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演练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6-30
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流派纷呈。传统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在武术百花园中独放异彩,为中国及世界的人们所青睐,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然而近几年,传统太极拳繁衍了很多种类,有些人为了迎合不同人的需要、或个人的需要,你编一套、我编一套,五花八门,而且都标榜其为正宗传统太极拳,让今人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我经常遇到学生在问:为什么叫太极拳?应该怎样练习?哪种太极拳最好?大架小架怎么回事!等等。我都给他们一一解释,如:仅仅是锻炼身体,哪种方法都可以;但继承发扬传统太极拳,则需要从拳理拳法、认真准确上来习练,另外还要有真正传统太极拳传人的好老师,因为只有很好的继承才能更好的发展;对于大架小架之分实质在内不在外,不是外形架大就是大架,外形架小就是小架。 传统太极拳是有其标准的,我认为应按以下四个标准来判别: 1、 要看其传递师承。是否是正宗传人所授、有没有完整的拳谱。 2、 要看其原理。是否以易学的太极阴阳学说为拳理依据,如易学讲“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拳处处都阴阳相济、阴阳互根。而当前有的传统太极拳练法却只讲松柔,反对刚柔相济,只讲速度均匀,而不讲快慢相间,只讲用意不许用力,而不讲意与力的统一等等。循理求道,理不明,谈何太极阴阳。 3、 要看其本质。是否保持太极拳固有的武术本质和武术风格,每个拳势、动作有没有鲜明的技击含义。 4、 要看其功能。是否具备人们所需要的修身养性、健身、强身、护身应敌等功能。 正宗传统太极拳架除具有强烈的技击含义,化打合一,用以应敌的搏击要领外,长期盘架锻炼可见以下多种功效。 拳走低势以固根 轻沉兼备以持衡 顺逆缠丝以舒经 丹田内转以练精 周天开合以练气 意念调控以练神 对拉拔长以壮骨 拳势繁难以健脑 松活弹抖以化瘀 汗流不喘以延年 拳法之妙在于运动,运动之妙在于阴阳相济。传统太极拳特别重视阴阳互根、阴阳互济、阴阳互补、阴阳互感,阴阳对称、阴阳和谐、阴阳平衡的阴阳学说。这些原理体现在拳中,要求人们在习练拳架的每个动作时,都要做到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轻沉兼备、虚实互换、蓄发交替、内外兼修、左右平衡、前后互撑、对拉拔长、顺逆缠丝、快慢相间。认为太极拳只讲松柔、速度均匀、越慢越好、慢就是太极拳的爱猫扑.爱生活及练法是不符合阴阳学说的。其实质丢掉了传统太极拳的精义与风格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宝库中可谓独树一帜的瑰宝,它兼备文武之道,其内容之丰富,其内涵之精深,可谓是一门既古老又独特的人体自然科学。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它不仅具有技击防身价值和艺术享受价值,更具有医疗健身养生功效。因此习练太极拳和研究太极拳的朋友们,应该对太极拳要有一个初浅的认识渐至入门,进而掌握习练太极拳的基础功夫,直至通明(即所谓太极拳由小成到大成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太极拳的研究与发展,才能走上武术成功之路。什么是基础?据本人多年的学习体悟:正确的拳架是太极拳全部功夫的基础。唯有正确标准的拳架,才能够全面体现太极拳的养生健身、技击应敌、艺术欣赏三大价值,这是其他任何项目无法代替的。可以讲,没有正确的拳架就没有太极拳的一切,这些道理对那些“重意不重形,要意不要形,重推手轻拳架,甚至只练桩不要套路的人”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讲:“正确的拳架是太极拳全部功夫的基础”。明理则明拳。那么怎样培养习练太极拳的良好基础呢?我认为这个基础的内涵,至少应包括拳架的外形、内劲、用法、功力、神韵、拳理拳法等六个方面的要求。 1、 规矩的外形: 规矩拳架的外形,实际是学习和掌握传统太极拳的继承的问题,也是拳法正确与否的问题。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学习和习练传统太极拳要领中,要求正确掌握缠絲法与缠絲劲的训练。