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麟解文言文阅读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5

1. 获麟解文言文答案宜是什么意思

《获麟解》是作者韩愈通过以麒麟自喻来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的一篇文章。

原文如下: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文中有两处出现“宜”,如下:

1、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

2、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在这两句中“宜”字作为形容词,可译为合适。

2. 韩愈的获麟解的译文

译文:

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获麟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韩愈在文中以麒麟自喻,他认为麒麟之所以称为仁兽,是由于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不等待圣人在位的时候而出现,就会称为不祥之兽了。他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文章曲折反复,富于变化,姑显得波澜起伏而寓意深远。

原文:

《获麟解》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3. 获麟解的注释译文

①麟:麒麟(qí lín),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状如鹿,牛尾,狼额,马蹄,五彩腹。其性柔和,古人把它当作仁兽,作为吉祥的象征。

②灵:灵异,神奇之物。《礼记》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③昭昭:明白。

④《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周南·麟之趾》篇。

⑤《春秋》:本为周代史书的通称,到孔子根据鲁史材料修成一部《春秋》时,这才变为专名,就是六经之一的《春秋经》,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记》所谓《春秋》,实指《左传》。《春秋》上有关于获麟的记载。其实在《荀子》、《大戴礼记》、《史记》、《汉书》等古籍中,都提及麟。

⑥祥:祥瑞。

⑦畜(xù):饲养。

⑧恒有:常出现。

⑨类:相似。

⑩麋(mí):也叫“驼鹿”或“犴(hān)”。

⑪然则:既然如此。

⑫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⑬果:确实,果然。 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4. “春秋绝笔,瑞应在麟”这段话怎么解释

西狩获麟 “西狩获麟”发生在春秋末期鲁国西境大野泽地.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首先见于战国成书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战国史学家公羊高撰写的《公羊传》和谷梁赤撰写的《谷梁传》,也都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与孔子同代人左丘明的《左传·卷十二》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东周列国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一兽,鹿身、牛尾、马蹄,头上有一肉角,怪而杀之.孔子叹曰:‘仁兽,麟也,孰为来哉’,使弟子埋之.《东周列国志》虽系历史小说,但所记载的内容和史书基本相同,决非虚拟.《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义》中又注:“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 《兖州府志·圣里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

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记丐侠来懋斋先生者,家况奇贫,性慷慨而有

小题1:D小题2:C小题3:A小题4:①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②刚到达乡里,亲戚朋友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人很多,肩挨肩,脚跟脚。 小题5: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考查是文言文常见考点,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多个知识点,对于常见文言实词,应熟练掌握。此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现象。

D项,间:暗中。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正确判断属于文中人物性格的选项。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将选项内容与题干要求进行比对,选出符合题干的项。A.前句是群丐的感激之言,后句属于先生“品性”B.前句属于群丐的“侠义”,而后句是说先生应试得中获任。

C.前句是说群丐决意不连累先生做官的侠义,后句是说先生既怕群丐随他赴任有厄观瞻,又怕负恩于群丐的迟疑品性。符合题意。

D.前句是说群丐不领赏的侠义,后句则是叙述先生政绩。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传记,记述了来懋斋先生从应试为官到辞官归乡的经历。A项涉及的内容为第一段,“性慷慨”理解有误,应为性情豪爽,因先生家况奇贫,不可能慷慨大方,下文他将准备的酒肴施予群丐也只能说明他的豪爽。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翻译要读通句意,读懂原文,准确解释关键词句,正确处理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翻译语言尽可能做到信和达。

信,可靠;达,通顺。本题重难点词句:(1)是:这,代词;何难之有:有何难,宾语前置句;侪:辈;焉:于之,为此,兼词。

(2)里闬:里门,指乡里,闬,音hàn;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问寒温表庆贺之亲故,定语后置句。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解答文言断句题的基础是要读懂、理解文言,此类题型仍然属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断句时注意把握句末停顿虚词及对举句子,注意断句的句意完整性和单一性。

此题“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构成对举,在中间“赏”后应停顿;“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也是两个结构相似的分句,应在“独”后停顿;“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也是结构相同的两句,以“甚薄”“甚薄”为特征,这里难在两个“也”为句中停顿。最后一句是结论。

另外,“所憎(爱)者”后面可停顿。参考翻译:对厌恶的人,他有功必赏;对喜爱的人,他有罪必罚。

赡养鳏寡孤独的人,救济祸患伤亡的家。至于帝尧自己则是生活俭朴,征用赋税劳役很少,所以天下万民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的面容。

6. 获麟解的作品鉴赏

《获麟解》中作者以麟设喻,说明了自己的为人及出仕的时机和意图,感慨卓有才识之士不为封建统治者所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一腔怨愤。

据《春秋》和《左传》所写: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钮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麟。即麒麟,古人以之作为象征仁人和吉祥的动物。麒麟历来被人们视作祥兽,而作者却另辟蹊径,认为其长相奇特,也可“谓之不详”。他认为麒麟之所以被视作吉祥的象征,是因为出现在圣人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1303131在位的时候;如果它出现时没有圣人在位,那么就可以说它是不祥之物。

韩愈抓住“祥”与“不祥”、“知”与“不知”这两对对立的字眼作眼目,在行文过程中通过这两对词语的转换,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鸣,表现了自我的自怜自重而又自怨自艾的意绪。细咀此文,方能在含蓄与委婉的笔调中看到悲愤。作者意在说明如果没有圣人当道,即便出现了像麒麟一般罕见的杰出人才,恐怕也只能孤愤一世,自怨自艾。作者以麒麟自喻,说明了自己的品行和出仕的意图,感慨卓有才学之士不为封建的统治者所重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怨愤。

作者由“祥”说入“不祥”,并以“不祥”立论,强调麒麟作为灵兽具有的象征意义远大于本身,做足文章,反复辩论,乃有其寄托。作者抒发怀才不遇。不为圣主所知,才是文章的真意。文章短小,不满二百字,而抑扬开合,变化转折,似有长篇之势。

文章虽短,曲折甚多.层层转折,表意颇为含蓄委婉。几反几复之中。使论述的观点更为明确、深入。文章越短越曲折变化。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此解与论龙论马,皆退之自喻。有为之言,非有所指实也。文仅一百八十余字,凡五转,如游龙,如辘轳,变化不穷,真奇文也。

黄震《黄氏日钞》卷五十九:“大意谓麟祥物也,但出非其时,人不谓之祥。盖以自况,而不直说,遂成文法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