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本书,彰显着对生命、对孤独绵密的思考和体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4

1.

感谢那个爱上孤独的自己

这本《感谢爱上孤独的自己》是由中外多位文学大家写的多篇哲理散文整合而成,大抵文学家的共性就是偏爱孤独吧,他们在孤独中寻找自己,寻找价值,寻找仅属于自己的那朵花开。“我相信,人的至高的乐趣是一双相投的心灵,避入你的港湾。”英国浪漫诗人济慈对理解自己孤独的人饱含深情,充满善意;“在你熟悉的地方,一切都习以为常,不足为奇。当你走到人生的终点,万物进入寂灭终结的绝对宁静之境时能无所畏惧。”英国早期浪漫诗人柯勒律治在自己的孤独中看见远方,怀揣勇气;“人们之所以喜欢社交是因为他们缺乏忍受孤独的能力,即忍受他们自己的小 社会 的能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你我的孤独里看到独特魅力,享受自我……

不仅是国外的文学家如此羡慕孤独,我国近代许多学者也是如此。“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戴望舒在他的《寂寞》中,感悟天地,品味孤独带来的顿悟;“寂寞中有不可言传的和谐,静默中有无限的创造。”徐志摩在他的《北戴河海滨幻想》中,静默畅想,享受孤独带来的诗意;“而这孤独之感,以我说来,便是艺术的酵素,或者竟可以说是艺术的本身。”郁达夫在他的《北国的微音》中,聆听内心,抒发孤独赋予的深情……

他们的文字,或直击主题,或慢慢铺叙,无一不彰显着对生命、对孤独绵密的思考和体悟。你的孤独以及你所畏惧的,都将被时光锻造成钢。

2.

今生只活得平静二字

面对人生种种,林海音并没有消沉和激愤,而是始终保持平静,保持爱,这使得她的文章不疾不徐,温厚淳和,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读她的文章,心会变得平静。在喧闹的今天,每个人都该如林海音一般,平静地去看待生活,看待人生,就如林海音说的那样:请不要为了那页已消逝的时光而惆怅,如果这就是成长,那么就让我们安之若素。

这就是林海音,一生修行,只得平静二字。愿你在历经人生的种种慌乱后,仍能不焦虑不烦躁,不油滑不油腻,还有一颗简单、平静、专注的心。

面对人生,她投入无限深情,面对磨难,她又极其平静,她的一生,风风雨雨,波折不断,但是她却选择记忆那些美好的,温暖的事情,正如她说,人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3.

泥步修行

“总之,相信善良,秉持天性,点点滴滴,日积月累,这是人生最美的出路。”这是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正如这句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余秋雨的善良,还有永无止境的包容,最后才是苦中作乐。

《泥步修行》中没有太多的恩怨情仇,大多都是余秋雨在“修行”中的感悟,或者叫做破惑,还写下了一些他对世界对道的理解。这是一本让人读着会感到宁静的书,因为里面没有那些需要你耗费心神去理解人心,有的只是质朴、有的只是原始的善意。

人生中横亘着那么多“大惑”,破之而后立,才能达到修行的目的,在余秋雨看来,由于个人的体验与见识毕竟狭隘,因此在立之前,必须虔诚地拜访一切曾经“大立”的圣贤和智者,谓之“问道”。而立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安置自己的心灵,谓之“安顿”。心灵安顿好了,人生的修行也便圆满了。

安顿。最终,在经历了“破惑”与“问道”之后,就可以寻找心灵安顿的所在。他认为,很多修行者只注重修行的形式,未必真的觉悟。在此还阐述了觉悟者的日常心态,“留心茶炊”、“脚下无界“、”不问拳脚“、”百事无避“、”一路好奇“。觉悟者并没有刻意避开世俗的一切,心中无阻,脚下无界。

从修行者上升成为一个觉悟者,才是真的懂得了修行的真谛。

我想在看过大师书中的经历与经验以后,已经大致了解修行的法则,但做起来一定不那么容易。修行之路漫漫,需要一生去感悟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