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迷茫——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我对这本书的最初印象,来源于它富有诗意的、带有童话色彩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我对它有许多种浪漫天真的猜想。我还围绕这个名字写过一个关于稻草人——麦田守望者的童话故事,写一个稻草人为了拥有身躯和思想的自由选择了三天的生命然后死去。

再后来,初中的时候,我在书城看见它,就将它买了下来。怀揣着对书名的美好期待,我翻开书一瞧,入目尽是直白与粗暴。耐着性子把它读完——尽管我那时和主人公霍尔顿一样处在叛逆期,我还是读不明白霍尔顿是怎么想的,读不懂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什么。因为那样并不十分美好的阅读体验,我再没有碰过这本书。

直至今日。

直至今日,我才稍稍理解了霍尔顿,微微懂得他的困惑、孤独、无助与迷茫。

他第四次换校,又被开除。想要逃避因为被开除而带来的家人的责骂,在外晃荡了三天,甚至想要离家出走。最后因为妹妹菲苾的请求,他还是回了家。他瘦弱、敏感,很喜欢撒谎。对着自己的朋友,表面和和气气,心里都不知道骂了对方多少回。他说自己不喜欢某个女孩,却可以对那个女孩说出诸如爱她要和她一辈子在一起的话。他讨厌假模假式的很多东西,常常毫无预兆地就感到愤怒。当菲苾问到他最想要做什么的时候,他说自己想要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看着一群小孩子快活地做游戏,于是自己也很快活。不必烦忧考试的分数,不必烦忧要和什么人怎么样相处,不必烦忧所谓的前途,不必面对一切的假模假式,不必告诉自己要适应社会适应制度,不必磨平自己的棱角成为不想成为的样子——永远做个十六岁的少年,肆意张扬。

他不能想象自己将来的样子,不能想象自己是怎么样适应成年人的假模假式,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困惑与迷茫——正如那个时候和他处于同年段的我,正如现在的我。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怎么样的人?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没有做好步入社会长大成人的准备?现在将来,何去何从?

我从大一迷茫到现在,不断地追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一次和一个考研暨大的师兄饮早茶,谈到考研的问题,又谈到关于自己将来到想做什么的问题,师兄说:“其实当你考上研究生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是加深了。”

我茫茫然然地回头,想到自己周围的朋友,发现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目标有明晰的定位,大家都是在自己生命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与追寻,不断地拷问自己想要什么,再沿着跌跌撞撞走出来的路一步步走下去。在这个过程中,目标并不一定是以唯一的面貌出现的,它千变万化。

汪涵曾经问过刘嘉玲,问她最喜欢哪个年龄段的自己。刘嘉玲说,现在这个年龄阶段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因为现在的她很饱满,以前的她是很不自信的、很不确定的。我当时就被这个回答深深地触动了——将来的那个我啊,你是否优雅又自信呢?你有没有足够的底气说出这样的话?

萨特说:“我们有义务满足于不时从目前看来对我们一切最好的选项中盲目选择,从而锻铸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因为,我们都是历史中的人。”这句话用在迷茫的个体身上,也是适用的。现在的我无法纵观我整个人生,只能在还在茫然的今天,做出在目前的自己看来最想做出的、看起来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