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和《我的父亲母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看过已许多年了,第一次看后,觉得是一部好电影,到现在,毕竟十几年过去,只记得大概情节,好多内容已忘记,印象已模糊;最近再看,又有新的感受,再者,也看了原小说——《纪念》,还有对作者鲍十的了解,也找到了电影剧本《我的父亲母亲》,几乎是对这部作品来了个全方位的解读。

与电影和剧本相比较,原小说只能说是个框架,是个提纲,剧本和电影都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原小说《纪念》从内容上来说,表现的只是对一位从事几十年教育工作的老教师的讴歌,他最终去世,也是为了教育事业,为盖新学校,他跑了两趟霞镇的木料厂,在回家的路上遭遇大雨,心脏病复发,走完了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我的父亲母亲》是讴歌爱情的,虽说原小说《纪念》中也有爱情,教师老骆和田招弟风风雨雨几十年,相亲相爱,但他们的爱情波澜不惊,或许本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而剧本则大不一样,我认为是又一次再创作,甚至跟原小说的关系已不太大了。

剧本中对父亲和母亲爱情的描写成为重点,最终打动我的也是这点,再加以电影中的配乐,还有章子怡的天才表演,使电影成为接近完美的一部好作品。

语言文字虽是形象的艺术,能给人以无限遐想,但总没有电影的画面感直观、强烈,所以,最初知道这部作品的人大多肯定是通过看电影,有的可能再去看小说,看剧本,我就是如此,过去那么多年,只停留在电影的印象上,最近,不知什么原因?竟然看了小说再看剧本,虽谈不上研究,但对作品会有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

三种艺术表现形式中,对时间基本是模糊处理的,《纪念》中提到村外的桥是“一九八八年建”的,也写到因承包到户了,村里的青年都到外地打工去了,村里只剩下老的和小的,还有经过几十年,村里由原来的三十多户到现在的一百多户,这就是作品要展现的时代印记,应是上世纪九十年代。

剧本大概是原小说字数的四五倍,说是再创作,一点儿不假,再者,还加入了几种令现在的年轻人非常陌生的古老时间轨道上留存下来的物件,一是农村老式的织布机,二是传统的补碗的手艺,电影上说的是“锔碗”,三是几十年前大部分农村人吃水时用到的辘轳,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吃一口水井的水,得用辘轳把水绞上来。

说实话,织布机和辘轳我不陌生,但锔碗的手艺真没见过,小时候见过补锅的,补簸箕的,修雨伞的,从没见过补碗的,但见过有的大水缸就像电影中那个青花碗一样,补的滴水不漏。

一部好电影首先要有好剧本,此外还要有好演员,这部电影这两点都具备了。这部作品是章子怡的第二部电影,她也因此而一举走红,奠定她影后的地位,她的演技是不得不被认可的。

在影片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穿着宽大肥硕的棉裤在农村土路上走的背影,还有她穿着同样的裤子,在路上奔跑的样子,把一个农村女孩儿那种对心仪的人的爱慕而害羞的神情演绎得惟妙惟肖。

电影采取了黑白和彩色两种色彩,现实的用黑白,回忆的用彩色,这也是挺有意思的。电影中的画面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秋天,东北的白桦林特有的金黄,一种是粉妆玉砌的白皑皑的冰雪世界。

从影片中能看出农村人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对文化人的尊敬、重视,这也是作品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吧!对现实的教育意义也很大。

影片最后,在人们抬着骆老师回村时,我瞬间想到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的最后,但又有所不同,乡村女教师诺尔娃拉因贡献突出,升任校长,后又荣获列宁奖章,她的学生从各地回到母校为她祝贺;而老骆也是校长,他并未获得多高的荣誉,但为教育事业献出了生命,他的学生同样回到了他的身边,却是抬着他冰冷的尸体。

好的艺术作品总给人以精神上的美好享受,令人回味无穷,领略生活的真谛,对人生充满希望。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