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宁宁:我的外公陈大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9
  2017(丁酉)鸡年是国画大师陈大羽先生诞辰105周年,韩宁宁撰写这篇文章来纪念这位已故的画鸡大师和他的作品。

  著名画家陈大羽
  我的外公陈大羽生前常以荀子的警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来勉励自己和身边的人,这两句名言也随着我的成长早早就刻在我的脑海里,不时地提醒我要持久以恒,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件事。

  左起:前排夫人郑惜花,母亲颜合,外孙韩宁宁,陈大羽摄于1963年

  陈大羽(1912-2001)报春图 设色纸本立轴戊午1978年作 13769cm约8.5平尺 RMB: 380,000-580,000
  题识:报春。戊午大羽於金陵。
  钤印:大羽、陈翱、大治之年、欣欣向荣
  此《报春图》将亮相上海嘉禾2017春拍《禾风》中国书画夜场
  我十六岁那年,开始向老人学画,当时还年轻,对大写意花鸟画的概念模糊不清,摸不到门路,总觉得外公的用笔太过于简单。后来他说了一段齐白石画虾的故事给我听又拿了一本八大山人的画册给我临摹,我才发现画大写意画其中的乐趣和奥秘,换句话说看似简单的笔墨其实画起来挺难的。
  外公对我要求严格,他告诉我:男儿十六要励志,奋发图强,画大写意要有传承。比如八大山人、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的作品都要临一些,画大写意的要领在于悟性还要理解大和写的含义,要胸有成竹,在形似非似中提炼笔墨,坚持写字,用笔要痛快淋漓,简练概括,笔笔成形。后来我开始临摹吴昌硕、齐白石的画,稍入了点门道。
  有一天我发现了一本宋人范宽的山水画册,十分喜欢,觉得意境特别优美,偷偷的临摹了一张给外公看,他说还没上路子,这是由于不懂入手的门道和过程,理解也没到位,他劝我放大取局部临摹,事后真的受益匪浅。由于喜欢范宽的山水我常和外公讨论其画作,在爷俩的对话中我发现其实老人对明代山水画家沈周作品尤为推崇,在我研究他早期的山水作品中也逐渐证实了我的看法。他早年所画的山水就传承了沈周的笔法,那些用笔和他画的大写意花鸟画笔性相通,可相提并论,取长补短。
  我在七十年代期间几乎每天趴在画桌上看外公写字画画,帮他砚墨铺纸,调色盖印,这渐渐地变成了我的日常工作。有时跟着他一起在学校里接待外宾,参加笔会,耳濡目染,对他的大写意花鸟画渐渐地理解更加坚定,日子长了在他的熏陶下我对艺术方面的领悟也有了独自的见解。1976年暑假过后,我回到南京跟着外公、外婆的身边一起生活,见的世面多了,树立了对大写意花鸟画的自信。
  外公他在三十年代到上海美专学习,从师辈那里继承了赵之谦、吴昌硕的画风,又在四十年代初得到齐白石老人的激赏,滋养了自己的笔墨,他在诗、书、画、印多个领域里师其心而自成一家,他多才多艺勤奋努力,为艺术奋斗了一生。
  外公最擅长雄健而醇厚的笔墨,将自己熟悉的对象赋予真情,以诗、书、印为章法,他从汉碑入手,打下隶书、篆书、草书的扎实基础,对《爨宝子》、《张迁碑》、《石鼓文》、《散氏盘》、《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等颇有独特的研究。他又吸收了米芾、王铎、齐白石等人的精华,融合一体,表现在大写意花鸟画方面的开拓性和自我的面貌。外公尤以在画鸡方面久负盛名,他所画的公鸡,雄姿勃发、朝气蓬勃、斗志昂扬。

  陈大羽赠外孙韩宁宁篆书作品
  我从小喜欢在家里翻阅书籍看外公收藏的画册,看过他四、五十年代发表的人物及山水,很惊讶,印象颇深,外公在解放前后所画的人物大多数是从土地改革到大跃进时期为新中国的改革而命题创作的,画面主要表现农村社会主义丰收的新气象,线条粗犷笔墨里带着浓烈的宣传画味道,与时代紧密相连。对于当时一位画大写意花鸟画的画家来说转向去描绘农民人物形象实在是为难自己,其中也包括他当时的大写意花鸟画作品,比如:公鸡、草垛、篱笆、农具等等。他尝试用大写意花鸟画的形式与手法去表现社会的发展趋势,紧跟着时代。据我了解在当时的背景下许多老画家尝试用手中的画笔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态度上要积极地响应党的号召。1956年外公入了党并积极地投入到院校的美术教育研究工作中。在五十年代期间,花鸟画被列为旧社会资产阶级的产物,形式上很难适应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大趋势,所以他开始画山水并研究琢磨如何改革充实大写意花鸟画。他以庆祝丰收为题材,以麦子、瓜果、蔬菜、农具等现实主义笔墨的形式来讴歌社会主义。
  外公是科班出生,当年在上海美专做学生时学过西洋绘画,具有深厚的素描、速写功底,基本功扎实,所以他笔下的人物造型很概括,用笔如他的大写意画,运用自如,借题发挥,用笔墨线条的构成去表现他的戏剧人物,他是人物、山水、花鸟画的多面手。
  外公早期的山水画作含金量很高,但保存下来的不多。在人们的心目中,外公是一位大写意花鸟画家,可他酷爱书法和篆刻,研究者也很少关注到他的山水画。五十年代里为了帮助李可染先生改革山水画,他陪同李可染先生外出写生,不仅后来确立了李家山水的个人风格,也奠定了李可染先生在中国山水画坛上的地位。在1956年的第二次江南写生中,李可染先生和他的研究生黄润华从北京出发,在无锡与陈大羽会合,经苏州、杭州、钱塘江、绍兴、雁荡山,逆长江而上,再经湖北、湖南,过三峡、万县、重庆、成都、灌县、峨眉、乐山等地,外公一路上创作出不少精彩的山水画稿,直到七十年代人们才关注发现他所创作的山水作品,水准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