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意思大家快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9-26
 孔子说:“君子怀念着一个德化好的国家,小人则怀念着一个生活容易的地方。君子做一件事,必想到这件事的合法不合法,小人做一件事,只想到这件事对自身有没有利益。”
  子曰:“放于利而行①,多怨。”
  [今注]
  ①孔曰:“放,依也。”《周语》:“芮良夫曰:‘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周语》“而”字意同“如”。)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依着利以定行为,那一定会受到许多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②!”
  [今注]
  ①《后汉书?刘殷传》贾逵上书:“孔子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又《列女传》曹世叔妻上疏:“《论语》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这两位后汉的学者所引的《论语》,文义比现在的《论语》要明白些,可惜没有熹平石经的经文可证!(《左隐十一年传》引君子的话:“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又《左昭二十六年传》:“晏子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又《左襄十三年传》:“君子曰,让,礼之主也。”这都是关于“礼”、“让”的古训。)
  ②让是人的美德。孔子主张以礼治国,但尤偏重于“让”,所以以“礼让”连言。这章经文,似宜据后汉学者所引订正。
  [今译]
  孔子说:“能用礼让的道理来治国,对处理国事就没有什么困难了!不能用礼让的道理来治国,那真对不起这个‘礼’!”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①。”
  [今注]
  ①这章的后两句,可以说是前两句的注解。
  [今译]
  孔子说:“不必担心没有职位,要担心怎样在职位上站好。不必担心人家不知道自己,须先使自己有足以使人知道的东西。”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①。”曾子曰:“唯②。”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③!”
  [今注]
  ①《释文》:“参,所金反。”(《说文?森字下》云:“读若曾参之参。”)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道理,为讲说。(《荀子?儒效》:“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人之所以道也”的“道”,意同“行”;“君子之所道也”的“道”,则训为讲说。孔子的“吾道”,乃指自己所讲的道理言。孔子生平诲人的道理,头绪多端,语或不同。他怕门人不懂守约的方法,所以向曾参说这话。)贯,是贯穿、贯通的意思。
  ②唯,以水切。《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注:“应辞,唯恭于诺。”
  ③《礼记?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曾子所说“忠恕”,就是“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的道德。(这个忠恕,就是“一以贯之”的“一”。曾子循当时语言习惯联言“忠恕”。若孔子自己说,恐怕只用“恕”!参《卫灵公篇》“子贡问曰”章。)
  [今译]
  孔子说:“参,我平日所说的许多道理,是可以用一种道理来贯通的。”曾子说:“是的。”孔子出了讲堂,同学们问曾子:“老师说的什么意思?”曾子说:“我们老师的道理,〔千言万语〕,不过‘忠恕’罢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①。”
  [今注]
  ①这章的君子、小人,乃以修养的程度分,而不是以地位分的。郑、朱都训“喻”为“犹晓”,意自可通。但这个“喻”字最好训为“乐”。《庄子?齐物论》:“自喻适志与?”李云:“喻,快也。”(喻,借为愉。《论语》这章的“喻”,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乐”同义。)
  [今译]
  孔子说:“君子乐于义,小人乐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
  [今注]
  ①包曰:“思与贤者等。”
  ②省,息井切。郑注:“省,察也,察己得无然也。”
  [今译]
  孔子说:“见到贤人,便用心学他;见到不贤的人,便反省自己有没有坏处。”
  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②,劳而不怨③。”
  [今注]
  ①包曰:“几者微也。”
  ②“而”字依皇疏本。违有离意,“不违”,不放弃谏志。(《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
  ③《礼记?坊记》:“子云,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坊记》似即复述《论语》这章的。“不倦”是指“不违”。)
  [今译]
  孔子说:“服侍父母的道理,如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们要婉约地劝谏。如果父母不听,我们还是尊敬父母,但不放弃了谏争的志愿。我们虽然忧劳,但我们一点也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①。”
  [今注]
  ①郑曰:“方,犹常也。”按:《礼记?曲礼》:“所游必有常。”郑注是据《曲礼》为说的。《玉藻》:“亲老,出不易方。”注:“易方,为其不信己所处也。”疏:方,常也。但《晋语》七:“祁奚曰:午之少也,游有乡。”以常释方,不如以乡释方。凡称地为“地方”,似亦从“方向”引出的。(《周礼?故书》:“乃分地邦而辨其守。”“地邦”,似即现代话的“地方”。)
  [今译]
  孔子说:“父母在的时候,不到远处去游;如出游,必有一定的地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①”!
  [今注]
  ①这句话已见《学而篇》“父在观其志”章,当是那一章的脱简。(陈鳣《论语古训》:“汉石经亦有此章,当是弟子各记所闻。”按:陈说亦可通,但石经所据本亦容有脱简。)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①。”
  [今注]
  ①郑注:“见其寿考则喜,见其衰老则惧。”(《集解》引作孔注。我们据一唐写本作“郑注”。《释文》:“或云包氏,又作郑玄。”)
  [今译]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年龄增加而欣喜,一方面为他们的身体衰老而担心。”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①。”
  [今注]
  ①包曰:“古人之言不妄出口,为身行之将不及。”(《尔雅?释言》:逮,及也。)
  [今译]
  孔子说:“古人不随便说话,因为说到做不到是可耻的。”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①!”
  [今注]
  ①郑注:“约,俭。俭者恒足。”鲜,仙善切。(《八佾篇》:“礼,与其奢也宁俭。”《述而篇》:“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按:合理的省俭,乃是美德。)
  [今译]
  孔子说:“因为俭约而犯了过失的,是很少的。”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①。”
  [今注]
  ①《说文》:“讷,言难也。敏,疾也。”郑注:“言欲难,行欲疾。”行,下孟切。
  [今译]
  孔子说:“一个君子,说话要郑重而做事要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①。”
  [今注]
  ①《周礼?遂人》:五家为邻。《韩诗外传》:八家为邻。按:居相近为邻,故引申有亲近义。
  [今译]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不会孤独,必定有声气相同的人来亲近他的!”
  子游曰:“事君数①,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今注]
  ①数,色角切。《集解》:“数,谓速数之数。”邢疏:“此章明为臣结交,当以礼渐进也。”(刘宝树《经义说略》:“〔数〕当训为数君友之过。”《汉书》项籍传、陈余传、司马相如传下、主父偃传注并云:“数,责也。”《国策?秦策》注:“数让,责让。”皆数其过之意。《儒行》:“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谓不可面相责让也。”按:《广雅?释诂一》:“数,责也。”但《论语》这个“数”字,未必指面责言,解为急切,似较妥。而就规过言,实应以忠告善道为主,面责人过,总是利少害多。故《群经平议》说亦同刘说。)
  [今译]
  子游说:“一个人事君,态度上如过于急切,就会找来侮辱;一个人交友,态度上如过于急切,就会被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