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薯都的优势特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乌兰察布打造中国薯都有五大优势:一有独特的自然条件。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高原,马铃薯产区海拔1300~1500米,气候冷凉,结薯期的七、八月份平均气温17~21℃,昼夜温差大,而且土壤类型为栗钙土,多呈沙性,土壤疏松,非常适宜马铃薯生长。全市降水多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也正是马铃薯生长需水量最大的时期,雨热同季,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极为有利。加之海拔高、空气干燥,不但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干物质积累,而且马铃薯的晚疫病发生频率低,传毒蚜虫少。同时,我市马铃薯耕作区地势相对平坦,具有机械化作业的优越生产条件。二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多年稳定在400万亩左右,年产量400~450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在全国地区级位居第一,占自治区马铃薯产量的40%以上,种薯生产面积达50万亩,其中原种一代生产面积达5万亩,加工专用薯基地达100万亩。此外,规模化种植马铃薯,土地、人力、电力成本都较低,投入产出效益明显。三有强劲的科研支撑。我市马铃薯的研究和种薯生产时间较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马铃薯遗传育种、专用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一些研究项目和技术成果在国内、国际处于领先水平。全国第一个马铃薯原种场、第一座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网室、第一个脱毒种薯组培室就建在乌兰察布;“马铃薯实生薯在生产上的应用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试验”于1980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马铃薯病毒血清鉴定”、“马铃薯实生种子杂交与利用”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乌兰察布市农科所参加了“六五”、“七五”、“八五”三个五年计划的马铃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从1986~2000年主持或参与了国际马铃薯中心的合作研究项目,育成“蒙薯10号”和“蒙薯11号”等10多个优良品种。乌兰察布市职业技术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开设了“马铃薯生产加工系”,2008年秋季正式招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首开马铃薯生产加工专业之先河。四有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乌兰察布市位于环渤海、京津冀、呼包鄂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通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的国际通道。北通陆地口岸二连浩特市,与蒙古国接壤;东与河北省张家口、京津地区相接;南与“煤都”大同市相临;西靠首府呼和浩特市。境内有两条国道、两条高速、1条省际大通道和七条铁路,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乌兰察布市距北京336公里,大同100公里,呼和浩特130公里,包头280公里,二连浩特340公里,优越的区位交通为马铃薯运销终端市场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条件,同时,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产地批发市场布局合理,现代物流发育较快,使我市马铃薯产品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五有极具竞争力的品牌。2008年以后,我市向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马铃薯“图木苏”(蒙语:意为马铃薯)产地标识和“敕勒川”商标,丰富了乌兰察布市马铃薯文化品牌。2011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了乌兰察布马铃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薯都影响力,提升了乌兰察布马铃薯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近年来,乌兰察布在发展马铃薯产业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强化组织引导,推进产业规模发展。我市将马铃薯产业作为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来抓,把推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纳入到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范围,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为实现产业规模化、合理化发展,我市对马铃薯产业带进行了统一规划,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2010年,市政府提出并实施马铃薯双百万工程,即发展节水灌溉100万亩,发展旱作覆膜马铃薯100万亩。为了推进规模化种植,全市各地积极鼓励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引导农民以股份合作形式联户经营或与种植大户、企业进行参股经营,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13万亩,占总耕地的21%,80%以上种植马铃薯,不仅为规模化种植创造了条件,壮大了基地规模,而且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抑制种子退化,实现精准种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推动种植水平全面提升。在组织引导上,全市还加大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力度,目前全市建成马铃薯示范园11个,面积2.1万亩,今年又建设马铃薯精品示范田20万亩。为保障马铃薯种植基地效益,全市每年抽组500名科技人员,组成马铃薯科技服务集团,进村入户,推广各种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从整地、播种、施肥、浇水到田间管理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二)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产业顺利发展。近年来,我市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断加大设施农业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有效发挥国家各类补贴和地方财政资金的扶持引导作用,促进了马铃薯良种良法特别是节水设施的快速发展。