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娃行为情绪化,情绪教养越早人格越稳定?关键是做好这3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虽然孩子需要大人的保护,然而就是这样小小的他们却有着把体型大他们好几倍的父母“折磨”得发疯的能力。还小的时候听不懂话也就罢了,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了,还依着自己的性子做事、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就颇让父母们头疼了。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我就遇到过一位。

邻居家的小朋友小虎真是人如其名,长的虎头虎脑的特别招人喜欢,但是这也是第一印象,如果有哪位小朋友有和他一起玩过、深入了解过他的话,那么一定可以发现他的脾气非常差。一旦有什么事情让他不乐意了,他立马就像点燃了的爆竹一样开始发脾气,现在小区里认识他的小朋友见到他都想绕道走。

其实小虎以前也是这样的,但是那时候他还小所以他的父母们都没在意,觉得长大了自然就会明事理了,然而他的父母不知道的是,小孩子也是有情绪的,只要有情绪产生,我们就可以开始教导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以及慢慢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了。我想很多家长应该也和小虎父母一样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也不清楚小孩子情绪的特点,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第一,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外露,一旦情绪化,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出来。

无论是因为吃到了什么好吃的或者玩到了什么好玩的,他们会立马展露笑脸。而无论是因为谁抢了他的什么东西,占了他什么便宜,他都会立马变得愤怒。

总之,他们的心思是藏不住的,虽然还不会说很多的话,但是面对一件事情他们是什么态度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情绪清楚的表达出来。

第二,虽然他们很容易生气、高兴,但来得快去得快

可能就如老话说的那样:“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也许下一秒他们就会展现和先前不一样的情绪,主要就是因为这个时期的他们,情绪是很容易转移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孩子因为什么原因而在那里哭,这时你只要拿出一个可以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东西,或者逗逗他们,那么他们立马就能够破涕为笑,这一点相信很多家长一定深有体会。

第三,我曾经就见过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场景,幼儿园一个小孩子哭了,立马就可以带动整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哭。

问他们为什么,他们给出的理由就是看别人哭,自己也想哭。还有的孩子看动画片看到伤心的剧情也跟着掉进豆子;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其实就是因为孩子的情绪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感染。

人有情绪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有的情绪对我们没有什好处,同时,如果我们随着年岁渐长却学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的工作、生活、社交都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再者,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情绪教养”。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以及慢慢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呢?

第一,身教大于言教,从管理自己的情绪做起

父母们不要小看自己的情绪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力,很早的时候,美国就有心理学家做过名叫视觉悬崖测验的实验来研究妈妈的情绪对孩子行为的影响,他们故意在孩子爬行的路径中设置产生悬崖感的路段,让孩子以为自己爬行到了一个会让他们跌落的地方。

事实上,孩子们也本能的停下来了。但是当他们看到他们的妈妈在微笑着鼓励他们或者做出什么行为鼓励他们爬过去的时候,他们又毅然爬了过去。

反之,如果妈妈们做出不允许他们过来的表情或者行为时,那么他们也会受妈妈的情绪感染而又返回原来的路。这个实验很好的表明了宝宝是会受妈妈的情绪影响从而做出不同的行为的。所以,在孩子的情绪教养上,父母们也要以身作则的去教育他们,试想一下,一对脾气暴躁或者说情绪压抑的父母又怎么可能会教出脾气温和或者乐观积极的孩子呢?

第二,帮助孩子认识情绪、接纳情绪、发泄情绪

我们需要早早的帮助孩子认识、接纳以及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市面上也不会有关于教养孩子情绪的书,比如说《我的情绪小怪兽》一书,这本书是面向3-6岁的孩子编写的,通过颜色不同的动画小人来区别不同的情绪,然后围绕这些情绪小怪兽的一些小故事来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各种情绪。

同时在帮助孩子认识各种情绪的过程中,父母们还要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告诉孩子人有情绪是非常正常的,有的情绪还能够促进我们进步,但是有的情绪我们需要不断的调整它们,以免它们影响自己的生活。

其中一种调整方式就是发泄,当真正遇到孩子情绪化的情况时,我们需要鼓励以及帮助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高兴要笑出来,难过也可以哭出来,这既可以避免孩子压抑自己,又可以避免孩子因为情绪化而伤害别人。

第三,找出让孩子情绪化的“罪魁祸首”,杜绝情绪化

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会导致孩子情绪化的,我们要在帮助孩子发泄了自己的情绪之后和他一起找出“罪魁祸首”,先和孩子一起探究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抽丝剥茧找到“病症”。我们甚至可以用理性情绪疗法来帮孩子走出情绪化,该方法认为使得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在于孩子对事件的评价,不是事件本身。

比如说孩子要去参加一次比赛,但是他又很害怕失败后自己不能接受或被他人嘲笑从而不敢参加,那么导致他害怕的原因不是比赛本身,而是孩子对比赛失败这一事件的评价,所以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失败不可怕,即便失败我们也无须以偏概全的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孩子虽小,脾气不小,因为他们也是有情绪的个体,为了培养他们稳定的人格,我们需要从小就注重对他们的情绪教养,上文也介绍了一些方法可供大家参考,另外,上文还提到了一些书籍和方法,家长们也可以自己再去作详细的了解。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意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