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怀念小时候看过的露天电影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怎么不怀念,就是因为有那些不要钱的露天电影,让我了解了解放前的许许多事;知道红军、解放军是怎样打白匪,打鬼子汉奸,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农民是怎样斗地主分田地,后来又是怎样热火朝天建设 社会 主义的等等。它培养了我、教育了我,使我长大后成为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很多的正能量都开始从电影故事中学到的,直到今天,那些放电影、看电影的情景以及不少电影的故事情节仍然还记忆犹新。可现在不那么喜欢了,记得前凣天,社区在坝子上放了一场电影,前去观看的人了了无几。那种人山人海挤着看,事先还抢着占位置的场面再也不会有了。

现在的电影和电视剧拍得非常离谱,有的内容更是瞎编乱造,严重脱离实际,误导人特别是误导了不少的青少年,只有那些革命 历史 故事剧略还好一点。

要说看露天电影,小时候看的真不少。当时也没有电影院,大部分都是露天电影。家属院,小路上都是演电影的场地。只要听说今晚演电影,早早占地方。看的最多,印像最深的像: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李向阳,打击侵略者,白毛女,红灯记等。现在想想记忆犹新,仿佛就在眼前。

每逢周末,操场上就会拉起一张大大的白底黑边的电影幕布。

人们奔走相告着晚上的电影片名。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的笑容,真有点像过节的感觉。

有些家庭,早早的就将櫈子占地找好位子,也有的用砖块 代櫈霸位子。更有甚者,为了位子争吵而后发生肢体冲突,不过这都是孩子们之间的事情,电影看完了,也和解了。还津津有味、你一句我一言、义犹未尽的在议论着剧情。

我们一般都会坐在放映员的旁边,视线非常好。放映员还会时不时的给以解说。但我并不喜欢解说,反而有点讨厌!还是自我领会好!

露天电影,一代人的怀念和回忆!

小时候看的都是露天电影,学校操场上,大队部门前,庄上空场子,村头荒地边,牛屋院等这些都是放电影的最佳场地。那时候除了看电影没有其它误乐节目不象现在电视、手机、电脑看不完使瞎眼,结果是电影现在在农村已绝迹了。

那时农村那个庄上有玩电影的信息全都是靠人传人知道的(戏称肉广播),玩电影的村子在傍晚收了工或喝汤时(晚饭),用大队喇叭播一播在村那那玩电影望老少爷们喝了去看,顺便再发点通知,开个小会,交待个事,布置个啥任务等。为了能在电影场占个好位置,男女老少都是早早吃饭搬椅拿橙去赶场。最喜欢最爱看电影的当然是年轻人了,不过好惹事的也只有年轻人。八十年代左右流行绿军帽、喇叭裤、男留长发、穿高跟鞋、花衬衫(人称流皮、流光蛋、流氓),个别小青年看电影是幌子,实是去找事,打个架(打群架),抓个帽子,招个女的,往电影场里扔个坷垃、搞个砖头,电影场里成圈溜达找目标好下手,打架斗殴大多数是因耍流氓,贱女的引起的。(导致第一次"严打"开始)

步行看电影是常有的事(黑夜里,庄与庄之间的士路上象过部队一样),往往是跑步去或捎地去,为此也没少跑空腿(信息不准确加上好看电影),极少数人骑自行车(车子少,电影场里也不安全)去,一个大二八车上连骑带驮三四个人。有时遇到跑片(一个片子两个地方演上下集轮演)还要赶场去看,一跑大半夜。哪时电力供应紧张,停电要用汽油发电机发电才能看完电影。看过的电影已记不多少了。《第二次握手》《一江春水向东流》《冰上的来客》《带手铐的族客》《花为媒》《少林寺》《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兵临城下》《小兵张嘎》《江姐》《神秘的大佛》《徐九经升官记》《西游记》《大刀记》《红牡丹》《草原儿女》《东进序曲》《战上海》……等等等等。有的电影故事能从头背到尾,男女主演姓名全说出来(看谁记的多记的准)。伙伴间经常说就是这电影那电影。

看露天电影,对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是太普遍了,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值得回忆。六十年代,各公社成立了电影放映队,轮流在各村放电影,因为农村平时晚上也没啥事,看电影成了年轻人的主要 娱乐 活动。时间长了,和放映员都熟悉,一场结束了,就打听下一场在那个村,晚上又成群结队的去看。那时,咱们国家拍的电影不是很多,还有苏联进口的几部电影,翻来复去就那几个,看的多了,台词都熟悉了,平时开玩笑都能用台词。后来把几个京剧样板戏也拍成电影了,大家一边看,一边学唱,看着唱着,人人都会来两句。到了八十年代初,电视还比较少,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里,露天电影仍然是很受欢迎的,在一些大的单位工会,每周也放露天电影,后来拍的影片也多了,因为改革开放,内容也不像原来那么固化,比较精彩,同时又涌现出了许多电影明星,好多现在还活跃在屏幕上。

实际上,早期年轻人看露天电影,不光是一种 娱乐 ,也是一种交流。随着电视的普及,露天电影成为过去。年轻人看电影都到影院去了。

我不会怀念露天电影,一起想看露天电影时,就感觉到无比的寒酸和痛苦!
那时看电影要走七八里,有时看电影的中途时就下雨,一身淋得像落水鸡,回家路上没有电筒或火把带上,山区地方全是泥巴小路,不知要摔多少跤,遇上冬天就更惨了,一定是会感冒的!
现在在家里就能看电影、电视了,而且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再不会像看露天电影那样受活罪!

你好题主,很怀念小时候看过的露天电影,因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放电影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

不象现在家里有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等想看什么就看什么,随时随地都能看。那时的农村几乎没有什么 娱乐 活动,好几个月来一次的电影成为孩子们最大的企盼。有时想看场电影要跑出十多里地到邻庄去看。

那时放的电影多数是黑白的,记得有《红灯记》、《春苗》、《地道战》、《电雷战》、《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鸡毛信》、《智取威虎山》等等。

露天电影太平常,

影院平生未赏光。

生在农村条件差,

差别自古有城乡。

当然怀念。1958年,我读小学5年级,才11岁,在班级最小,听说街上露天电影场晚上放《猪八戒招亲》,街离我家12里,没人带我父母不给去。大男同学不带我,我央求几个十八九岁二十岁的女同学带我去。不知哪个同学为我打了5分钱的票。进场后,才知电影场地小,售票太多,我挤进去根本看不到影幕。几个女同学也很难挤到前面,但带我来又不能不让我看上一眼电影,于是几个人一商量,硬是在人丛中几人合力把我托起,我就看到"猪八戒躺在大树下"一个秒把钟的镜头,却永刻心中。

至于在乡村放电影,更是难得,无论十里八里必去,有时消息不准跑空腿也不怨。《追鱼》电影连看三晚不嫌够。到十几岁时,农村每一两月,电影队都到大队放次电影,从电影队推着车进村,小孩跟着前呼后拥。从影幕竖起,小孩不吃饭坐等,大人早早搬凳子占位置。发电机一响,一阵欢呼。电影队员了不起,大队要招待晚饭,人人尊重,试片时,千人注目。一旦停了,众人焦虑,队员修不好,盼队长上来。等个半小时一小时常有。当宣布修不好时,恋恋不舍走好远还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