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的甲骨文怎么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3
问题一:冯睿涵怎么用甲骨文写 冯睿涵未找到甲骨文
甲骨文介绍
甲骨文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时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发现于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
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天文、历法、医药等各个方面内容,目前甲骨文已识别出的字大约为2500个。

问题二:熙的甲骨文表意 虽然熙没有甲骨文写法,但是按照小篆的形体也可以做出解释。
如图所示:
比较靠谱的解释是说文《火部》:熙,燥也。从火(音颐)声。这就是个形声字。没有太多的讲究。
但是如果非得解释出点内涵的话也可以。
熙从臣(你仔细看,这个字不是臣。但是打不出来,所以只好这样了。)像女性的 *** (古人造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以不要想歪了),顺便一提,姬是美女的意思。从巳,表示小孩子。下面是火。整个字代表女人在暖暖的火炉旁喂孩子,是不是很和谐的场景啊。
上面的解释其实没啥太多根据。根本是看图说话。

问题三:西周时期的甲骨文有什么特点 在陕西岐山县城北的周公庙遗址附近,今年新发掘出土了一批甲骨,其中一片上刻有6个字,非常珍贵。迄今为止周公庙遗址共出土西周甲骨10000多片,其中可辨识的文字近2600个,是中国其他地区出土西周甲骨文字的两倍多。
岐山县位于陕西省西部,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从周太王迁岐至周平王东迁的400多年间,岐邑(也称宗州)是周朝的都城所在。都城东迁后,西周王朝的宗庙仍在岐山,仍然是王室进行祭祀及一些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周公庙遗址位于岐山县凤凰山南麓,面积达10平方公里,是一处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大型商周时代遗址。
据雷兴山介绍,周公庙遗址从2004年开始发掘,目前初步搞清商周时期的聚落分布,共出土西周甲骨10000多片,可辨识的西周甲骨文近2600字,是中国其他地区出土西周甲骨文字总和的两倍多。其中,许多属于周公旦本人使用过的。
他透露,有一坑甲骨将近500字是周公旦本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使用的产物,比如东征平叛调动军队时的甲骨,比如营建洛邑占卜用的甲骨,丰富完善西周甲骨学,使西周甲骨学有质的飞跃。”
中新社记者在现场看到今年新出土的甲骨文,这是一块牛的肩胛骨,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表面较为光滑,琢磨成骨铲的样子,刻着狻⒄辍⒅铡⒄辍⒓取⒓6个字。
雷兴山说,这6个字意思是:名为终、獾牧礁鋈擞惺抡疾罚其中一个所占卜的事项结果吉祥。两个人出现在西周时期同一块甲骨上,目前还是第一次发现。他强调,这块甲骨还有两个特殊的地方:考古史上从没发现过把刻有卜辞的骨头改用成铲子的;更特殊的是这块甲骨没有钻孔,也没有占卜过的痕迹,不像拿这块骨头占卜后刻在上面的,而是直接在上面刻的文字。有专家怀疑它属于练习刻字的一块骨头,后来又当作骨铲来使用。
据统计,迄今为止,周公庙遗址共出土西周甲骨10000多片,其中可辨识的文字近2600个。而中国其他地区西周遗址发现的甲骨文,全部加起来不足1100个。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问题四:涵字的意义是吉吗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涵蓄 hánxù
[implicit] 意思或感情含而不露
涵养 hányǎng
(1) [self-restraint;ability to control oneself]∶修养
很有涵养
(2) [conserve]∶滋润养育
用造林来涵养水源

问题五:清明节用甲骨文怎么表示 春节:
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 ***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由来: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习俗: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

