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䓖的药代动力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1.正常人口服磷酸川芎嗪的药代动力学 6名健康志愿者口服300mg磷酸川芎嗪胶囊(相当于川芎嗪174.4mg)后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均为二室开放模型,由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认为:口服磷酸川芎嗪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速度比较快,30分钟左右就达到血药浓度的最高峰3.114
±0.902ug/ml,随即药物由中央室向周边室快速分布,半衰期为0.4855±0.188h,中央室表现分布容积为17.76L,总表观分布容积为66.77L,说明川芎嗪在人体内分布较广,同时药物在体内迅速消除,其消除半衰期为2.894±0.0558h,说明川芎嗪排泄及/或代谢较快,给药后3h,血药浓度就降到约0.5ug/ml,随后药物浓度下降缓慢,此时血液和组织中的药物基本上达到平衡。 2.兔和大鼠的药代动力学 兔分别ig川芎嗪0.1-0.2g/kg,胃肠道吸收迅速,分别于1-3h血药浓度达峰值,3-6h尿药浓度最高,16h后尿中已不能测出。大鼠ig以芎嗪0.2g/kg,药物吸收后可分布于各组织,给药后30分钟,以肝脏中含量最高,肾次之,脑组织第三,其他脏器较少。大鼠iv盐酸川芎嗪30mg/kg,其药代动力学呈开放性二室模型,t1/2(a)为0.1441h,t1/2(B)O1.6953h,清除率为0.3597L·kg·h-1,总表观分布容积(Vss)为0. 7975L Kg-1以芎嗪主要分布于血流丰富的大循环和组织,肾脏排泄少,肝脏为主要消除器官。
3.3H-川芎哚的药代动力学 用化学合成和氚曝射方法制成了标记的川芎哚。尾iv每只小鼠为9.6uci/0.2ml/66ng,ig小鼠为9.6uci/0.6ml/66ng。Iv后血液放射性浓度-时间关系,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特征,t1/2(a)很短,表明药物进入体内后由中室向外室转移较快。VB和Vc很大,说明药物在体内分布很广。根据t1/2(B)、K10和CL,表明药物从体内排除较快。Ig后血液放射性浓度一时间关系,也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的特征。药物ig后吸收很快,在0.25h血液中即达到最高浓度,此时最大血药浓度为0.0648uci/ml。T1/2(a)也很短,为iv的1.6倍,提示药物由血液间组织分布较快。T1/2(B)iv的1.7倍,说明两种给药途径排除速度都比较快,但iv更快些。生物利用度F为41.9%,表明po吸收程度不够完全。从体内分布看。Ig后5分钟,十二指肠放射性蓄积达峰值,30分钟时心脏的放射性为最高,60分钟时其它各脏器对放射性蓄积均达高峰,240分钟时各组织中的放射性蓄积均下降。从测得的各脏器来看,含量最高者为十二指肠,其它依次为胃、肾、肝,而脑为最低。另外口服l小时后,尿中又能测到相当数量的放射性,给药后24小时,自尿排除的放射性占给予剂量的24.24%,而自粪排除的放射性为43.34%。本品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14.8%。
医学作用 【化学成分】
根茎含挥发油约1%.鉴定出油中成分有40种, 占挥发油的93.64%, 其中主成分为藁本内酯(ligustilide)占58%、3-丁酜内酯(3-butylphthalide)5.29%和香桧烯(sabinene)6.08%.根茎中所含的内酯化合物, 除上述提到的二种外, 尚含丁烯酜内酯(butylidene phthalide)、川芎内酯(sankyunolide)、新蛇床内酯(neocnidilide)、4-羟基-3-丁酜内酯(4-hydroxy-3-butyl phthalide)、川芎酚(chuanxingol)、双藁本内酯(2, 2′-diligustilide), 以及3-丁基-3, 6, ⒎三羟基-4, 5, 6, 7-四氢苯酞等.含氮化合物有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 川芎嗪, chuanxiongzine)、perlolyrine、盐酸三甲胺、盐酸胆碱、L-异亮氨酰-L-缬氨酸酐(L-isobutyl-L-valine anhydride)、L-缬氨酰-L-缬氨酸酐、1-乙酰基-β-卡啉、尿嘧啶、腺嘌岭和腺苷.酸性或酚性化合物有4-羟基-3-甲氧基苯乙烯、1-羟基-1-(3-甲氧基4-羟基苯)-乙烷、4-羟基苯甲酸、咖啡酸、香荚兰酸、阿魏酸(ferulic acid)、瑟丹酸(sadanic acid)、大黄酸(chrysophic acid)、棕榈酸、香荚兰醛和亚油酸.此外, 川芎根茎尚含中性油, 其成分为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烷酸乙酯, 异十七、异十八烷酸乙酯和异十七烷酸甲酯.另含5, 5′-联呋哺甲酰醚(bis-5, 5′-formylfurfuryl ether)、匙叶桉油烯醇(spathulenol)、β谷甾醇、蔗糖和一种脂肪酸甘油酯.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 加石油醚5ml, 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小时, 滤过, 滤液挥干, 残渣加醋酸乙酯2 ml使溶解, 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液2~3滴与氢氧化钾甲醇饱和溶液2滴, 显红紫色(内酯反应).
