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到底有多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5-24

关键问题还是很多居民在脑海中并没有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垃圾往往混在一起,随便投到任何一个垃圾箱中去,之后就不管不问了。

很多人每次下楼扔垃圾时候就忘记给垃圾分分类,看到垃圾箱才想起来要分类处理,扔垃圾的时候总不能打开垃圾袋挨个分吧。这样的居民还有很多,虽然垃圾桶按颜色分类了,但居民对待垃圾却没有分类意识。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较低、准确率较低,是制约垃圾分类的一个突出问题。记者在我市很多小区观察发现,尽管小区楼下放置有分类垃圾桶,但几乎所有垃圾桶中的垃圾都呈现无分类状态,能将垃圾分类的市民更是寥寥无几。-------虽然设置了分类垃圾桶,但一部分市民对于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垃圾不可回收概念仍然模糊,垃圾分类并没有引起居民重视,因此,要督促居民养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第2个回答  2021-08-03
垃圾分类其实不难,就是人们一个生活习惯问题,习惯了,实际上是一样的,就是我们起步太晚,如果当初的垃圾分类,一开始就分类的话,给他们现在习惯了,应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你在家里把垃圾已经分类好了,直接送到垃圾站就好,但是中国起步比较晚,因为已经习惯了混着装把垃圾放在一起,直接扔了垃圾桶里面,慢慢的,人们习惯了垃圾分类,有害垃圾和生活垃圾,还有回收垃圾,他分明白了,其实很简单,直接就直接送到垃圾站就可以了,生活是一个习惯,文明也是一个习惯,久了就成了自然而然的成了习惯了就好了,垃圾分类不难,男的就是还没有习惯
第3个回答  2023-04-29
垃圾分类的难度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 分类方法的复杂性:垃圾分类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按材料分类、按可回收性分类、按有害程度分类等。对于不同的分类方法,需要掌握不同的分类规则和标准,这会增加垃圾分类的复杂性。

2. 垃圾种类的多样性:不同种类的垃圾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或标准,例如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此外,一些特殊的垃圾,例如电池、荧光灯管等,也需要特别处理,进一步增加了垃圾分类的难度。

3. 垃圾来源的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产生的垃圾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分类规则和标准。此外,垃圾源头分类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也会影响垃圾分类的难度。

4. 垃圾分类设施的不足:垃圾分类需要相应的分类设施来支持,例如分类垃圾桶、分类垃圾车等。如果该设施不足或者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就会影响垃圾分类的实施难度。

总的来说,垃圾分类的难度因地区、人口、文化、设施等多方面因素而异。然而,只要配合好政府、媒体以及公民自身的努力,合理地规划和实行垃圾分类政策,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和积极性,最终可以达成有效的垃圾分类目标。
第4个回答  2022-06-16
有些城市的垃圾分类规范虽然执行了几年了。但是明显出现了几个问题导致无法大规模推广开来。
一是分类标准的多样导致执行不易。会导致一个城市的居民去到另一个城市就得再了解一下当地的分类标准。而且类别太多需要占用更多空间资源。这与人们生活的便捷性相违背。二是分类垃圾的最终处理方式无法做到按类处理,大多数还是一埋了之。这与最初提出分类垃圾保护环境的初衷相违背。
要想全面开展分类垃圾处理,达到保护环境,资源再利用的目的,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但是最基础的举措应该是这样的。
一要简化统一垃圾分类标准。只分两类或三类,全国统一标准。虽然专家论证还可以再细分,才能有效确保资源利用,但是这个工作不应该由普通城市居民完成,而要交给专业的回收市场来消化。这样有利于快速培养居民分类意识,节约空间资源,壮大回收市场规模。二要政策扶持资源再利用企业。无论哪个环节的,要参与其中的企业都有利可图。而且对于垃圾回收行业内的科学技术问题要有学术界的正向引导,要敢投资源。高校的相关学科建设要与其他专业看齐,出成果的要与经济挂钩,与市场挂钩。可以树立几个标杆,让学生们看到实际利益,给了希望就有了动力。三要建立健全城市垃圾处理产业链。让居民手里的垃圾值钱了,资源就有了倾向。从回收,储运,分拣,加工这样的横向产业链到专业设备,工艺研发,劳动就业,技能教育等行业纵深开拓。再加上政策的覆盖,利益引导的资源投入,相信很快就能开辟一片新的蓝海。产业培养期过后,细化行业标准,统一产业与其他行业对接的出入口标准,进行市场洗牌,择机拓展海外市场,资本运作监管健全化后这个行业就成为了一个新的支柱产业。
当然,所有的这些设想,在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保障是科研成果的不断创新。可以悉心听取目前从业基层对现状的反馈,组织企业与专家成立小组,抽取一级、二级、三级课题。政府财政牵头,本着“早投入早分成,投的多分的大”的原则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课题攻关。同时合理调节社会舆论风向,确保科研工作顺利进展。鼓励环保企业积极投身垃圾回收利用产业,争取科技型、生产型、物流型、金融型企业百花齐放。垃圾回收利用行业施行行政从简政策,优化科研成果市场运作流程。优先从回收的资源再利用方向研发可市场化的成果。目的是迅速找到与其他行业的结合点,从经济角度引导垃圾分类回收行业找到相应的市场价值。择机分阶段分批次将科研的方向的权利由政府行政引导再逐步交还给市场,保障行业市场健康良性发展。与此同时,培养并树立行业科研的优秀专家楷模,转变社会对该行业的认知水平。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行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完整体系,产业链尚不完善时,政府要适时参与领导,既要不影响正常市场运作,也要时刻监管寡头资本的割韭菜操作。行业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一市一省,要放眼全国,小范围资源有限,做不动大蛋糕。有合适资源的都要考虑参与。可以在资源相对完整的一片大区域试验开展,以点带面。当地政府不能搞地方保护,积极进取的和大公无私的都要纳入政绩考评。
第5个回答  2021-08-03
垃圾分类难题集中在三个方面,涉及监管、企业、用户三个层面!
为方便大家理解,简单梳理下垃圾分类回收的产业链:企业生产包装材料——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放置——环卫部门+回收企业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可回收垃圾由相关企业进行清洗+加工+再次利用,不可回收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填埋、焚烧)等。

