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的发展状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国际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也将因国家的消亡而消失。国际政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社会阶级内容和特点。
古代国际政治  在古代和中世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国家间的交往一般局限在个别国家和局部地区之间。当时的国际政治关系处于低级阶段,空间跨度狭窄,时断时续,关系的交叉线比较简单。
近代国际政治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由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交通和通讯的飞跃进步,打破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密切,国际贸易的范围由欧洲扩大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到19世纪中叶,已初步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全球性的国际政治体系。在这个时期的国际政治体系中,存在着 4类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封建专制国家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封建专制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被压迫民族与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其中,资本主义国家与封建专制国家的矛盾则占据主导地位。
18世纪以前,资产阶级革命只在个别国家取得胜利。当时资产阶级虽然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但还没有成为国际政治的主导力量,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对国际事务仍拥有重大影响。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欧洲各国封建势力视法国革命如洪水猛兽,它们内外勾结,结成反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联盟。19世纪初,在拿破仑战争失败后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维也纳体系。当时的欧洲列强俄国、英国、普鲁士、奥地利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欧洲划分了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维也纳体系的特点是:封建专制国家在其中占支配地位,形态上是多极均势结构,以恢复欧洲封建秩序、消灭法国大革命的民主原则为目的。1848年,席卷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普鲁士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给欧洲封建制度以沉重打击,宣告维也纳体系瓦解。在此有利条件下,资本主义迅速完成了从手工业工场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并在新旧两种政治力量的较量中战胜了封建势力,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
19世纪7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跳跃式地赶上并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逐步成为国际政治体系中的突出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进行了激烈斗争,对殖民地的争夺达到高潮,到19世纪末,世界领土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争夺领土。德国在20世纪初工业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仅次于英国。它不仅追求建立欧洲霸权,还向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挑战。英德矛盾在世界范围内上升为主要矛盾。为此,英与法、俄结成三国协约,同德、奥、意三国同盟相对抗。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国际格局。它们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
现代国际政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帝国主义阵线开始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打破了资本主义对世界政治的垄断,开始了两种不同制度国家长期共处的局面。从此,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成为国际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开始成为推动国际政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重要力量,成为国际社会的新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英、法、美、意、日等国列强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新的力量对比基础上重新瓜分世界,确立了战后国际政治新格局,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的特点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占支配地位,非欧大国美、日第一次参与主宰世界事务,形态上依然是多极结构,目的在于维护战胜国既得利益的国际秩序。该体系从一开始就包含着帝国主义战胜国同战败国的矛盾,并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的反对,极不稳定。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部矛盾。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华盛顿会议所确立的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被破坏,远东战争策源地形成(见彩图)。
1933年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撕毁凡尔赛和约,公开扩军,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英、法对德、意、日的扩张采取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召开的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奠定了新的国际政治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基础。美、苏两大国在欧洲和亚洲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东欧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西欧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德国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后来发展为两个德国。从此,欧洲一分为二,形成以苏、美为首东西方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特点是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的两极结构,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结构。双方互为主要对手,各自建立了针对对方的政治军事集团。斗争内容不仅是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而且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斗争的主要形式是冷战。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以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为基础的,由于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不断地改变着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使雅尔塔体系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①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彻底打破了美苏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粉碎了美国控制中国的阴谋,苏联也不得不在50年代中后期陆续放弃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这是对雅尔塔体系的一个重要突破。②50~60年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第三世界的迅速崛起,给美、苏两极体系以有力的冲击,在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中,改变了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③日本和西欧重新崛起,其经济以高于美国的速度迅猛发展,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三个经济中心。西欧和日本独立自主倾向不断增长。与此相对应,东欧国家对苏联的控制也日益不满,独立自主倾向也在发展。两个超级大国对各自盟国的控制力日趋削弱,两极格局的基础不断动摇,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局势发生剧变:德国重新统一,华沙条约组织解体,东西方正式宣告冷战结束,尤其是1991年苏联解体,这标志着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已经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