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别人了解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9-18
人格魅力的基本点就是真诚。人格魅力来自于完善的人格,真诚待人,恪守信义、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则是赢得人心、产生吸引力的必要前提。待人心眼实一点,心诚一点,守信一点,能更多地获得他人的信赖、理解,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合作,因此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遇。
我们主张知人而交,对不很了解的人,应有所戒备,对已经基本了解、可以信赖的朋友,应该多一点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点真诚,少一些戒备。对可以信赖的人,真真假假,闪烁其词,含含糊糊,是不明智之举。交友讲究的就是心口如一、光明磊落。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他还说:“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的。”光明磊落,会在可以信赖的人们之间架起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打开对方心灵的大门,并在此基础上并肩携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诚实在,肯露真心,“敞开心扉给人看”,对方会感到你信任他,从而解除猜疑、戒备心理,把你作为知心朋友,乐意向你诉说一切。
儒家认为心胸坦诚,肝胆相照,赤诚相见,才会心心相印。孔子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做胸怀坦荡的高尚之人,而不应效法心胸狭窄、忧愁缠身的小人。
人际交往的实践表明,若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得敞开自己的心扉,坦诚相见。在交往中,人们都十分乐意与胸怀坦荡、大度容人、乐观向上的人交朋友,而像林妹妹那样的小心眼、使小脾气、多愁善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孔子之所以与自己的学生有着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受学生的爱戴与景仰,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怀坦荡。孑L子从不对学生隐瞒什么,也没有什么不可向学生公开,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做人准则。他与学生们一起畅谈自己的志向,公开向学生承认自己的缺陷与过失。孔子坦然向学生们承认:因自己以貌取人而失去了有才能的学生澹台灭明;因“听其言而信其行”对宰予产生过错误评价。正如他的学生子贡评价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也。”
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勒夫特和哈里·英厄姆,创立了人际交往中的“约哈里窗户”的理论,从理论上揭示了心怀坦荡、开诚相见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他们将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人们互相了解的程度,分为四个区域:即自己了解,别人也了解的“开放区域”;别人了解,而自己却不了解的“盲目区域”;仅仅自己了解,却从未向别人透露的“秘密区域”;自己和别人都不了解的“未知区域”。他们指出;人们的交往能否成功,人际关系能否和谐,很大程度地取决于各自的“自我暴露”。
人与人的交往是一个互动过程。在交往中,人们对别人的自我暴露程度、开放程度,往往会相应地得到对方水平接近的自我暴露程度和开放程度。一般来讲,自我开放区域扩大的程度与人际关系和谐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因此,敞开胸怀,让别人了解自己,尽可能地通过各种交流手段向别人传递自己的信息,扩大自我的“开放区域”,缩小自我“秘密区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与人交往,要坦荡无私,光明正大,一旦发现对方有缺点和错误,特别是对他的事业关系密切的缺点和错误,要及时地指正,督促他立即改正。虽然人不喜欢被批评,但当别人认识到批评者确实是为自己着想,便能理解接受,使彼此的心灵得以沟通,友情得到发展。
要想得到知己的朋友,首先得敞开自己的心怀。要讲真话、实话,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以你的坦率换得朋友的赤诚和爱戴。正如谢觉哉同志在一首诗中写道:“行经万里身犹健,历尽千艰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扉给人看。”
有一个英国作家,名叫哈尔顿,他为编写一本《英国科学家的性格和修养》的书,采访了达尔文。达尔文的坦率是尽人皆知的,为此,哈尔顿不客气地直接问达尔文:“您的主要缺点是什么?”达尔文答:“不懂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观察力,不善于合乎逻辑地思维。”哈尔顿又问:“您的治学态度是什么?”达尔文又答广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听到这些话,谁不为达尔文的坦率与真诚鼓掌呢?按说,像达尔文这样蜚声全球的大科学家,在回答作家提出的问题时,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甚至为自己的声望再添几圈光环,有谁会产生异议呢?但达尔文不是这样。一是一,二是二,甚至把自己的缺点毫不掩饰地袒露在人们面前,这样高尚的品德,换来的必是真挚的信赖和尊敬。朋友的交往亦是这样。你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肯让人知,朋友为你的诚实所感动,便会从心底深处喜欢你,他给你的回报,也将是说真话,说实话。
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具有互补性。融洽的感情是心的交流。肝胆相照,赤诚相见,才会心心相印。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不会减弱“真诚”在友谊宫殿中的光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