2.薄层层析
⑴ 川芎(江苏) ⑵ 川芎(四川) ⑶ 对照药材
样 品 液:取粉末1 g, 加乙醇适量, 加乙醚20ml, 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小时, 滤过, 滤液挥干, 残渣加乙酸乙酯2 ml使溶解, 作为供试品溶液.
对照品液:取川芎对照药材, 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展 开:硅胶G薄层板上, 以正己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
显 色: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 供试品在与对照品相对位置, 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药理作用】
1.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1)对心脏的作用 川芎提取物川芎嗪对离体豚鼠心脏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 但对心率影响不大.在缺氧前和缺氧时, 川芎嗪对离体豚鼠心脏的作用是使心肌收缩性减弱、舒张功能下降、心率减慢.对整体动物川芎嗪有强心作用.给麻醉犬静脉滴注川芎嗪动物出现心率加快, 心肌收缩力加强等作用, 这些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加强.给清醒高血压犬滴注川芎嗪也引起心率加快.川芎嗪10mg/kg、20mg/kg和30mg/kg静注能明显加快麻醉狗的心率, 缩短其心电图Q-T间期, 降低ST段;20mg/kg和30mg/kg能使T波倒置或出现双相T波.但有实验表明川芎唪5~20mg/kg对麻醉开胸猫心功能无显著作用, 40mg/kg可抑制心肌收缩, 但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和每搏指数未见下降, 80mg/kg对心脏功能有显著抑制作用.川芎320μg/kg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Ca2+内流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离体乳头肌变力效应观测、窦房结跨膜动作电位记录及在体希氏束电图、体表心电图变导作用的观察结果显示川芎唪具有负性肌力效应、负性变频和变导作用, 与维拉帕米(异搏定)的特性非常类似, 推测川芎嗪可能为一钙离子拮抗剂.
(2)对血管及血压的作用 川芎嗪以不同的给药途径(静注、静滴或十二指肠给药)对多种动物(猫、兔和大鼠)给予不同的剂量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川芎嗪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氯化钾和氯化钙诱发的胸主动脉条的收缩效应, 其作用与维拉帕米很相似.川芎嚓的降压作用可能主要是由于直接扩张血管所引起的.川芎嗪能扩张大鼠肺血管, 抑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和右心室肥大, 对右心室内压变化最大速度(±dp/dtmax)无显著影响.川芎嗪也能降低犬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阻力, 而对体循环无影响.离体大鼠肺动脉环实验表明, 川芎嗪能显著降低肺动脉环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反应性, 促进肺动脉合成释放前列环素(PGI2)舒张肺动脉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 吲哚美辛(消炎痛)可显著抑制川芎嗪舒张肺动脉与促进PGI2合成释放的作用.川芎嗪非竞争性拮抗KCl、CaC12和NE对兔基底动脉和肠系膜动脉环的收缩, 抑制⒌羟色胺(5~HT)引起的兔基底动脉和隐静脉环收缩, 抑制大鼠门静脉条的自律性收缩.川芎唪对抗内皮素的血管收缩作用,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降低细胞内钙调素含量.体外实验表明, 川芎唪对正常及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Ca2+内流有抑制作用, 体内实验显示, 川芎秦能明显激活正常大鼠血管平滑肌Ca2+内流, 而抑制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Ca2+内流.放射性同位素和血管收缩功能检测实验表明, 川芎唪竞争性作用于α受体.
(3)对冠脉流量的影响 川芎及川芎嗪对离休大鼠或豚鼠心脏均具有显著的增加冠脉流量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