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言文于的虚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7

1. 愚公移山文言虚词

(1)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用手指

(2)曾

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6)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8)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9)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0)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11)惩

古义:苦于

今义:惩罚

(12)苦

古义:愁

今义:能燥,能泄,能坚的药味

(13)荷

古义:挑

今义:

莲,又称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印度的国花。

词性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箕畚装石土。

3面:名词活用作状语,面向着。

4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5苦:形容词作动词,愁

一词多义

1.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2.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跳往助之【代词,代指愚公】

3.且 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

4.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5.而 面山而居【表示修饰】 何苦而不平 【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

通假字

1.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5.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前提。

5.何苦而不平?

被动句

1.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其诚。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帝感于其诚。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2. 愚公移山中所有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愚公移山中的实词有:险、面,虚词有:之、以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思为险峻的大山。

白话释义: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面:名词活用作状语,意思为面向着。

白话释义: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之:用在主谓之间。

白话释义: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4.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以:凭借。

白话释义: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作者简介:

列子,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3. 愚公移山中的虚词用法

貌似可以理解为一词多义发??

哈哈,这篇古文我前几个星期刚刚学完哦

之:出入之迂也——之:用在主谓之间

山北之塞——之:的

不能损魁父之丘——之:这样

跳往助之——之:代词,指愚公一家

而:面山而居——而:承接

河曲智叟笑而止曰——而:修饰

而山不加增——而:转折

于:运于渤海之尾——于:到

舍之于地——于:向

以:以君之力——以:凭借

亡以应——以:来

这上面我只是从文中举几个代表性的句子,毕竟意思相同的有很多呵 这文中一词多义的还有“且”、“焉”、“其”。可你没问,我也懒得打喽,毕竟我作业还没做完哩

对了,我保证正确,因为在班级里这篇文章的一词多义刚好是我总结的呵

4. 【谁知道文言文《寓公移山》中所有实词虚词的意思啊】

愚公移山实词分析(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 厝同措,放置.虚词用法归纳 之 代词,他 例:跳往助之. 助词:的 例:隐土之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甚矣,汝之不惠.焉 语气助词,呢 例:始一反焉 疑问代词,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而 表承接,不译 例:何苦而不平 表修饰,地、着 例:面山而居 表转折,但是,却 例:而山不加增其 代词,他的 例:其妻献疑日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例:其如土石何以 介词,凭,靠 例:以残年余力 连词,用来 例:河曲智实亡以应.。

5. 关于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的解释及例子,还缺5个

1.【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表恶其能而不用也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9)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张溥《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释: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勾践灭吴》.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4)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宣公四年》(6)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行柔而刚,用弱而强《原道训》(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墓碑记》)2.【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如,大王来何操?”《鸿宴门》;(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释:何敢助妇语.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释:作计何不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四)何:通“呵”,喝问.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释: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释: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释: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例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例释: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泰伯》.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僖公十五年》.(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例释: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4.【乃】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