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表示惊讶的语气助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0

1.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

矣、以、焉、之、乎 、者、也

一、矣的释义:

用在句末,跟“了”相同:由来久~。悔之晚~。

组词:鲜矣、尚矣、某矣 、矣哉、惫矣

二、以的释义:

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组词:以为、以往、可以、以前、以后

三、焉的释义:

1、跟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善莫大~。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多用于反问):~有今日?。~能不去?。不入虎穴,~得虎子?

3、乃;于是: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组词:焉提、异焉、焉尔、焉支、焉乌

四、乎的释义:

1、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相同:王侯将相宁有种~?

2、表示选择的疑问,跟“呢”相同:然~?否~?

组词:在乎、似乎、几乎、确乎、热乎

五、也的释义:

1、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孔子,鲁人~。非不能~,是不为~。

2、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何~?。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组词:也许、也罢、也好、也波、也则

2. 文言文语气助词都有哪些

耳 矣 以 焉 之 乎 者 也 夫(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

3. 文言文语气助词都有哪些

精锐教育温馨提示:耳 矣 以 焉 之 乎 者 也 夫(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

4. 用古文于开头的语气助词

夫,发语词无实意。

比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此外还有”“维”“且”“盖“等等。

给楼主找了些资料:

文言文的发语词是指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其多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省去。如“夫”“维”“且”“盖”等均是发语词。

“夫”字作为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的。它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例如:夫将者,国之辅也。 《孙子·谋攻》 夫寒之於衣,不待轻暖;饿之於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

5. 语气助词“的”的用法

助词,也称语助词,是语法上的术语之一。是指一种独立性差、无实义的特殊虚词。

助词通常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之上,以突出句子的结构或者某种功能。助词若位于句子的前、中、后,通常表示某种语气;若用于句子中间或词与词之间,则表示提示某种结构上的关系。

助词通常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种。白话文中常见的助词包括:的、了、著、吧、啊等等;文言文中则有:之、乎、者、也、矣等。

语气助词(语气词)通常位于在句中或者句末,表示描述(说话)时的语气或者状态。在表示复杂语气的时候,可以使用多种语气词来表示,如“啊,你真聪明呀!”。相同的语气词有时根据前后文、语境的不同,也有各种不同的意思,如“你真厉害啊!”(赞扬),“你真是厉害啊!”(批评,反语)。所以,语气词没有实义,也不能单独使用。

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分类: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肯定语气和停顿语气。 疑问语气:“吗(么)、吧、呢”或文言中的“也、者、乎、哉、与、欤、邪(耶)、为”等等。某些情况下,当“啊”读升调时,也表疑问语气。不同的疑问语气词,表示的疑问程度也不尽相同,“呢”和“吧”疑问程序较“吗”来的要小,通常表示(推测出答案)征求意见。 祈使语气:“吧、罢、呀、啊、啦”或文言中的“矣、焉、哉”等等,表示命令、请求、劝告、督促等语气,例如:“不要在这里吸烟好吧”。

感叹语气:“啊、呀、哇、哪”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焉、哉、与、欤、已”,表示输出主观的感 *** 彩。注意,感叹语气词和叹词不同,叹词通常用于句首,而感叹语气词一般用于句末且不能独立使用。

肯定语气:“的、了、嘛、呢、啦、罢了、而已”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然、焉、耳、而已、云、尔”。有些肯定语气词,如“罢了”、“而已”,有时带有主观的感 *** 彩。注意,肯定语气词与结构助词不同,结构助词若去掉便会影响句子的结构,而语气词去掉则无伤大雅。 停顿语气:“啊、吧、呢、么”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焉、兮”,一般用于句中,有停顿、强调突出前方词语的功能。

时态助词也称动态助词,通常接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动作或变化的状态,可与时间副词连用。白话文中常见的时态助词有“著、了、过”,文言文中有“矣”。但“矣”字通常兼有语气助词的功用。

结构助词附着在词、词组的前面或后面,用以表示句子的结构关系。常见的结构助词有前缀的“所”,以及后附的“的、地、得、似的”等等。而文言中则有“之、者、所、然、夫、所以、乎、焉、等、且”等等。

6. 什么是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说话时的语气,有些学者会将之独立成一种词性,称为「语气词」。

一种语气可能使用多个连续的语气助词表达,一个语气助词也可能同时表达一种以上的语气。因此,语气助词本身没有实质的意义、不能单独使用,也没有词形变化,一个语气助词所要表现的语气为何,必须视前后文而定。

有时候,连用的语气助词可能会合成一个音节,例如「了」、「啊」合成「啦」;「之」、「于」连成「诸」。语气助词依照语气的不同,可以分为五大类,分述如下:1.疑问语气:如白话文的「吗(么)、吧、呢」,文言文中的「也、者、乎、哉、与、欤、邪(耶)、为」等等。

不同的疑问语气助词代表的提问方法也有所差异,如「吗」有时表疑惑而提问、有时表反问,通常要求对方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吧」字则表示大略知道答案,却又不能确定的问法。

2.祈使语气:如白话文中的「吧、罢、呀、啊、啦」,文言文中的「矣、焉、哉」,用以表示请求、命令、催促、劝告、禁止等语气。3.感叹语气:如白话文中的「啊、呀、哇、哪」和文言文中的「也、矣、乎、焉、哉、与、欤、已」,表示感叹之意。

这类助词的用字常常与叹词混淆,但叹词一般用于句首,而且独立于句子之外;感叹语气助词则置于句尾,不能独立使用。4.肯定语气:白话中常见的有「的、了、嘛、呢、啦、罢了、而已」,文言文中则有「也、矣、乎、然、焉、耳、而已、云、尔」,有的字如「了」是强调事情的肯定度,「呢」有夸张的意味,「罢了、而已」则有冲澹的意味。

肯定语气助词有时会与结构助词在用字上混淆,但前者可以去掉,句子基本的语义不变,后者若是去掉则会有语意不明的情况。5.停顿语气:如「啊、吧、呢、么」或「也、矣、乎、焉、兮」。

有别于其他四种语气助词多用于句末,停顿语气助词只用于句中,表停顿,有强调前面出现的词语的功能。语气词指用来表示惊讶、感叹、激赏、期待、疑问、肯定等语气的词,有另一称为「情态词」。

包括助词与叹词。 助词:表达某种附加意义的虚词。

分为结构助词,如「的」、「得」;时态助词,如「了」、「过」;语气助词,如「吗」、「吧」。叹词:表示喜怒哀乐等感情或感叹的词。

如:啊、唉、哼、喂等。 感叹语例如: 啊! 唉! 哦! 呵!喔!噢!感叹语多用在句末,但有时也用在句头。

7. 文言文中的助词作用

文法术语,指的是一种词类,属于虚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上,作为辅助之用。通常用于句子前、中、后,表示各种语气;或是用于语句中间,表示结构上的关系。

现代语言其实是秉承这古语的发展。所以这一定义同样适用于文言文。

助词分为很多种类:

1、语气助词,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语气的虚词。比较常用的作用是突出重点和使得语言表达更通顺合理,起到现代文标点符号的作用

2、时态助词,时态助词也称动态助词,通常接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动作或变化的状态,可与时间副词连用。

3、结构助词附着在词、词组的前面或后面,用以表示句子的结构关系。文言中常见的有“之、者、所、然、夫、所以、乎、焉、等、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