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跟孩子“商量”,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焦点分享第十六天 18.6.24

(再说暑期班招生见闻。)

这几日不管是当面咨询还是电话咨询,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那我跟孩子再商量一下吧。”

“老师,我还不能确定孩子愿不愿意上,我得跟孩子商量一下。”

“老师,我们别的特长班跟咱们的时间冲突了,我现在还不能确定报哪一期合适,我回去跟孩子商量一下吧。”

“老师,不好意思,孩子有点抵触情绪,不想去上这个班,我得再跟他商量商量。”

……

很多家长的询问结束语都是如此,我们欣然接受,有时甚至在她犹豫时很体贴地替她说“不着急,您可以回去再跟孩子商量一下。”

真的太喜欢这句话和这个态度了。

不管家长口中的“商量”是否是一个推诿的借口,光是有这个觉悟,就是值得肯定的。

跟孩子“商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关系的平等,和绝对的尊重。

这个时代的家长,儿时在父辈那里得到的是绝对服从的体验,但到了自己当父母的时候,这些体验和经验,几乎要全部打破和摒弃,因为现如今的孩子,接受着时代更迭中不断被宣扬的独立人格的教化和暗示,他们追求的是内在的平等,追求人格的被尊重,被接纳。

没有范本的多数父母,摸着石头过河,常常容易走向极端,要么对孩子管控过度,要么让孩子自由泛滥。

而跟孩子“商量”这一举动,更像是一把含有密码的万能钥匙,只要你解了密码,几乎可以打通所有的关卡,关键时刻助孩子一臂之力。

因为商量不仅意味着亲子关系的亲密和对等,还意味父母和孩子是愿意尊重和关爱彼此的伙伴和朋友,为解决问题才“商量”。

但是怎样的“商量”才是真正对孩子的尊重呢?

举一个小栗子。

有个妈妈带着五岁的宝贝女儿去商场给女儿买礼物,女儿看上了玩偶小猪佩奇,但是旁边的芭比娃娃正在打折促销,看起来性价比更高。

妈妈蹲下来对女儿说:“宝贝啊,你看这个芭比娃娃更漂亮,你之前不是一直想要这种娃娃吗,咱们今天买这个娃娃吧。”

女儿很乖,撅着小嘴说:“可是我今天想要佩奇,不想要芭比。”

妈妈继续耐心跟孩子商量:“今天这个芭比打折优惠,我们今天先买芭比,下个月再来买佩奇好吗?”

女儿低着头,不舍地把佩奇放回货架,说“好吧。”

乍一看,这个妈妈全程都在跟孩子“商量”,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但是这是“商量”吗?

“商量”一词在词典中的注解是“:1.交换意见。2.商讨。”

不得不说,很多父母打着商量的旗号,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软控制罢了

“商量”意味着关系的平等,只有跟孩子平等了,孩子才愿意跟你对话。

在很多的青少年咨询中,许多父母总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孩子突然自闭了,不跟自己交流了,而当这些孩子跟咨询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他们往往都是非常健谈也非常有见地的孩子。

咨访关系的建立,需要咨询师对来访者尊重、无条件接纳,积极关注,以及共情等。

其实如果父母能参透以上几点,相信孩子,真心愿意跟孩子交换意见,那么双方“商量”出来的最终方案,一定是可以解决难题的最佳答案。因为孩子就是他自己问题解决的专家呀。

当然,父母对自己也不必太过苛责。

很有名的韩剧《请回答1988》中成东日饰演的中年大叔碎嘴爸爸,由于为朋友做担保导致家庭负债累累,二女儿积攒了太多委屈想向他爆发埋怨。这位中年大叔父亲捧着蛋糕向女儿道歉时说:“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是的,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我们做不到一百分的父母也属正常,我们要接纳这个事实,当然也要接纳其实孩子也并不容易每次都考一百分的。

所以都不算学霸级别的父母和孩子,更需要在不断的“商量”中共同成长了。

最好的商量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就拿眼下这个给孩子报暑期班的例子来说吧。

第一,尊重孩子,认真给孩子解释想让他报这个暑期班的原因,比如自己工作太忙,没时间给他检查作业,没时间给他做饭,放他一个人在家不安全等。这些事实必须是真实的,不是偷懒推脱责任。

第二,跟孩子商量报哪个暑期班最合适,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并愿意为孩子的选择买单。

第三,如果孩子不愿意上,OK,那就不上,让孩子想出其他的可行的办法。如果孩子说自己可以在家独立完成,那就试着让他在家写几天看看,如果他自制力太差,拿事实说话,并且让孩子承担万一完不成作业的所有后果。

第四,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即使跟孩子商量后无果,那就无果,让他在假期自己制定作业完成的计划,每天下班检查提醒。

第五,如果孩子自己的计划没有认真执行,那就及时修正,再次与孩子商量,怎么才能亡羊补牢,然后每天做哪些作业,具体化。父母陪同孩子一起,每天完成一两项,持续,坚持。

如果父母带着真心和最优选择跟孩子商量一件事情,其实,孩子是会感觉到,并会欣然接受父母的建议的。

毕竟孩子自己最清楚,父母给的,是不是他最想要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