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碧峰门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4

一、普陀宗乘之庙的历史和文化

普陀宗乘之庙 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北部,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宫,依山就势,逐层升高,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乾隆三十六年,为乾隆帝六十寿辰和皇太后八十寿辰之年,边疆各少数民族的首领都要集承德,举行盛大的庆寿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国民族大团结的局面。

为了敬重各族信仰,团结各族人民,乾隆帝御旨建造这座大型寺院。 当时,边疆各少数民族大都尊崇藏传佛教。

*** 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一个中心。而藏传佛教宣称布达拉宫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观民音菩萨的道场据说有三处:一在印度,一在 *** ,一在南海(浙江普陀山)。 乾隆帝认为,观音发祥于印度,然后先到 *** 为本土,所以在承建观音道场便“仿 *** ,非仿南海”。

普陀宗乘之庙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藏族建筑特点建造的,它是汉藏建筑世术交融的典范。 普陀宗乘之庙布局分三个部分:前部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周围其他建筑,大小共60余处,被包围在雉堞衔连、依着山势起伏而环寺一周的高大围墙之内。

漫步五孔石桥,进入藏式山门,便是黄琉璃瓦覆顶的碑亭。亭内竖着三座石,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分载《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三文。

碑亭后是五塔门。五塔门满壁白色,上有三层藏式盲窗,下为三座拱门,门顶上有五座喇嘛塔,门前有一对大石象,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

顺着石甬路沿坡而上,穿过拱门;循阶直登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全高43米,底座高18米,平面上1万平方米,在这宽大的基座上建起高25米紫红钯的大台,故称大红台。

墙上有6层盲窗,大红台正中是6座琉璃佛龛,龛内雕一大万寿佛和许多小万寿佛。大红台中央称“万法归一”殿,为重檐攒尖顶方形大殿,上覆鎏金鱼鳞瓦、脊兽、铎铃。

共用黄14000余两,殿内供有多尊铜刻佛像。 游览了普陀宗乘之庙,可以说是象征性地瞻仰了 *** 的布达拉宫。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乾隆60大寿之年,次年是皇太后钮钻录氏80寿辰。 *** 、青海、新疆、蒙古等地各族王公首领都要求赴承德祝寿。

乾隆异常重视这两次盛大 *** ,特令内务府仿前藏政教领袖 *** 驻地 *** 布达拉宫在承德修建此庙。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开工,原计三年竣工,因施工后期失火,延至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竣工,占地21。

6公顷。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意译,故此庙亦称布达拉,因规模比 *** 布达拉小,俗称小布达拉宫。

普陀宗乘之庙总体布局与 *** 布达拉宫相似,无明显中轴线,气势赶不上 *** 布达拉,但其占地之广、体量之大却为内地寺庙所仅有。全寺平面布局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位于山坡,由白台、山门、碑亭等建筑组成;后部位于山巅,布置大红台和房堡。

按特征分,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由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组成;第二部分是白台群,由若干大小白台组成;第三部分为大红台。 白台群成“*”形,上拱大红台,下围山门、碑亭、五塔和牌坊,这种建筑布局为外八庙也是中国寺庙建筑所独有。

二、从承德医学院到承德市双桥区碧峰门民俗文化街6号楼怎么去

公交线路:28路,全程约9.6公里 1、从承德医学院站乘坐28路,经过14站, 到达火神庙站 2、步行约1.5公里,到达承德市双桥区碧峰门民俗文化街6号楼 驾车路线:全程约10.6公里 起点:承德医学院 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340米,左转 2.行驶330米,右前方转弯 3.行驶50米,右转 4.行驶3.9公里,直行进入承围线 5.沿承围线行驶240米,在第2个出口,朝普乐路/迎宾路/市区方向,左后方转弯进入普乐北路 6.沿普乐北路行驶2.6公里,朝丽正门大街/山庄东路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7.沿匝道行驶260米,右转进入老虎沟路 8.沿老虎沟路行驶370米,在第3个出口,朝丽正门大街/避暑山庄方向,左前方转弯进入山庄路 9.沿山庄路行驶310米,直行进入丽正门大街 10.沿丽正门大街行驶330米,过右侧的问墨轩约60米后,朝碧峰街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山庄南路 11.沿山庄南路行驶550米,稍向左转进入碧峰门路 12.沿碧峰门路行驶860米,调头 13.行驶10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承德市双桥区碧峰门民俗文化街6号楼。

