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值得每个人看的纪录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很喜欢看纪录片,每次都哭的稀里哗啦的。这才是真实又普通的人生影片啊。

越长大越觉得书籍的重要性。我最后悔的就是之前20多年的人生没有看太多的书。今后的人生我要狠狠地弥补!

所以看到了《书迷》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潜意识里就觉得这是命运安排,让我有机会认真了解书籍,迷上了书和爱书之人之间奇妙的缘分。

因此,看到又出新的系列《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就赶紧入坑。没想到还惊喜的听到了胡歌的配音。赞赞赞!

马不停蹄的看完了《但是,还有书籍》1和2。整体看,纪录片的制作要比《书迷》更加成熟有趣。

该纪录片轻松的氛围加上配音如清泉叮叮咚咚奏响的纯音乐,很舒服,可以静下心思考。

另外它巧妙的运用了漫画的元素,很多场景用动画形式表现,为我们展现立体而又生动的人物故事。而且该纪录片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大众中的人,非常有同感和代入感。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写到,

-有些人在行动上往往顺从风俗,传统和法律,顺从别人的想法;而另一些人却把自己的思想看做一切行动的指针,几乎总是倾听自己理智的要求。

我觉得《但是,还有书籍》中的人就是后者。他们远离利益熏心又浮躁的喧嚣社会,十年如一日的深耕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坚持自己的初心。

就像沈燮元老师,在古籍编撰领域辛勤贡献近70年,让那些饱经岁月洗礼的古籍得到妥善编著和整理,保存住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一角。而且他太可爱了,为了看非诚勿扰,特意搬了一个彩色电视机回家。(哈哈哈哈哈)

其他人也一样,在自己的内心城堡中安静的写书、编书、寻书、译书、读书……正因为他们孜孜不倦的努力,书籍这张绵密又广阔的网才得以编织成,让全世界的人都抱成一团,不分种族、年龄、地域、文化……使我们思想相通,丰富了精神世界。

正如顾晓君说的那样。有时候我们需要独处,但我们并不孤独。我们沉浸在书籍的空气中,在与作者交流,同书中的人物对话,还可以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心得。

甚至更有一些像杨早这样一批人走在路上,重温书中的世界,在书中寻找城市的影子。实现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补。

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西藏的纳朗玛社区图书馆则是让人的身体和心灵一路高歌猛进的地方,也是我心之所向的远方。

久美为了给那些孩子们一个读书的地方,自学建筑设计、自制青稞酱售卖筹备资金,自己动手盖房子,终于建成了这个天堂般的图书馆。窗外的雅拉雪山是天堂上的一座高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些孩子质朴的眼神和心灵跟天空一样澄澈明亮。他们才是真的美。这里的每个人都平凡醇厚,又闪闪发光。让人移不开目光。

书籍给了我们纯真,也少不了浪漫。蜗牛和wuli将书籍的浪漫揉碎,撒在流动的血液里。

一对爱人,载着一车书籍到处旅行。到校门口、音乐节上、菜市场前、田地里……播撒爱的种子。他们谱写了爱情的浪漫。

还有一种浪漫便是古今之人跨越时空的惺惺相惜。张辰亮一看见《海错图》便很喜欢,自此开始了巡游之旅。证实完善书中的内容,还为其纠错,同时也见证了海洋的陵谷沧桑。真怀疑是聂璜转世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了。

最近对绘本特别特别感兴趣,想自己画一份自己中意的作品。但苦于没有绘画技术,想象力不够丰富而作罢。

但我看到很多有毅力的人,像许先哲,他自学4年漫画终完成连载作品《镖人》;赵佳,经历了人生大风大浪后依旧坚持自己心中的故事;蔡皋老师画了一辈子的绘本,诠释中国文化的美。熊亮,在绘本中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打开了孩子的想象空间……

这不是卷,而是在激励我们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白白来这世间走一遭,总要为我们自己,为这世界留下点什么。

其实我们都不缺乏编故事和画画的能力,缺少的是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也会坚持下去的决心。加油!

《但是,还有书籍》里的人太可爱了,深受感动。

《哈利波特》的译者马爱农老师对书籍的字句反复斟酌,用汉语还原了一个奇妙的魔法世界。感谢那些细心认真的译者,帮助我们打破了语言的障碍,欣赏到更多优秀的作品;

而所有书籍的出版都离不开出版人的精心挑选编排。涂涂他们日以继夜的在书籍海洋中挖掘有意义的书本,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精品。

朱利伟拍摄的《地铁上的读书人》鼓励更多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

太多太多感慨了。每个人就如一本厚重的合集,需要很仔细的阅读,还要花很长时间去反刍理解。

片中还有很多的精彩语录。其中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何浩对咸丰皇帝的评价-一开始就是注定的悲剧。

这个纪录片给我的意义就是,无论贫穷与富有,不论祸福,贵贱,疾病还是健康,《还有书籍》,直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