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青年点:知青下乡,历史留下了谁的记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0
去辽西助农卖大枣,住在乡下的村子里,清晨出来闲逛,沿着一条小河往下走,景色不错,初升的太阳照着河水,照着树林,也照着一座院落。

我走进的院落竟然是一处“青年点”,还有一个小展览馆。

展览是有关知青的,是一段特殊记忆的日子,很多年轻人并不熟悉。

同行的当地人去喊人开门,我在院子里随便的拍几张照片。

当年农村都用这种井打水。

关于知青的话题,六十岁以上的人会很熟悉,五十岁人听说过,四十以下的人就模棱两可了,甚至有个八零后曾好奇的说:“知青天天在农村玩,多好,多情怀啊”。

我知道,关于知青的代沟,不同年龄段的人,是无法说清楚的。

而今天的人们来到一些知青景点,又有多少人能品味当年的汗水和泪水,希望与绝望呢?

取来钥匙,打开房门,这是一间同当年建筑相当的房子,可能是模仿当年的青年点建造的,比一些影视剧中看到要破旧,但很真实。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领袖发表在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指示开启了新一轮的上山下乡运动。

有资料说:“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上山下乡运动是人类现代 历史 上罕见的一次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干什么?

不是去 旅游 ,不是去玩的,他们是去改造思想,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劳动的。

展馆展示的东西并不多,而且主要是劳动生产工具,这些现在人陌生的东西,就是当年知青战天斗地的武器,他们必须熟悉,也是必须使用好的“伙伴儿”啊。

看资料知道这是一个模范青年点,当年在市县都是很有名气的,但是建点的时间并不长,是1974年才来到这片“热土”的,属于比较后期的下乡知青了。

现在人可能想象不出当年的知青生活,他们来到农村后建立青年点,过集体的生活,自己算计着过日子。

平时同生产队的农民一起出工干活,每天天亮起床下地干活,到了夕阳落山才会蹒跚而归,没有八小时工作制工时,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只有干不完的农活儿和疲惫的身躯,唯一想的尽快抽回城里,回到父母的身边。

而吃的呢?甚至不如当地的百姓,因为这些孩子还年轻,并不会过日子,不懂得算计,城里舒服的日子过惯了,到了农村就开始吃苦,甚至分到的口粮半年就吃光了,剩下的日子怎么办?

记得1976年我同母亲去乡下看姥姥,回来的长途 汽车 上,前座是两个知青,一路听他们聊自己的知青生活,那时他们已经下乡五年了,他们说开始还很老实,认真的干活儿,老乡也欢迎他们,后来随着日子的无聊,一些人开始躁动,不爱干活儿,开始偷鸡摸狗的祸害百姓,同贫下中农的关系很紧张,再后来就是打架,闹得一方鸡犬不宁,那时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也就破罐子破摔,不让别人好过了。

他们前面讲的眉飞色舞,我们母亲后面听得目瞪口呆,因为再有三年我就初中毕业,到了下乡的年龄,这就是我要去的地方吗?

然而运气的是上山下乡运动止于1977年,我安心在教室里读完了初中,又读完了高中,直到1981年毕业。

这时迎来了知青大返城,早年下乡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脸蒙圈的回到城市,又面临着新的选择:就业。

但是他们拥有的贫瘠文化,让他们能选择的职业并不多,那些工商、银行、税务、甚至公检法招生招干,都被当年高考的大学漏子轻松拿下,于是街面上多了很多“知青商店”。

虽然没有直接的知青生活经验,但那个时代接触过他们的人,看到这些难免感慨。

现在有些人写文章留恋那段岁月,不知道他们的知青岁月是否是诗一样的生活?但是我接触的知青,都认为付出了青春和苦恼,而那段岁月也并不美好。

这个知青博物馆不大,可看的东西也并不多,但我还是很仔细的看了一下,并看出有些东西或许属于那个时代,但并不属于知青,收集资料的人搞错了。

这个自行车没错!二八大扛,那个年代,无论城乡,都是主力的交通工具。

这个草鞋不对,在东北或者是辽西,自古以来就没有穿这种草鞋的。这种鞋是云、贵、川一带的草鞋,穿不了一天就会坏,据说过去人们出远门这种草鞋要背着好几双的。

这些像章和粮票、布票没错,是时代的记忆。

这些小人书也没有错,虽然这种画本是给孩子们看的,但在那个书籍贫瘠的时代,大人也会看的津津有味的。

这台相机值得商榷,那时已经有海鸥双反相机,但这个机型是4A,属于高档机型,当时主要给一些宣传部门的专业人士使用,普通百姓能买到的比较简易4B型(也是凭票),而且这台相机是八十年代以后生产的(早期是金属环)。

这个长江牌16mm电影放映机就不对了,当年这是专业设备,只有县一级以上的电影放映队才会有,属于国家调拨物资,青年点不可能拥有的。买不起,也买不到。

这里挑错,只是想说明,有些涉及 历史 的事情还是要严谨一些,是对 历史 的尊重,也是对那段岁月的负责。

看看这个结束语,每年的八月七日是一个聚会的节日,或许只是属于这些曾经在此生活过的人才能感触的记忆和感悟,有他们的青春,有他们的付出,有情谊,有初恋,有梦想......

当年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最小有才14岁的孩子。而今四、五十个春秋过去了,那些知青中最小的也是60岁老人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场运动,属于一代人的记忆,在 历史 的大潮中,会越来越淡了,最后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