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北宋东京城是繁华极地?

如题所述

北宋东京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区及其周围。东京城又称汴京,始建于956年的后周,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定都开封,改名东京,历时167年,极盛时人口达150万上下,是全国第一大都市。

自北宋灭亡后,历经动乱,东京城遭受严重破坏,特别是元世祖时为防止人民反抗,将开封内外城全部拆毁。

1642年李自成率起义军第三次围攻开封时,周王朱恭枵串通官军掘开黄河堤,全城尽为泽国,自此故城大部分都被泥沙深埋在地下,只留下了外城的残存基址。

1841年黄河再次决口,外城的残基也终于被洪水和泥沙淤没了。

据史料记载,北宋东京城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由外向内依次为外城、内城、皇城,其外城的轮廓、形制和范围,以及一些城门的位置,同宋人的记载大致吻合。

东京城的外城又称新城、罗城,四墙与后世的开封城基本平行,是历代东京军事防御的第一道屏障。外城由于历代的兵灾水患,昔日巍峨壮观的外城已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并全部淤埋于地下2至8米深。

北宋时期,外城共有城门14座、水门7座,已发现南薰门、南郑门、万胜门等10余座,多为直门两重或屈曲开门的瓮城门。尤其是西墙上的正门新郑门遗址,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在我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内城又称阙城、里城、旧城,是在唐汴州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来的,始建于781年,整个内城略呈正方形,其南墙位于后来的开封城南墙北约300米一线,北墙位于龙亭大殿北约500米的东西一线,东、西墙叠压在今开封城东、西墙的下面,四墙总长约11550米。

北宋内城城门已增加到了10座,经考证,其东边和西边墙上的部分城门就叠压在开封城东、西墙上的城门如宋门、曹门、大梁门等的下面。

东京城的皇城又称皇宫、宫城、大内和禁中等,始建于962年,是北宋时期皇帝的议事殿阁和寝宫所在地,是当时最繁华之处,衙署、寺观和商业比较集中。

宋皇城的大致范围位于开封龙亭大殿前的鄱阳湖一带,与内城朱雀门、外城南薰门呈一南北直线,即当时的御街。

皇城呈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长方形。周长2500米,城墙原为土筑,1012年改为砖砌。1113年在大门内外北边开始兴建一组园林式的建筑群,一共有7个大殿和15个阁楼,取名叫延福宫。

皇城一共辟有6个门,其中宣德门是皇宫正门,高大雄壮,威严壮丽,因为是高大的门楼,所以也称为宣德楼。

在皇城的前半部中轴线上,发现东西宽约80米,南北最大进深60多米,残留6米左右的宋宫正殿大庆殿的建筑台基,其位置、规模、深度及遗物均与文献记载相符。

北宋东京城的繁荣,除居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重要地位外,境内水道交通的方便也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当时京城一带水网纵横,舟楫云集,穿过东京城的河流有蔡河、汴河、五丈河、金水河,特别是与黄河沟通的汴河,史载“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

而架在这些河道上的桥梁有32座,如州桥、龙津桥、相国寺桥、金明池中的仙桥等。这些桥梁的架设使京城东西可以贯通,南北可以直达,极大地方便了京城的交通运输,保证了京城的物质供应,也给京城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由于北宋最高统治者对佛教政策的转变,大力提倡佛教,致使北宋一代“士大夫多修佛学”、“崇道教,兴佛法”、“营佛事,创梵宫”成为了一种时代风尚。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东京城内的许多宗教建筑,尤其是寺院建筑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兴建起来。许多寺院修建的奢华程度,远非一般的官府可比,实乃东京城内除皇宫之外最为华美的建筑群体。

在遍布东京城内众多的佛教寺院中,以相国寺、开宝寺、天清寺、太平兴国寺最为著名,号称东京四大寺院。

北宋东京城中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手工业作坊,如历史上最早的火药作坊,以及由五代而来,经过北宋才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印刷作坊等。

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状况,主要是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