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叛逆的孩子身后,大都有爱唠叨的父母,看看你是不是这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8

“爱唠叨”,相信这是大多数家长的通病,因为现在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了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进行说教。你是不是也一样呢?

但是你发现没,你越唠叨,孩子越没有耐心听你说话,你越唠叨,孩子越是不听你在讲什么,越是叛逆,现在我来告诉你这是为什么。

1、讲话没有重点,没有节制,孩子不愿听

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 “沉默并不是智慧的标志,但唠叨永远是一项蠢行。”可见,唠叨不仅不被孩子接受,我们成人也会对“唠叨”反感。所以现在开始,要有节制的说教,讲重点,拒绝长篇大论,说许多没价值的内容。

曾经有孩子反馈:我的妈妈一句话可以在我耳边说五六遍,甚至更多,其实我已经懂了妈妈的意思,但听她这么唠叨,我就是不愿意听,没有耐心,甚至莫名生气。你看,没节制的唠叨,会引起孩子反感。

2、在说教的过程中,父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

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候,或者孩子某行为家长觉得可以更完美,家长就很快萌生了有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在他们说教的过程中,他们最初目的是让孩子认同自己的观点,意识错误。但是无形之中家长越发肯定自己,很难刹车,越说越起劲。甚至会重提孩子以往的错误,通过批评孩子,来验证自己的观念,忽视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产生不被认可、不被信任的感受,从而导致孩子不愿意聆听父母。

久而久之,孩子不仅听不进去家长的说教,并且对家长这种行为滋生厌烦的情绪。

3、 “唠叨”会引起“超限效应”

父母唠叨的本质是想让孩子更好,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过分的唠叨其实存在着 潜在的危害,可能会让孩子陷入 "超限效应"。

何为 "超限效应"?

简明扼要的说, "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都或多或少的让孩子陷入 "超限效应"的影响。对于这种超限效应的影响力很多家长还是一知半解。在父母日常教育孩子中触及超限效应都有以下三点表现。

( 1)、孩子抗拒父母的唠叨

父母的唠叨本质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是往往多数父母不能把握合适的度。年幼的孩子听多了父母的唠叨自会觉得不耐烦,并且很难理解父母的深意。青春期的孩子更多是思想独立,鲜明的个体,对于父母过分的唠叨更有可能产生厌烦的情绪。

不耐烦的情绪是孩子面对父母唠叨的第一步回应,下一步就会出现孩子就会想方设法的逃脱父母的唠叨。例如:在家经常性一个人呆在房间并锁住房门、拒绝和父母沟通交流、父母刚准备说点话就顾左右而言他。

久而久之,孩子本能的抗拒父母的唠叨,亲子关系很有可能会变得疏远。

( 2)、 刺激孩子逆反心理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孩子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化思维。对于父母无止境的唠叨,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被多次强调错误、被批评、被规划。

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家坦娅 ·沙特朗的研究吧表明:如果父母对孩子房间的卫生状况总是喋喋不休,唠叨个不停,孩子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想钻进猪窝里。

所以当父母总是苛求孩子不该做什么、该做什么时。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越反感的越要去尝试。目的就是要用逆反的行为告诉父母停止对我的安排与说教。

面对以上的三种表现,家长们要反思平常与孩子相处中自己是否存在在教育孩子中让孩子陷入 "超限效应"?许多家长还是低估了过分的唠叨的危害,其实负面影响在潜移默化,积少成多的作用于孩子。

过多的唠叨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亲子关系出现问题。

那么父母如何在不唠叨下教育好孩子:

1. 多做少说,以身作则

想要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往往行动会比说教来的更有力度,并且不会招致孩子不耐烦的情绪。父母在对孩子有要求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例如想要孩子少接触电子产品,自己就不能做个 "低头族"。用看上网的时间,陪伴孩子一起去打羽毛球锻炼身体。而不是自己抱着手机,口头上却说着孩子:不要打 游戏 、不要看动画,对视力不好,多看书更有好处。

2、有质量的建议代替多数量的唠叨

在回答一个问题时,简明扼要的观点总是比长篇大论的观点得分高。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你长篇大论的唠叨时,不仅模糊了主要的观点,并且孩子也已经听得疲惫和厌烦了。所以唠叨对于教育孩子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家长要把握好尺度,注重话语的高质量而非以量取胜。更好的是以一种建议的方式,巧妙的提醒孩子。这样做会不会更好呢?让孩子可以去尝试一下,不是对于孩子的硬性苛求。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许多家长有着让孩子成为完美小孩的期望。对于孩子的一点小错误都不放过。急着让孩子改正,让孩子遵循他们眼中的正确标准。其实这类家长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忽略了孩子成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孩子年龄尚小,他们还在大脑发育的不成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是完美的。他们需要在错误中摸索和成长。家长不能给与其一个模板,让孩子按部就班的长大。否则会让孩子缺乏自我独立性、创造力。

家长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长,让孩子用时间证明自己。

父母唠叨并不能促进孩子的进步。往往父母越唠叨伴随的确实孩子越叛逆。许多父母都要思考对于孩子的教育,自己是否过分唠叨?给孩子尊重,和谐的沟通才是让孩子 健康 成长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