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胡适,我学到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以前也有看过胡适的文字,但零散,不成体系,好多都记不得了,惟记得他写过差不多先生,列举的例子传神,惟妙惟肖。近日一念起,重读胡适的文字,常常忍不住在心底默默叫个好,原来,很多我们在微信里读到的鸡汤干货,胡适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早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在那里,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那么,重读胡适,我学到什么呢?

《一个问题》里由朋友的经历导出追问: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文章在朋友的絮叨中结束,没有结论。倘若转换为镜头语言,会是非常适合一些宣传片和广告片的拍摄手法,留白,嘎然而止,引人思考。

有时想讽刺一种人,或是一种社会现象,不需要多论述多评议,去生动形象地描述好了,不做解说员,做一面镜子,只如实描写所见,不掺杂自己的意见,让读者在群像里见到自己的样子,这是最高明的手法。《差不多先生》一文里,没用任何形容词,没有一处华丽的辞藻,列举了七八件差不多先生的逸事,却将国人里差不多的劣根性展露无遗。《哲学与人生》里首先释义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哲学,再谈两者之间的关系,思路清昕简洁。

《新生活——为新生活杂志第一期做的》一文里胡适以日常小事来阐释什么是糊涂生活,什么是新生活,这样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借鉴。日常小事里有更多的共同体验,共同体验才能激发共同情感,共情后才能产生共鸣,从而打动读者。现在里面很多阅读量大的文章,其实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儿,真情实感的文字,更能打动人心。

自上而下构建文章的结构,这一点是金字塔原理表达逻辑里最简单易学的方式。如《为什么读书》一文里他首先界定为什么要读书?

再给出答案:

① 以前人经验为依托,做垫脚石,宏观传习文化,微观提供方便,以有所余力去做其他事。

②为了读书而读书,不是死读书,而是说:读书越多,思维地盘和触角越发达,才可以读更多的,更不易汲取的书。

③实用,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尤其是分析问题与看待事物的困难。这个方案里也提出了思想的五步:一、疑问; 二、把问题弄清,是什么,矛盾在哪一点上,为什么?三、考虑如何解决;四、选择假定方法去尝试;五、证实 。

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让你的文章有所价值,尽可能提供干货是共通的。看胡适的文章,会看到胡适受他的老师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极大。在《人生问题》里,他说“我知道人生如春秋大梦一场,但在这个前提下,咱们不要丢掉这个梦,是梦,也好好去做他。”连梦都要好好做,可见他有多提倡实用。他的演讲也好,他的文章也罢,总是有很多金句,散发出实用主义的光芒。

·在《为什么读书》一文里,他指出,经是形式,没有一点内容可以帮我们改进道德增进知识,史子集是杂货店。老子这本书,今天一句“道可道”,明天又说一句“非常道”,没有一些系统。

·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里,他为迷茫困惑的青年人开方子:

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你总得有点信心。

·在《哲学与人生》一文里要求诸君要阐释哲学,了解人生,就实行笛卡尔的怀疑态度,牢记苏格拉底所说的“未经考察过的生活,是不值得活”。

现在很多的人,反感鸡汤文,莫名反感正能量。究其原因,反感的是那些假大空。真正有营养的鸡汤还是受欢迎的。但其实有些话语朴素而有力量。最后,我以胡适先生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里的给予我慰藉的鸡汤作结,与里写作路上的诸君共勉:

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