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合作力量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1

1. 关于“团队合作”的文言文有哪些

1、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吕氏春秋》 2、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孙武 3、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俗语 4、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 5、人是要有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 *** 6、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7、人心齐,泰山移。

——谚语 8、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淮南子?兵略训》 【原文】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译文】 同人卦“九五”爻的爻辞说:“与人合同,先惊喜大叫而后相拥大笑”。

孔子引申说:“君子所走的道路,要么入世济人,要么隐居修身;或者保持沉默,或者发表言论。看上去表现形式不同,实际上道义的本质是一致的。

二人的意志相同,其锋利足以切铁断金,意志相同的言论,其气味如兰草一般馨香芬芳。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译文】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 (比如有一座城)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敌人)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敌人)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因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又比如另外一座城)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士兵们的)武器不是不锐利, 盔甲并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充足;守城的士兵们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势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界线,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3393738川地势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只靠锐利的兵器。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越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越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连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凭着天下人都顺从的条件去攻打连亲属都会背叛的君主。

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就必定胜利。

2. 求“团结协作“或“合作”题材的古文

1、《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天恩助顺,众志成城。”3、《增广贤文》:二人同心,其义断金。

(也可根据需要改编成“众人同心,其力断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只有方圆三里的内城,方 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 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然而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 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因。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 是不深啊,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啊,粮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守城一 方)还是弃城而逃了,这是因为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 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 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 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 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用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 连内外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舜从田野间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 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在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 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就 一定要先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身受饥饿之苦,使他 受到贫困之苦,种种的行动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 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错;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 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 表现出来,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 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实力地位相等的 国家和来自外部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明白,因 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公输盘替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用(这种器械)攻打宋 国。墨子听说这件事,从鲁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楚国的都城,拜见 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说:“北方有一个侮辱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杀了他。” 公输盘很不高兴。

墨子说:“请允许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坚决不杀人。”

墨子站起,拜了两次,说:“请允许我解说(你善良坚持道义一定不 杀人)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你制造云梯,将要用来攻打宋国。

宋国有什 么罪呢?楚国土地有很多可是人民不足,损失不足的而争夺有余的,不可 以算是明智。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友爱;知道这(道理)而不 劝阻楚王,不能说是忠诚;劝阻却没有成功,不能说是能力强;你崇尚仁 义不肯杀死一个人,而杀死很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说:“但是为什么不停止下来呢?” 公输盘说:“不可以,我已经向楚王说这件事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拜见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舍弃自己装饰华美的车,邻 居家有破车却想要偷窃;舍弃自己的美丽的衣服,邻居有粗布短衣却想去 偷窃;舍弃自家的好饭好菜,邻居有粗劣的食物却想去偷窃。

这是什么样 的人呢?” 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是有偷窃的疾病啊。”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

这好像 装饰华美的车同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梦大泽,动物到处都是,长江汉水里 的爬行动物多得天下无比,宋国就像人们所说是连野鸡兔子鲋鱼都没有的 地方。

这好像好饭好菜同粗劣的食物相比。楚国有优良的乔木,而宋国没 有多余的木材。

这好像华丽的衣服同粗布短衣相比。我认为大王所派攻宋 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患偷窃病的人的行为一样。

" 楚王说: “好呀!虽然如此, 公输盘给我制造云梯, 一定能攻下宋国。 ” 于是召见公输盘。

墨子解下衣带模拟城墙,用木札当作攻城器械。公 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住他。

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 完了,墨子抵御的办法还绰绰有余。 公输盘屈服了,但说:“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用来对付我的方法,我不说。” 楚王问他其中的原因。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能 守卫了,就可以攻打。

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多人,已经拿着我守卫 的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入侵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 的抵抗者)。”

楚王说:“好吧。请允许我不攻打宋国了。”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 。

3. 表现沟通凝聚力量的诗词或文言文

(1)《望岳》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春望》侧面表现诗人忧国之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春望》中表现诗人思家念亲之情的句子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作者复杂情感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整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7)《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志愿的句子是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8)《使至塞上》中描写大漠苍凉雄浑之景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 在古文中有哪些可以表现团结协作的句子

1.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坚如铁。

2.众人拾柴火焰高。

3.团结就是力量。

5.人心齐,泰山移。

诗句: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名言:1. 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 ——

2.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

3. 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 ——

4. 个人如果单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

5. 表达“沟通凝聚力量”的诗词或文言文

1.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引 刘禹锡

2.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秋夜寄丘员外 韦应物

3. 返照入闾巷,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秋日 耿湋

4.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秋日湖上 薛 莹

5.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宫中题 文宗皇帝

6.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汾上惊秋 苏 (廷+页)

7.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雨悠悠 。 ——秋月 程 颢

8.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9.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几多。 ——七夕 杨 朴

10.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立秋 刘武子

11.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杜 牧

12.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13.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 杜 牧

14.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萧。——秋词 刘禹锡

15. 回车在门前,

欲上心更悲。

路旁见花发,

似妾初嫁时。

养蚕已成茧,

织素犹在机。

新人应笑此,

何如画蛾眉!——刘 驾

6. 求关于团结拼搏奋斗之类的古代文言文著名句子

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3.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4.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

5.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礼记》

6.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冯梦龙

7.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刘禹锡

8.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1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1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张少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聃 引自《老子·道德经》

1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引自《荀子,劝学》

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 语文:写出两句有关“合作产生力量”的名言、警句或是格言、谚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3、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时, 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

?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5、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6、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7、民齐者强。——荀况

?8、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9、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

?10、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11、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12、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13、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 洛夫斯基

?14、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15、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孙 权

?16、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17、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 起,几乎是万能的。——美.韦伯斯特

?18、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英.莎士比亚

?19、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 的团结。——英.欧文

?20、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 成许多事业。——德.叔本华

?21、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 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德.歌德

?22.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

8. 体现话语的力量的文言文

联想到论语的一段话。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 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 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话语的力量,有点含糊。

先想到张仪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走诸侯国,配六国相印,连横合众,左右天下,参看《史记 苏秦传》和《史记 张仪传》。

还有后来廷叱秦王的蔺相如,参看《史记 蔺相如廉颇列传》。

《战国策》中有勇有谋的唐雎,参看初中课文《唐雎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