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公务员考试申论提出对策题如何读懂要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2018公务员考试申论提出对策题如何读懂要求?

提出对策题是申论传统题型,在地方公务员考试中属于主流测查题型,而且分值偏高,要在提出对策题中拿到高分,不仅仅是简单把题目读懂即可,因为申论所有题目评分的关键还得看要求。因此,华图教育专家特将提出对策题常见的评分要求进行分类介绍,让大家能知晓提出对策题目的得分要领。
其实在提出对策题中,评分的要求有两类:一类是几乎所有提出对策题都应该具备的,叫常规评分要求;另外一类是某些特定的提出对策题,命题者会强调的特殊评分要求。
一、常规要求
提出对策题常规要求主要有:条理清楚、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操作性强。例如:
【例1】“给定材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呈送市政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
(2)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
(3)不超过400字。
【例2】 “给定材料1”反映的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假定你是市 *** 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领导安排你处理此事,请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20分)
要求:条理清楚,所提措施具体,有针对性,不超过400字
第一,条理清楚。这个评分要求其实是在很多申论题目当中都有的。主要是为阅卷老师阅卷方便服务的,一般是希望考生做题时能够把答案分条书写清楚,而分条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在答案之前加上序号,以便答案看起来比较直接明了。
第二,具体简明。“具体”和“简明”看似矛盾,但其实两者所要限制的范围却有所区别。“具体”主要是指对策的内容,要求对策内容详实、具体;而“简明”主要是指对策的表述,要求表达要简单明了,易于把握。
第三,有针对性。针对性是提出对策题独有的评分要求。主要强调在提出对策前,考生必须知晓提出对策的物件,保证提出的对策是针对解决指定物件或指定问题的,从而保证提出的对策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效果。
第四,切实可行。这一评分要求核心强调所提对策是能够被具体实行的。有部分考生在提出对策的过程中,往往不考虑题目给予的身份,不考虑我国实际的国情,容易提出一些异想天开、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对策。所以,大家在提对策时,一定要让对策符合我国国情实际,要具体可行。
第五,操作性强。强调对策要能够让接收对策者能够轻松拿来具体实行。而考生通常犯的毛病就是提出的对策“放之四海而皆准”,出现一个对策可以解决大部分社会问题。比如,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要加大宣传。而“加大宣传”其实能够解决很多问题。这其实就想告诫各位考生,提对策的时候对策要具体,对策必须要让阅卷老师看到操作的手段,当然最好也能够把对策的内容和效果写上,表现操作性强的评分要求。
二、特殊要求
随着提出对策的发展,这类题目也出现了特殊的要求——观点明确。例如:
【例3】请根据给定资料1、2、3,就大学生如何提高创业成功率提出建议。(30分)
要求:1.观点明确,建议可行;2.语言简洁,有逻辑性;3.不超过500字。
很多考生对于提出对策题目出现“观点明确”难以理解,觉得又没有观点,为什么要观点明确。其实我们知道,虽然提出对策题看起来是让我们自己提对策,但是按照申论做题规则来说,对策这类答案要点还是在材料里。不过从材料里面提炼出来的对策往往呈现多、乱、杂的特点,而阅卷老师在阅卷过程中,却是希望这些答案能够有序排列。这时候就需要考生对对策进行整理,并且明确告诉阅卷老师对策都是从哪些方面提出的。而这里的“哪些”方面就是提出对策题对策的观点。所以,以后考生在做题对策题时,发展要求出现“观点明确”,那就是在提示大家,这道题对策是需要整理,并且要在整理好的对策前面加上“段旨句”,用来告诉阅卷老师,自己的对策是哪几个方面提出的。
申论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题乾和要求。题干往往会告诉考生这道题需要回答什么,而要求往往告诉考生这道题你应该怎么回答。所以对于作答申论的同学而言,一定要读懂题目要求。显然,要想做好申论提出对策题,读懂提出对策题的要求至关重要。

2018公务员考试申论提出对策题:对策如何提?

