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本底调查阶段的监测效果评价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07

当种母(公)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抗体(gE抗体)阳性率在10%以下时,对种猪群实行逐头采样检测,如少数样品呈gE抗体阳性,可于当天或第二天对同一样品再复查,如仍为阳性,直接淘汰该野毒感染猪;对可疑样品,可重新检测,以排除操作误差,如认为可疑,则在10~14天后再采血,重新检测,判定结果,如认为可疑,可判为阴性。妊娠母猪和空怀母猪如为gE抗体阳性,不作种用;gE抗体阳性的公猪直接淘汰。对拟选留的后备种猪,可分别在5月龄、进入后备舍或配种前一个月检测gE抗体,如均为阴性,即可作为种猪使用;如任一次检测结果为野毒抗体阳性,淘汰处理,不作为种猪使用。如果种母猪(种公猪)的伪狂犬病野毒抗体阳性率在30%以上,直接全群淘汰,重新引种;或者该猪群不能作为种猪群使用,通过加强免疫接种,使伪狂犬病稳定,作为商品猪场的繁殖猪群,根据自然淘汰和更新,最终全部淘汰该猪群。实施部分清群时,可用阴性后备种猪替换原有gE抗体阳性猪,最终实现猪群伪狂犬病的净化。完成“检测淘汰”阶段1年后,在育肥猪群中设立不免疫的育肥哨兵猪(要求是野毒抗体和免疫抗体均阴性)。育肥哨兵猪的数量为每个生产线30头猪,分散在不同的猪栏。1个月后检测,应该为野毒抗体阴性。 一年后,设立非免疫母猪哨兵猪(野毒抗体和免疫抗体均阴性),占母猪数量2%-3%,或最低为10头母猪。也可固定一定数量的非免疫母猪哨兵猪,循环使用。不免疫哨兵母猪分别在猪群的配种前,怀孕后40-50天,80-90天,产后2周分别检测野毒抗体,其后代于3-4周龄检测,均应该为野毒抗体阴性。此阶段,全群公猪和母猪野毒抗体阴性;疑似病例为伪狂犬病病原阴性;生产成绩正常稳定。猪群进入稳定和维持阶段。观察1年。

第2个回答  2018-01-07

伪狂犬病毒感染一般无特征性病变。眼观主要见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其他肉眼病变不明显。可见不同程度的卡他性胃炎和肠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时,脑膜明显充血,脑脊髓液量过多,肝、脾等实质脏器常可见灰白色坏死病灶,肺充血、水肿和坏死点。子宫内感染后可发展为溶解坏死性胎盘炎。组织学病变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散性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及神经节炎,有明显的血管套及弥散性局部胶质细胞坏死。在脑神经细胞内、鼻咽黏膜、脾及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内可见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和出血性炎症。有时可见肝脏小叶周边出现凝固性坏死。肺泡隔核小叶质增宽,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第3个回答  2018-01-07

伪狂犬病是猪和其它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特别是对仔猪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因此对不明原因的仔猪大批死亡,存在母猪繁殖障碍的猪场一定要及时进行实验室检验,确诊后及时强化免疫接种和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伪狂犬病可引起多种家畜发生奇痒死亡,仅猪不引起奇痒。猪伪狂犬病主要危害母猪和仔猪,因此新办猪场和未发生过本病的猪场,建议不要从疫区引种。引种后最好在配种前、妊娠期进行早期诊断后免疫接种,预防伪狂犬病的暴发,避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各地均有猪伪狂犬病发生的报道。应引起广大养猪工作者的重视。本病的病症与猪瘟引起的繁殖障碍非常相似,很容易误诊。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各地出现对猪病难以控制的猪场,同时母猪又曾经应用过猪瘟疫苗免疫,但仍未能控制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大量死亡的病例,应把伪狂犬病作为主要考虑的病因之一。猪伪狂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最好的办法,应尽快确诊,使用疫苗。在发病猪场应适当使用抗生素,防止其它细菌继发感染。应用多种维生素,含硒维生素E,VAD3粉,维生素C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对病猪应用一些抗病毒的药物,如君杜、板兰根等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