问题六:谁可以提供 发展和谐社会 的相关报道 5分 人民日报

问题七:甲骨文蕴含了怎样的艺术之美 甲骨文是中国商王朝晚期刻于龟甲兽骨上用于占卜和记事的文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具有文字三要素(形、音、义)的中国最古老文字系统,为汉字鼻祖。亦称殷墟文字、卜辞、龟兽甲骨文字。甲骨文是较成熟、有系统的文字,汉字的“六书”原则(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甲骨文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埃及圣书文字、中国甲骨文、中美洲玛雅文)中唯一延续发展至今的古文字,历经金文、大篆、小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发展成今天的简化字。甲骨文曾被埋在地下三千余年,一百多年前才被发现,具有世界文字史上瑰宝级的地位和价值,引起许多国家的极大关注。至今,甲骨文已出土15万片,近5000个单字,释译成当今公认的字有1200多字。其记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甲骨文学术研究成为世界显学。
甲骨文书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法珍品,也是书法领域中古老而年轻、质朴而亮丽的一枚奇葩。甲骨文书法包含甲骨文契刻书法和笔墨书法两个方面,前者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原生态甲骨文书法,后者为经过对前者提炼、移植而在工具与载体发生重大变化形成的甲骨文笔墨书法,其中有个“刀笔转换”过程。因此,现代甲骨文书法最基本特征是既要有契刻遗韵,又要有笔墨情趣。
甲骨文笔法特点有三个基本笔划:点画、直画、曲画,这三个基本构件造就了殷商甲骨文苍古雄劲、灵动多姿的艺术风格。甲骨文书写时要注意刀笔转换技巧。1,起笔时有露锋与藏锋之别。露锋:笔毫稍斜与笔划成一定角度,笔尖顺锋入纸,随即按笔控制一定笔画粗细稳定快速行笔。此时,起笔处形成尖锋,犹如刀刻之感。藏锋:垂直将毛笔落在纸上,控制好力度一步到位,起笔处不露锋。2,运笔时中锋行笔,要疾要稳,不可侧锋。疾:行笔要快,要果断,用笔洗炼,干净利落。稳:对横竖直画要控制笔锋,力度均匀,写出刚劲和力感。行笔中不要有提按动作,快速行笔,达到入木三分之感,表现出以笔代刀的锋利和爽快,体现刀笔味的凝重和高雅,达到线条遒劲秀美,气意连贯,稳重大方,气势强健的境界。3,收笔也有露藏锋之分。露锋收笔技巧:根据所写字的笔画长短控制腕力和笔锋,在稳定快速行笔中边行边提,直到笔锋离纸,形成悬针形。此法体现的风格是运笔犀利,刚劲如契,峻峭挺拔,锋利爽快。藏锋收笔技巧:在快速行笔到终点时立即收锋提笔、斩齐。其体现的风格是运笔劲健,精气内敛,遒美丰腴,含蓄浑厚。4,方折、曲笔技巧:方折体现在字的转折处必须是爽利的方折,书写时要用接笔,不能用连笔,否则会在转折处形成圆弧,影响刀笔效果。曲笔体现在书写时要中锋用笔,无论内弧、外弧、上下弧、连接弧,在成弧线的过程中,注意用手指捻笔调锋,要控制笔锋始终处于笔画的中轴线平滑过渡,不可形成侧锋。曲画接点处不能留空隙,不能留接点,连接要平滑。5,点和短画体现在甲骨文中多以“字缀”出现。点是一种特殊的短画,表达意义很多,如粒、尘、味等,其形态各异,有三角、米粒、枣核、纺锤、方形等,无特殊笔法,可因其所会之意采用不同形式的点画,起到点睛之美,使整个甲骨文字更加生机灵动。6,主笔、辅笔体现在写一个甲骨文字时首先要分析字的主笔,抓住主笔写出刀削坚劲、挺直、得势的力感,再灵活地处理好辅笔,写出的甲骨文才能传神。主笔要求在曲直变化中快速行笔,一气呵成,不能停笔、断笔,要有气势。
甲骨文结体多为长方形,少量为方形,既成汉字格局,又变化多姿,在均衡、稳定、大方中颇有运动感。多数象形字繁简不一,随体异形,婉曲舒徐,顾盼自如,构成一种天然的形体美。后世所谓欹侧多姿、朝楫呼应、穿插意连、鳞羽参差等结体法则,在甲骨文中已大体具备。其形体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