对于申论提出对策题来说,它有一点难度,而这个难度其实就在于审题,提出对策题审题很重要,会审题,“提”出对策就不难了,那么如何审题呢?华图教育在此为考生分析:
第一,我们必须明确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审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物件审清。因为对策,他要求我们具有针对性,如果你的物件不清,那么会导致我们的答案要点可能就缺乏针对性。比如,针对给定资料提出的问题,提出你的解决措施,那么对于这个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这一步很重要。于是我们要回到给定资料,看一看问题到底是什么?这种情况下的话,我们就要先概括问题再提出对策,也就是说,它其实变成了一种两问的形式。那这个时候我们的概括问题就有得分点了,否则就会遗漏要点。
第二,我们要审清楚我们的身份,因为身份决定了我们谈对策的角度,所以说身份不一样,我们的对策可能也不一样,我们的对策的表达也不太一样,所以一定要把身份审清楚。一般在我们身里面有两种身份,一种是 *** 身份,一种是非 *** 身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非 *** 身份,非 *** 身份的话,我们就一定要站在,自身的身份立场上去谈对策,使我们的内容要点更具有针对性。
第三,我们要看一看,对策题的要求,对策题的一般有针对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等要求。针对性,也就是我们去针对我们的题干、针对材料,针对身份,针对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去谈对策;可行性要求对策要符合政治、经济、伦理、技术等方面的要求,符合我国的国情。操作性要求对策具体,不要空谈,要有具体的措施及内容。除此之外,对策题还需要审清楚范围,确定我们在哪个材料找要点,当前考试一般都是某一则材料或几则材料,往往都是片断材料。还要看字数要求,根据字数确定要点的加工书写。

2018公务员考试如何答好申论提出对策题?

对于申论考试而言,近几年来,提出对策题单独命题的频率在逐渐降低,更多的是要将提出对策这一能力与综合分析和贯彻执行题融合在一起考查,但是尽管它单独命题的频率在逐渐降低,但是只要它单独命题,你就会发现它难度还是比较高的,难度在于一是提出对策到底该写几问这个问题让人困惑不解,二是提出对策题提出的对策往往泛泛而谈,假大空。华图教育专家在此针对作答这类题目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对于提出对策的问数而言,我们该如何确定?
我们在前边申论怎么答的时候有一个申论的作答原则是问什么答什么。而当面对我们的提出对策题的时候,它一般给我们的问法就是“请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于是很多人就认为我们的答案只需要提出解决的措施或办法即可。
但事实上并不是,例如2012年地市这道题,题目如下:“给定资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呈送市 *** 有关部门参考。若学生只看到题干部分时立马想到的是我们的作答原则“问什么答什么”,一定认为只需要写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办法即可。但事实上并不是,我们除了要写到问题的解决措施或办法之外还需要概括问题,但我们的问题和对策所占的篇幅并不是一样的,而是问题简略概括,所占篇幅较少,而对策所占篇幅较多。
但如果我们的题目换成这样:“给定资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公交站点设定不合理,公交车停靠不一致,无过街人行横道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假定你是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呈送市 *** 有关部门参考。这时候我们的答案只需要写一问即可,就是我们提出的对策。那么对于提出对策题到底答案应该是一问还是两问,我想通过举例大家应该已经明白,如果我们的题目没有给我们明确列出问题,这时候我们的答案既需要列出问题又需要写出对策,而如果我们的题目简单的列出了问题,这时候我们的答案只需要写出对策即可。
其次,在写对策的时候是我们的一个难点,因为对于对策我们很难在材料中找到直接对策,因此我们需要根据问题原因或经验教训去推对策,往往这就难倒了一大批理工科的考生,语言功底较差,写出的对策往往是一句话空洞泛谈,例如现在面临新兴事物共享单车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很多人会将共享单车私藏到自己家,面对群众出现的这一问题,请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很多人提出的措施就是一句话:加强思想建设,这就是典型的假大空,泛泛而谈,那什么才不是假大空呢,“居委会针对市民私藏共享单车这一情况,利用媒体宣传共享单车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提高居民共享的意识”,这样的对策才叫具体,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操作性=主体(谁来做)+客体(针对什么)+手段(措施)+目的,主体也就是说我们写的这个对策一定要写上是谁做的,客体也就是说我们做的这个事情是针对什么做的,手段或措施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去做,目的也就是说通过这么去做我们会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和效果。

2018公务员考试申论提出对策题怎么抓题目要求?

题目要求一般会对作答进行规范,这一规范其实本身就容易暴露出题目要点的数量。观察点一般有两个:一是有无概括说明。如果有概括性说明(全面准确、概括准确、问题定位准确、明确界定问题等),这道题也应该是两问。比如“1.观点明确,建议可行;2.语言简洁,有逻辑性;3.不超过500字。”这就属于没有概括说明,提出对策题为一问。又比如“明确界定问题,对策切实可行,不超过500字。”这里的“明确界定问题”便表明了这道题是要概括问题的,同时又有“对策切实可行”,那答案要点必然是两问——问题+对策。因此,要求里面只要有概括性说明,那提出对策题即为两问。二是观察题目字数。提出对策题的字数基本上不超过400字,且题目的要点都是两问。所以其实题目字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判断题目问数,但它不能独立作为判断题目一问还是两问的标准,只是用来警醒考生,如果一道提出对策题的字数比较多(一般400字或者超过400字),建议反复确定题目的问题数量。