而缠絲法与缠絲劲的习练完成,是要通过身法,步法,手法几种正确的运动组合方法来完成。就是说所有拳架拳法的组成,是通过立身中正虚实互变的身法,马步,弓步,盘步,虚步,仆步,独立步六种步法之中的一种或数种步法,和有技击含义的十种手法之中的一种或数种的共同运动表现完成的。缺少了这些正确的运动表现,就不可能有规矩的拳架外形,也不可能继承掌握传统太极拳。综观现在社会上有些太极拳爱好者,习练数年或十数年,连什么是正确的身法,步法,手法都无从做到太极拳中的要领及要求,那何谈其它?所以学习继承习练传统太极拳一定要有正确规矩的拳架外形。 2、 完整的内劲: 完整的内劲是传统太极拳固有的一种内在的劲力.大家都知道传统太极拳从学习习练到成功的过程,实质是化僵成柔,积柔成刚的过程。通过习练完成了自身运动体系,化僵成柔积柔成刚,就成功的基本掌握了传统太极拳的技艺和要求,达到了完整的内劲。大家应该知道化僵成柔积柔成刚的过程,实际上是解决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可以这样解释,用规矩拳架在棚劲不丢的要领下,运用学习掌握正确的方法,通过长期习练来化去自身不应有的僵劲,成为柔劲。运用正确方法长时间习练(也就是积柔过程),而后完成达到了外柔内刚,(也就是积柔成刚的目的)。通过这样正确的练习就形成了传统太极拳本身固有的完整内劲。 3、 鲜明的技法: 技击是武术的灵魂,也是太极拳与舞术的分界,没有技击含义的拳架还叫什么武术?我认为技击含义是正确拳架的重要内涵。 例一:传统陈氏太极拳:金刚捣硾第一动作,是对方在我正前方,用右手攻击我的胸部,我用右手接他右手腕外侧,左手管住对方的右肘,第二个动作就是採捋法,跟着就是一个进步背摔法。 例二:金刚捣硾第二动作,是对方在我正前方,右腿在前,用右手击我胸部,我用右手接住对方的右腕,左手管住对方的右肘关节上侧,身向右转,右腿外缠屈膝蹋劲,左腿里缠进在对方右腿外侧,与此同时,右手松肩沉肘,走里缠向我右后上斜角引进,左手松肩沉肘走外缠,拨转对方的来劲,使其向他的右外斜角倾斜,失去重心平衡,第二动作就是挤手按打。 例三:金刚捣硾第三动作,是对方在我左前方,右腿在前,用左手按我的左肘,右手引我左臂时,我用左臂里缠,从对方腹部向胸前随我腰的左转里缠挤出,此时左腿不动,右腿下坠,跟着右腿上步,右手由后向前按打对方的腹部,及应用提膝打裆。 例四:金刚捣硾第三动作,是对方在我右前方,右腿在前,用右臂挤我,我把採拿对方右腕的右手,由里变外缠,把对方的手封在对方的腹部左侧,发按劲,同时腰向左转,压在对方右肘关节的左手,由外缠变里缠向对方挤出,以助右手的按劲。此时我的胸部只能向左转为侧式,不可转正,右膝盖须下沉。跟着上步右拳上冲合击打对方下额。 例五:金刚捣硾第四动作,是对方在我左正侧,右腿在前,双手按我的左腕和左肘,我先右转身右肘下沉外缠引化对方来劲,对方加重左手按劲想攻击我胸部,我随势向左转身左脚尖外摆,左手指先上扬里缠,接着小指领劲变外缠,反拿对方左腕向左下方挒住,同时进右腿,并用右手外缠扣在对方手外侧,同时用右肘上侧面贴住对方的左肘外关节,成为一种特属的进击性挒法。跟着提膝打击裆部,震脚发力。 以上我的简单介绍,仅仅是传统太极拳金刚捣硾一式中一小部分技击含义的技法,充分的表明正确拳架里面的鲜明的技法。如功用歌诀里讲:捣硾着法变无穷,棚採挤按基本功,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絲如游龙。就全面表达介绍了这一式的技法组成。传统太极拳每招每式都不是空的,都是要有鲜明的技法和充分的运动形势表达组合而成。整套拳中鲜明的技击着法有数百种,也都是太极十三式所组成。通过正确的方法长期习练,逐渐练出一种似松非松,也刚也柔,刚柔相济的劲来,(也称为内劲)。这种劲不但要求手上要有,全身上下都要有,所以要求习练着每着每式都要认真准确,都必需力发于根,主宰于腰,有形于手的来完成。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习练传统太极拳并能表现出鲜明的技法和丰富的内容。 4、 厚实的功力: 厚实的功力是传统太极拳习练者,通过正确的方法数年习练而得,来不得半点虚假,传统太极拳演练时要有厚实的功力来表现出实实在在的功夫,要用功夫的功力来衡量拳术水平,而不是打嘴仗。功夫的讲解是:(正确的方法,时间加汗水)。厚实的功力是演练传统武术功夫的表现,也只有正确的拳法及厚实的功力,才能练出传统太极拳的神韵和味道来。 5、 太极拳的神韵: 神韵是拳韵、拳味、拳品,往白里说就是太极味,什么是太极味,怎样习练才有太极味,这个问题是要求学习习练传统太极拳时,要有规矩的拳架外形,鲜明的技击内涵的技法,厚实的功力,正确掌握运用传统太极拳的风格与特点等运动来形成的。