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布兰迪斯大学/东北大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波士顿的博士屯游历,节奏开始加快。

午餐后,又急匆匆赶往另一所大学朝圣。又是一所坐落在山麓上的校园,布兰迪斯大学,朝圣之旅,向山而行。

山地、环路、仰行,殿堂里的自驾,多少有些迷失靶向。录音机里播放着着《寂寞沙洲冷》,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是慌乱占据了心扉......每一节节拍和着大帅的催促,搞的车夫索性把车停在一处开放的停车场,下车就跑去找寻接待中心。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我们穿行教研楼,避开环道的迂回。一个热心的教授帮我们指明了接待中心位置。



校园里,华裔孩子开始居多,之前的了解,也是,这所理工类大学也颇受孩子们喜爱。可能连日来的大学盛宴过于饕餮,陈老师和大帅都对这里印象一般。而大帅心仪的物理专业,在全美排名也是一般;倒是访学路程中偶遇化学课堂,引起陈老师窥探。陈老师贴着窗户看着那里的化学公式,连日来寂寞他乡及英文字母的眼盲,这会儿反而是觉得亲切。20年职场与化学符号打交道,方程式已经成了串联陈老师与学生、与生活的特殊纽带。只是,那从娘胎里就开始熏染的化学基因,偏偏于大帅没有一点催化反应,儿子一点也不喜欢、更不会选择化学相关的任何专业。

因为没兴趣,感觉从面试官那里走出来的大帅,例行公事的完成今天的访学。而今天的收获,就是,收获了第一张违停罚单。原来,访学人员通常都有安排的记录,停车,也要停在指定的访客中心停车场,并留好事先预约的permit。忽略的行程提醒,瞬间浇灭了之前误会没有支付的小费喜悦。       

有了罚单,也愈加重视行程攻略里的细节,儿子还发现,美国的ETC卡是需要向左拉开才可以生效的。莫非之前一路的高速,都是逃费吗?很是忐忑。

(后来交接还车的时候,知道这是一场虚惊。而小费,其实已经交了。只要你用信用卡缴费,商家是直接从里面扣除的。这一点,美式的生活规范和管理规则,还是很严谨,并没有任何讨巧的漏洞)

东北大学

返回已经开始熟悉的波士顿街头,直接驶往东北大学。其实前两天已经路过,今天是真正的深入校园。

东北大学,是波士顿老城区的客厅。感觉这片街区就是围绕着东北大学开始延伸舒展的。街区两端及南北街道,都有东北大学的校园楼所。这几天是新学期开学季,访客中心有很多志愿者给予热心帮助。这次按permit提前预约了免费停车楼,否则老城区停车是个麻烦事。

东北大学的名字,本来就很亲切。因为在老家的沈阳,也有一所同样很出色的东北大学。这里也是整个访学旅途中最后的一次宣讲,格外珍惜。只不过这里的校园,是一直不太喜欢的那种开放的马路大学。




听完阶梯教室的宣讲,我们一行放弃了志愿者组织的校园tour,一家三口在这里自由的游走。因为校园的开放,并且是入学季,我们更希望与她亲密的接触一下,看看真实的美国家庭是如何迎接开学季的。


其实是,我们三口想追求一下更纯粹的校园道场观摩,管窥这类学校到底有多开放、自由和不羁。毕竟,从众,不是求学的初心。特别是对城市里的开放式大学,作为父母,更为担心的是西方社会的负面因素带来的安全影响。




开放,自由,从校园内的涂鸦、日光浴等行为秀渗透出来,洋溢着城市大学的躁动。这与之前大学的宁静,形成了极大的落差,也添加了些许担忧。

为人父母,美国家庭人伦的重新认知也是有的。基本上各种族群的家长,也都是帮着孩子搬行李、收拾宿舍。不溺爱、十八岁、成人自立等等之前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是孩子,就永远需要关爱;是父母,就需要无私的奉献,无分内外、种族。看到这些,我们一路陪同访学,也放下了中国式父母固有的溺爱标签。孩子的自立自强,是需要一点一点积攒的,该扶助的时候,父母就不应该缺席。

晚餐,又一次与美餐的再相遇!可能是很少有这么多游客,服务生上错了一份汉堡。儿子有些不敢反馈,他觉得反正也上了一份。我说了几次,投诉啊。可孩子应该是胆怯,想用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对方。于是,我用很烂的英语,来了一次大胆的抗议。胜果。是服务生很礼貌的换来一套加餐。

成长教育,需要行为取代说教。其实,今天我确实有些强势与刻薄,但我想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一种暗示吧。出去了,不能总用国人息事宁人的哲学,我们可以说不,更应坚持!内敛与忍让不是包容大度,而是对规矩和公平的破坏。既然选择这里求学,就应该用他们的准则去生活。





市区,记录美国政治的缩影。这里有小华盛顿一说,是有故事的城市。有很多这里走出去的政治家,也有最初的美国思想启蒙课堂,传出若干影响事件。这些事,这些人物,由小白宫、自由之路、波士顿公园等景点镌刻着,也丰富这里的城市意向。给我们游历,绘制了很多旅途本底,留影,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