公务员考试申论:提出对策题如何得分

公务员考试在做申论时如何就提出政策得分可以参照下面的思路:
一、对策应具有针对性这是最根本的要求,也是提出对策的本质。针对性包含两个意思:一是针对问题,首先要把所有的问题全部找出来。二是针对材料,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甚至所有的对策都存在于给定材料中。
二、对策应具有角色性
申论考试中很多对策类试题会给出具体的角色要求,对于这类题目,提出的对策一定要符合题目限定的身份。
三、对策应具有可行性
即所提对策应是具体可行的,能够达到实施条件的。可行性又具体包括四个层面的要求: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法律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
四、对策应具有操作性
操作性主要要求的是对策要具体。要有明确的实施主体、物件、目的、客体和内容。

2018公务员考试申论提出对策题怎么抓题干物件?

提出对策题的题干物件即这道题的对策、方案、方法等针对的问题。比如 “针对W市在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那这道题的物件即“W市在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判断一道提出对策题问数的关键之一就是看提问物件是否明确。明确就是物件直接交代,不明确就是物件不清楚、需从材料提炼。比如2016年上半年四川省考试题,“就大学生如何提高创业成功率提出建议”。这道题就明确交代了提出对策的物件——提高创业成功率。既然知道针对哪个具体物件提出对策,物件明确的提出对策题就只有一问。又比如 “请就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这道题就没有明确交代提出对策的物件,因为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哪些我们不清楚,需要从材料中提炼后才能提出对策,所以提出对策的物件不明确答案要点就应该是两问。由此可知,提出对策题的提问物件明确,答案为一问,只需要回答对策即可;提出对策题的提问物件不明确,答案为两问,提问物件+对策。

2018公务员考试申论提出对策题怎样审清问数?

一、问数要审的清
对于提出对策题型究竟是“一题一问”还是“一题两问”,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判断:
(一)题干作答物件是否明确
1、例:请针对给定材料中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谈谈你的对策建议。
2、例:请仔细阅读给定材料,针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谈谈你的对策建议。
华图分析:对比以上两个例题,可以非常明显的发现:例1作答物件非常明确,就是食品安全问题,但是例2作答物件比较模糊,审完题目之后并不清楚要解决什么,所以例2在答题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作答物件,也就是先将材料中的问题进行概括,然后再针对问题提出建议。综上所述,提出对策题型考生要清楚自己解决什么,如果题干作答物件不明确,就要注意一题两问的情况。
(二)要求是否有多问表述
例:“给定资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呈送市 *** 有关部门参考。
要求:
(1)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
(2)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
(3)不超过400字。
华图分析:阅读以上题目可以发现不仅题干未明确作答物件(市民出行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要求中更是出现了多问表述,要求“1”是归纳概括的要求,要求“2”是提出对策的要求,所以非常明显的可以看出是归纳概括题型与提出对策题型混搭出场的一题两问形式:概括+对策。这也是各位考生在考场上判断提出对策题型问数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审清问数有什么作用
(一)注意不同问数的作答范围
例:“给定资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呈送市 *** 有关部门参考。
分析:有很多考生看到题干中出现材料范围,就会马上主观认为答案必定只会出自这则材料,殊不知这里也会存在陷阱。正如以上例题,题干中只是明确“T市市民出行问题”来自“给定资料4”,但是却并未提及对策也只会来自给定资料4,这时候考生就需要通读材料看看哪几则还讲到了“市民出行”的相关问题,如果有,就要扩大答案范围,如果没有,可以从“材料4”中进行找取,所以以此来确保不同问数的答题范围比较保险,不易遗漏答案采分点。
(二)注意不同问数的字数分配
华图分析:有些考生看到提出对策题型出现多问的时候,会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分配,但是按照申论考试的题目分析来看,一般在“概括+对策”的两问形式中,第二问的字数占比会更多一些,对策不可谈的太空,要根据材料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2018公务员考试提出对策题如何拿高分?

