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的本质》:正念和慈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心智的本质》帮助我们认清心智的偏差,重新找回心智的本质。

现代文化告诉我们,自我是私人事务的一部分。这种孤立的自我观来自我们自上而下的、过滤式的心智建构,这些经验认为自我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之内,没有谁和“我”一样,每个人都独一无二。

但是人类早已形成了“助亲”,即由母亲以外的、值得信任的他人分担照顾孩子的责任,我们从小要依赖于值得信任的他人才能生存下去。我们在同一时刻既与所有人相像,也与某些人相像。我们有群体同一性,与某些人相像;我们还有集体同一性,与所有其他一切都相像,不仅像我们人类大家庭的成员,而且像所有生物。

所谓年月日的单位都是我们主观上对外部世界赋予的意义。地球环绕太阳一圈是一年,月亮环绕地球一圈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然后我们再略加调整,就变成了现在的历法。我们主观上建构了时间这个单向度的、向前流动的东西。

但在做梦的时候,我们是无时间的感觉的。因为这时我们沉浸在各种可能性之中,没有了主观时间的概念。

我们的心智发展出了一种偏差,即关注那些负面的信息,从而对可能伤害我们的事物加以注意。虽然这种偏差中蕴含的生存价值不言而喻,但它也使我们容易变得抑郁、焦虑、担忧和绝望。

为了从这种知识的沉睡和建构的云翳中觉醒,我们必须重新构想心智和存在的本质。这种本质也许既简单又合乎情理,即活在当下,也就是在场或者正念。

发展在场,即对正在发生的事物保持觉察的能力。发展在场的能力,也就是学会增强心智的功能来促进对正在发生的事物的开放的觉察,而非被自上而下的自动化评判带走。

在场也就是沉浸在可能性平面的体验中,让各种可能自主地涌现。

在场状态下,我们可以发现和其他人的更多共同之处,实现人际间的整合,这种整合创造出了一种现实,即我们归属于某种比我们更宏大的存在,它超越了我们各自相加的总和。“我们”大于你和我的总和。

在场状态下,我们也可以同时体验到无时间箭头的生活涌现中的永恒感,这种生活的涌现来自可能性平面,从而不再纠结于过去和未来,专注现在。

在场状态下,我们可以体会到平静、开放、互动和放松的感受,不再抑郁、焦虑、担忧和绝望。

总之“在场”让我们回归了心智的本质。

当我们回归了心智的本质,我们就会产生敬畏、共鸣、善意、共情和慈悲。

当我们下降到个人孤立的同一性的高峰和高原之下,对超越这种小我的大世界的壮美开放时,就会出现敬畏的状态,会体验到自我发生了转变。各种可能性的平面令我们得以感受到某种一开始不容易被理解的事物,某种比私有的、个体的自我更宏大的事物,某种似乎不受时间箭头束缚的事物,某种令我们一睹广阔甚至无尽的时空块宇宙的事物。这就是敬畏的体验。

共鸣指的是我们与他人的积极情绪进行连接的方式。当我们体验到积极状态,比如爱、喜悦、敬畏和感激时,我们就处在一种更宏大的状态中,它既提高了我们的理解水平,又拓展了我们关于自身的感觉。

善意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行事而不预期任何回报。善意同时也是一种存在的状态,一种彼此接近甚至接近自我的方式:我们带着特定的意图、态度和关心以推动带有积极考量的内在尊重。善意被视为尊重并支持他人的脆弱。

共情视为对他人体验的感知或理解,而不必然带有提供帮助的驱动力。共情是通向慈悲的路径。

慈悲就是我们与正在遭受不幸的人建立连接的做法。当我们与密友、患者、来访者、子女甚至陌生人建立起富有慈悲心的连接时,我们就会体验到爱。即使其中一人遭受着痛苦,整体产生的效果对双方而言仍然是整合水平的提升。富有慈悲心的行动使得两个孤立的个体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整合使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在场是通往整合的途径,整合是实现健康的要诀,善意和慈悲则是我们面对世界时应有的基本态度。通过正念和慈悲,我们就能找回心智的本质,促成“在我们中的我”的整合。这也许就是幸福的本质。

孤立的自我是一种谎言,当我们以在场(正念)开启心智,我们就会体验到内心深处彼此连接的本质。

【无戒学堂】日更第25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