三、有关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

承德避暑山庄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

距离北京180公里。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

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 谷地上,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

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一百余处。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

[1]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这里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同时又具有不同风格的强烈对比,避暑山庄朴素淡雅,其周围寺庙金碧辉煌。这是清帝处理民族关系重要举措之一。

由于存在众多群体的历史文化遗产,使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胜、和四十四处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承德也因此成为全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避暑山庄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并称全国四大名园。

旧版电视剧《还珠格格》第一、二、三部,均在承德避暑山庄取景拍摄,山庄里的烟雨楼就是“漱芳斋”。2011年跻身“中国旅游百强景区”榜单,名列第61位。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正如陈运和诗《承德避暑山庄》所写:“盛夏,一个大清朝廷全搬到承德 严冬,一座帝王江山又运回京宅 搬河的搬河 运岳的运岳 皇宫与避暑,圣旨与奏折 一齐挪动窝”。

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 230公里。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四、承德有几千年历史了

承德市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群居住。

自秦汉以来, 历代中央政权都曾在承德设立郡、府、州、县等行政机构。

清雍正元年设热河厅,乾隆四十三年改为承德府,嘉庆十五年设热河都统府。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制,设热河特别区。

民国十七年(1928年)始建行省,定为热河省省会。

1933年,承德被日寇侵占,成立伪满州国特别行政区。

1945年获解放。

1946年我军战略转移,被国民party占领。

1948 年承德市再次获得解放, 隶属热河省管辖,为热河省省会。

1955年热河省建制撤销,1956年承德市划归河北省, 同年九月改由承德专区代管。

1956年 11月,兴隆县鹰手营子、寿王坟划归承德市管辖,设鹰手营子矿区。

1958 年承德县建制撤销,并入承德市。

1960年3月15日,承德地市合并, 合并后承德市辖市区、下板城区、隆化县、围场县、丰宁县、滦平县、兴隆县、青龙县、平泉县。

1961年5月,承德地、市分设,分设后的承德市设翠桥区、虹桥区 、双塔山区、红石峦工委、双峰寺工委。

1965年2月,鹰手营子、寿王坟、马圈子重新划归承德市,复设鹰手营子矿区。

1984年1月,承德市改为省辖市,辖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承德县。青龙县划归秦皇岛。

1993 年7月1日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的管理体制,辖八县三区。

承德原名热河,她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据考证,这里早在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活动遗迹。战国时代,燕国在这一地区设置过郡一级的地方 *** ,秦以后历代也曾设置过地方 *** 。秦汉至元明时期,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曾先后在此游牧。直到清朝初年,现承德市区所在地仍只是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叫热河上营。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廷在此修建避暑山庄,雍正元年(1723年)设热河厅,十一年(1733年)取“承受先祖恩泽”之义,改名为承德州。这就是“承德”名称的起源。此后承德逐渐发展成“万家灯火较前增”的都市。但从咸丰继位(1851年)始,直到 *** 统治时期,承德日渐衰落,满目荒凉。辛亥革命后取消府制,成立热河特别区。1929年成立热河省,承德为热河省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承德市由衰落转入新生。1993年7月原承德市与承德地区合并。

五、承德紫塞明珠的来历

为什么叫紫塞明珠

承德属丹霞地貌,山石程红色,所以称“紫”;因承德在古北口外,又称塞外,又因承德是山水、古建、园林、历史集于一身的文化名城,所以被称做"紫塞明珠"。

文化特色

承德最早以蒙古语命名为“哈伦告鲁”,或“哈伦郭勒”,意译为“热河”,因此承德又名热河。土地属于喀喇沁、翁牛特部。清初,这里除蒙古人的牧马场以外,还只是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叫热河上营。1703年,康熙在承德建避暑山庄以后,是清朝皇帝避暑或来此出巡围猎时办公的地方。武烈河流经城区。

承德市以其壮丽的风光,独特的魅力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得承德获得了“中国摄影之乡”、“中国摄影家摄影基地”的称号。在承德享誉全国的摄影、绘画、书法等门类都有大量的重量级艺术家及其作品问世。剪纸产业剪纸是承德地域传统家庭文化和满族民族艺术的遗产,其遍布承德各县区,尤其丰宁剪纸最为著名。199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之乡”,2005年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