一、对策的寻找方法:
1.直接对策:
例如:食品企业应当将自律提高到很高的位置,但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不能把食品安全的“宝”全部押在从业者的良心上,还应该强调“他律”,已真正地实现食品安全。
此处提炼:出自律、他律。
2.间接对策:
例如:捕杀狗的事件一再发生,根源是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缺失和立法的不完善造成的。
此处提炼:完善法律
3.经验教训推对策:
例如:德国联邦 *** 每年投入80亿欧元用于文化事业,有了这样的保证,国家为文化“埋单”的模式反而在经济危机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果大部分经费都是有私人出的,像美国那样,文化成为经济的牺牲品。
此处提炼“埋单”(加大资金投入)。
二、书写方式:
在提出对策体重要牢记答案要书写完整,一般采用“主体+客体+手段+内容+目的(结果)”的逻辑进行书写,比如 *** 要加大对于食品企业的卫生资质审查,确保食品安全。 *** 就是主体,食品企业就是客体,审查是手段,卫生资质是内容,确保食品安全是目的(结果)。在书写答案时按照逻辑书写能够全面准确的将找到的要点进行完美呈现。
三、重点提示:
完善法律要明确如完善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要具体;加强监管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思考,如监管可以分为 *** 监管、企业自身监管、群众监督;而一般个人意识观念有问题一般采取的对策是舆论宣传引导或教育引导(这里宣传和教育有区别,如果是小的群体可以教育培训,但是大群体只能同过宣传引导);对于维权来讲可以增强维权意识,对于工人企业员工群体可以加强工会建设等等。

2018公务员考试申论提出对策题需要注意哪些?

公务员考试一直在不断探索,不断改革,申论更不是人们所说的“写空话、喊空口号”,而是越来越立足于当前的理论政策及社会热点。而对于考生来说,就需要首先认识这些社会问题,能够抓准这些社会现象;就必须具备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可以用文字清楚地表达出你的方案、措施、解决办法,也就是在申论题中经常考到的提出对策。当然这里的对策必须要求具有可操作性。这也在表明,申论越来越注重考生的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光会“动动笔杆子”。而如何使所提的对策更具有可行性,是考生在平时练习当中要多加注意的。
题目:假如你是 *** 相关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1-2反映的新时代工人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归纳,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解答题时考生要考虑到:
一、注意明确题目中身份
所提对策一定要和题目中所赋予的虚拟身份相符合。这道题目中的给定身份是一名工作人员,是公务员,所以所提的对策不应该超越你的职权范围。比如出台某某规定某某政策就不在你的职权范围之内,但是可以通过申请等手段解决问题。
二、注意结合材料和自身生活经验提对策
所提对策符合实际,不夸大,不主观。针对概括的问题考生提出的对策可以是加强宣传、认可与自豪感;解决工人的生活问题,并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完善社会福利,提高工人的社会水平;完善相关部门监管制度;增强企业中的人文管理。
三、注意要考虑全面,周到
不仅考虑到引起问题的原因,从源头上遏止,而且要防患于未然。所以针对新时代工人,不仅要在其问题出现后解决问题,还要在其问题没有出现时做到相关防范,如在企业里配置心理辅导人员等。
考生所提的对策一定是针对题目中所出现的问题的,不是只要是对策就可以,切忌为了提对策而提对策。题目是针对新时代工人所提的问题,那我们就不能提和新时代工人无关的,否则既浪费时间又占用字数。

2014公务员考试申论提出对策题时如何选择要点?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提出对策题型在山西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属于出现较早且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从思考逻辑的复杂层面来看,提出对策题其实思维框架相对简洁,主要是在审题环节找准中心问题,也就是对策的核心物件,围绕核心问题,回归给定资料,进行细致阅读,将与题干核心问题相关的应对举措提炼出来,进行简单的逻辑排列即可。

如何从长篇材料中梳理出明晰的逻辑,找到与题干相关的对策,在此,中公网校专家介绍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之间也具备顺承逻辑,依据三种不同的情况进行分别运用。

一、直接对策法

在材料里面出现明显的提示性对策词汇,如将、应该、采取、利用、凭借等表示措施类词汇,则可直接将材料原话进行提炼,转化为相应答案。如选调生真题材料中如下段落:

“中宣部提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要积极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创新,发掘历史文化的丰厚资源,立足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不断推出文化创新成果,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 *** 。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培育文化创新主体,不断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上面这段材料则是直接的对策表述,提炼其中的关键语句,即可形成最终的答案。

二、间接对策法

材料中呈现问题的具体形式以及原因,均可由此推出相应对策。问题前加转变、提升、改善、完善等词汇即可将其转换为相应对策。例如:

“她说,前几年广州市各中学要求学生必须到南越王墓、黄埔军校、农讲所等文物保护单位参观,接受乡土教育,但是由于许多东西与考试无关,也渐渐流于形式,学生参观时的态度根本不认真,属于典型的“到此一游”,因为学校关心的只是学生是否到过这些人文景点,而孩子们也只是拿着表格到这些景点盖个章就了事了。”

问题是教育流于形式,对策直接在前增加不要即可。

三、自创对策

材料中的内容有时较为缺乏,在依据缺乏的情况下,可从思想、教育、管理、利益等层面进行自我扩充,即为自创对策。

更多备考资讯,详情请关注公务员考试网。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