大家可见其实整个垃圾分类,从最初的原料生产到最后的回收利用经过很多环节,包含了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监管、垃圾处理和回收企业等多个社会角色。垃圾回收工作的执行,其实更像是整个社会在垃圾回收工作上进行一场持续的协作工作。这不仅考验社会各界的协调参与,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利益分配,还有政府监管工作的落实。

难点一:目前垃圾分类靠行政手段,可持续性不足:
垃圾分类其实最核心源头在于消费者,在产生各种生活垃圾后,需要借助监管和利益,促使用户完成垃圾初步分类,才能促使后续分类链条得以执行。不过目前来看,我们可见的垃圾分类主要是监管手段,如下图所示,各城市以垃圾管理条例来进行一个行政监管,促使人们执行垃圾分类!
这样的好处在于,行政手段能以权威方式促使人们进行执行,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消费者内驱动力不足,其可持续性弱。
如何解决大家进行垃圾分类的内驱动力问题呢,除去垃圾分类行政监管外,其实利益分配和思想教育也很重要。具体来说可回收垃圾可进行付费收取,并从多角度给予垃圾分类进行一定的利益分配,促使人们去执行它,这样即可减轻环卫部门的人力压力,也能大幅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目前市场上一些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已经开始在做。此外思想教育是很重要的,从小学开始教育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会提高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间接的推动垃圾分类执行。

难点二:技术差别大,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的问题明显
垃圾经过大家分类后,还需要环卫+垃圾回收企业对分类后的垃圾进行处理,但是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还不算足够完善,由于监管不足,垃圾处理企业技术限制,垃圾处理企业法律意识薄弱,使得社会上常出现部分垃圾处理企业非法填埋、非法处理,从而对环境造成更多的污染。
这个难点在于监管上的难以执行,环保部门+环卫部门对垃圾处理企业的监管制度不完善也难以二十四小时进行全面监管。在企业来说,其技术问题一直是很关键的,垃圾处理企业在技术上无法进步,使得在垃圾处理能耗、垃圾处理环保上都很难满足实际需求。

难点三:垃圾分类智能化设备的应用
是否可以借助智能化设备进行垃圾分类呢?答案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但是全面铺展开来还需要很长时间。

智能化分类设备在一些场景中已经用到了,例如智能回收站、塑料瓶智能回收设备在小区中有投放,但是这类设备价格高昂,维护费用也高,更为核心的是这类设备主要是一些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投放,期目标依然是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分类的设备相对缺失!这类设备应用在市场上大面积铺展却不够成熟。
在工厂端,垃圾分类企业的智能化设备还是很少的,无法达到垃圾精准分类,垃圾智能化涉及大量的识别和指令,需要AI、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支持,垃圾分类企业盈利薄弱,在这类新技术研发投入上远远不足,垃圾分类企业基于自己的需求和厂房环境进行技术实现上本来就很难,如果要直接采购,高昂的采购成本是个难题,技术上的贴合也需要打上问号!

不过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我国垃圾分类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是实现很大的提高,例如在垃圾处理厂房,其实部分企业已经逐步摆脱人工模式,而是引入部分智能操作设备和监控、云视频通信等打通,实现了半智能化的工厂升级,不过这也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不断的磨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