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瓶的传入中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鼻烟传入中国是在明代隆庆年间,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据清朝赵之谦《勇庐闲诘》中提及,明万历九年(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携带鼻烟、自鸣钟、万国图等贡礼,进行传教活动,后进贡给皇帝,但从现存明代宫廷档案“利玛窦所献方物”的名单中未见鼻烟的记载。刚传入时中文称为称“士拿乎”、“士那富”、“西腊”、“布露辉卢”、“科伦士拿乎”等,均为外来语译音。到了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根据鼻烟是用鼻子来闻的特点,把“士那乎”命名为“鼻烟”,至此,鼻烟开始有了中国名字。 鼻烟传入宫中后,随着皇帝赏赐给大臣们鼻烟以及鼻烟壶,开始向上层社会流入。
据明代姚露《露书》等史籍记载,烟草原出吕宋,古称淡巴菰、谈肉果、担不归;又由于烟丝色泽金黄,吸闻过多可以醉人,所以亦名金丝醺、干酒等。明初,吕宋国曾以烟草入贡我国。万历年间,烟草开始在福建漳州地区种植。淡巴菰是西班牙文tobacco(烟草)的译音,而西班牙文又是沿用美洲印第安语的tabasco(烟草)。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吕宋国的马尼拉港开放,成为西班牙进行远东贸易的基地。很多西班牙大帆船从秘鲁的利马启航,将美洲的水果、腌肉、胡桃、编结针、良种小鸡以及烟草、鼻烟、鼻烟盒等运到吕宋。同时,我国福建商舶也将茶叶、瓷器、生丝、织锦、珍珠、宝石、水晶、金以及铜脸盆等货物运载至吕宋,和西班牙商人交易,又将西班牙商舶运至吕宋的烟草、鼻烟等辗转运回福建。所以,福建商人也就沿用了西班牙文烟草的译音,称呼烟草为淡巴菰了。
中国人发明了内画鼻烟壶,内画鼻烟壶是在玻璃或玉质的内壁上作画。
由于早期的鼻烟均为德国、西班牙、法国和泰国生产的制品(尤以德国为多),价格昂贵,所以只有官僚及贵族等上层社会才有能力购买。清道光年间五口通商后,广州有商行利用国产的烟叶原料仿制进口鼻烟,自此,鼻烟开始在社会上普及起来。到了晚清末年,鼻烟慢慢被旱烟、水烟、纸烟代替,最终被社会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