁绍通好,而曹操才控制了天子称雄诸侯,袁绍抵不过曹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所以杜袭、繁钦、王粲这些人,整天都想着归顺曹操以博取功名。韩嵩也是,韩嵩劝刘表归顺曹操,明确告诉刘表袁绍和曹操之间谁将胜、谁将败,而评论的人都说是这是韩嵩拥戴汉天子,这样评价韩嵩有些过高了。

韩嵩自己非常急迫的想去许都,而故意迟迟不肯去,他和刘表约定说:“会坚守天子的命令,不再为将军出生入死。”先为自己想好了退路,把刘表玩弄与股掌之上。(装作)很坚决的推辞,不肯去许都,就等着刘表强迫他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回来,当面挫辱刘表而刘表不能杀他,这也是陈珪用过的伎俩,而韩嵩玩得更好。

刘表愚钝士人纷纷离他而去,曹操奸巧士人都来归附。用两千石的俸禄和广陵太守遂了陈珪的欲求,用侍中和零陵太守的官职满足了韩嵩的要求;陈珪和韩嵩的计策得以实现,而吕布和刘表的灭亡也是因为这样啊。这两个人,阴险狡诈的可以了,怎么能将他们算作汉室的忠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