那么怎样做才能掌握传统太极拳的风格与特点呢?我想习练传统太极拳时,要掌握以下几种运动原则:(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三)顺逆缠絲的螺旋运动。(四)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五)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六)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七)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八)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传统太极拳虽有八个运动原则,但实质是一个,因此不可孤立的对待应用这些运动原则,务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渐渐的做到这些运动原则。因为任何一个拳式或动作,都必须运用大脑集中的意识,来指挥整个拳术动作的过程(原则一),使身肢在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具有弹性(原则二),并在虚实灵活变换(原则四),与顺逆螺旋缠絲中(原则三),促成内外相合,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节节贯串(原则五),和相连不断的一气呵成(原则六),表现出刚柔相济的质量(原则七),和有慢有快,快慢相兼的速度(原则八)。这些原则要求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因此这些运动原则是构成整个传统太极拳套路皆应有的原则要求。掌握了这些运动原则,正确运用这些运动原则打出来的传统太极拳,才会有太极拳的神韵。才有太极味。 6、 拳架处处合乎拳理拳法 拳架的锻炼过程,实际是要求不断的纠正动作,充实内涵,增强实力,提高境界的过程。传统太极拳理精法密,源远流长。是一门即有健身性又有技击性和艺术性的武术拳种。它是一门身心修养之学,是人体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拳要求动作规范,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理的精处,在于矛盾开合对立统一的法则,阴阳刚柔相济。法的密处,在于螺旋运动的缠法,缠絲劲的锻练,各式都符合健身和技击意义。所以传统太极拳拳架习练处处要合乎拳理拳法。 下面我讲一下“太极拳关于松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各种太极拳都强调让人放松,但许多人总是松不下来,有些人认为松柔是不用力,结果,没有了棚劲,变成了“丢、软”成了练广播体操,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你只知道松,而不知松与沉的关系、柔与刚互变的原则,简单的讲,不明阴阳,不明拳,不知松与沉互为其根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不懂轻沉兼备的道理,那又怎能不“丢、软”呢。易学讲“阴阳互根”——沉为轻之根为松之根,太极拳中讲“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习练既不可僵,又不可懈,既要松又不失棚劲,这就要必须做到轻沉兼备、刚柔相济。如手指要松,必须沉腕、坐腕或塌腕。小臂要松,必须沉肘。大臂要松,必须沉肩。上体要松,必须塌腰开跨,气沉丹田,五指抓地。出左腿要迈步如猫形,如“单鞭”,此时必然右腿下沉。左臂翻右臂,如“青龙出水”右臂要发出一种松活弹抖向后的劲,下部则必须中心向左下沉。左手上托,左膝上提,如“金鸡独立”,而右腿则必须屈膝下沉,五指抓地。总之传统太极拳一系列松柔轻灵的动作,都是建立在刚坚沉稳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在轻沉兼备、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前提下,更重视人体下部根基的锻炼,只有下部沉稳了,上部才可以轻灵。尤其强调在倒换重心时要求裆走下弧,S背丝扣形循环缠的内劲。虽然这样难度较大,但功能、功效特别好,更符合太极、阴阳互变的原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