自治区马铃薯主产区良种补贴在我市连续实施8年,累计实施面积47万亩,2009年国家出台马铃薯原种补贴,我市累计承担40.95万亩,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又把马铃薯列入良种繁育补贴范围,这些补贴都及时发放到基地和农户。认真落实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每年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4亿元左右用于对节水农业的补贴,主要的补贴政策是:购买大中型喷灌机补贴一半,软管微喷每亩补贴200元,旱作覆膜每亩补贴20元;2009年以来,市委、政府加大对马铃薯滴灌的扶持力度,对推广膜下滴灌进行大力度补贴,其中市财政每亩补贴200元,旗县财政每亩补贴200元,农机补贴每亩234元。针对去年马铃薯市场出现价格低迷、销路不畅、仓储不足、加工收购缓慢等困难和问题,市政府拿出4.3亿元支持13家加工企业作为流动资金,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最大限度消化马铃薯,市政府拿出550万元补贴建设简易储窖。
(三)发挥科技助推作用,积极探索高效节水模式。通过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园区建设的带动,我市引入和大力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良种、高垄栽培、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液体肥运用、病虫害综合防治、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农机农艺措施得以大面积推广运用。针对乌兰察布严重干旱缺水的实际,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地下水资源,从2009年开始,我们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综合集成运用各种先进的农机农艺措施的前提下,全市大面积推广更为节水的膜下滴灌,2009年,全市试验示范7万多亩,2010年达到33.4万亩,2011年达到50万亩,2012年又新增46万亩,膜下滴灌马铃薯单产水平达到2500公斤左右,比普通水地种植增产1000公斤左右。滴灌种植有以下几大好处:一是节水效果显著,传统漫灌种植马铃薯每亩耗水300~400吨,而膜下滴灌每亩只需耗水80-110吨,135万亩膜下滴灌比漫灌节水约2000万吨,相当于新建30座小型水库。二是节肥效果显著。膜下滴灌可使肥料有效利用率由过去的30%~40%提高到60%~70%,传统的漫灌种植马铃薯每亩用肥150~200公斤,而膜下滴灌每亩只需60~100公斤,滴灌比漫灌每亩节支80元。三是节能降耗。采用膜下滴灌一次每亩耗电15度,而漫灌一次每亩耗电65度,滴灌比漫灌每次节约电费28元/亩。四是投工费用低。滴灌比漫灌每亩省工5个,有效的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了人工开支。实践证明,推广膜下滴灌抗御了严重干旱,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干旱缺水地区发展节水农业的必然选择,是顺应天时、抗御自然灾害的革命性举措。
(四)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科技兴农,良种先行。我市从马铃薯良种这个源头入手,狠抓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升发展水平。目前全市马铃薯脱毒组培室达到2.09万平米,可生产脱毒苗1.2亿株,网室2800亩,生产脱毒微型薯4.5亿粒,原种10万吨,合格种薯100万吨。马铃薯良种繁育已形成从茎尖脱毒、组培快繁、温网室微型薯生产到原种一、二代繁育的完整体系。内蒙古嘉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马铃薯脱毒种薯和商品薯品种开发、仓储、销售及保鲜加工于一体的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计划到2016年建成20万亩脱毒种薯优良品种示范基地,占领全国10%的市场份额。民丰薯业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有1万平米马铃薯脱毒苗组培室,500平米脱毒研发中心,2200平米加工研发中心、8亩智能温室、30亩日光温室、350亩防虫网室、6万亩原种生产田、7万吨马铃薯种薯仓储库,2012年可生产微型原原种薯2亿粒,原种5万吨,为我市打造全国最大的种薯繁育基地奠定了基础。
(五)强化产业配套,积极推进产业体系建设。农牧业增效的潜力在产业化,产业化增效的关键环节在加工转化。我市坚持以工业化思路谋划马铃薯产业发展,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发展模式,打破地域、行业界限,把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几年来,扶持和培育了富广公司、奈伦精淀粉公司、博仓薯业、卓资龙的、商都太美等一批马铃薯加工骨干企业,其中富广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马铃薯全粉生产企业,年产马铃薯全粉1.2万吨;龙的公司具备年产2万吨精淀粉、1400多吨薯蛋白的能力,薯蛋白填补了国内的加工空白;奈伦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年可生产精淀粉8万吨、变性淀粉4万吨。。按照大生产、大流通、一体化的要求,我市不断强化流通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着力扶持和发展马铃薯产、加、销协会,目前,全市成立马铃薯营销协会28个,马铃薯经济人28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30-50万吨优质种薯由我市调往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宁夏等省区;约有160-180万吨优质商品薯调往北京、上海、广东、海南等地,并出口到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每年还为上海百事(中国)食品有限公司、北京辛普劳马铃薯食品公司、上好佳食品公司等企业提供加工专用薯。为有效解决鲜薯贮藏问题,我市在充分利用当地农户自建贮藏窑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的扶持、引导工作,以企业为主体,先后建设了装备世界先进调控设备的现代化储库8处储存能力达60多万吨,贮存能力200吨以上的储窖2700座,仓储设施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实现了马铃薯销售旺季有序、淡季不淡,保证了马铃薯全年均衡上市。
(六)强化品牌文化建设,提升产业影响力。2008年、2010年我市成功举办了两届马铃薯文化节,2009年2月,在北京举办了马铃薯产业发展高层论坛,邀请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等部委有关领导和中国农科院的有关专家、学者,为打造中国薯都建言献策。马铃薯文化节集技术研讨、种薯订货、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为一体,通过这一平台,既展示各种马铃薯相关产品和打造中国薯都的成就,又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发展模式、发展理念推向全国,提升了我市马铃薯产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